豇豆紅太白尊,造型端莊秀麗,胎質細膩致密,釉下有深色刻紋,外壁覆豇豆紅,俗稱“大紅袍”,是豇豆紅毛色最好的。
豇豆紅釉是康熙後期景德鎮官窯生產的高溫紅釉瓷器品種之壹。它使用金屬銅作為著色劑,由於部分氧化,在紅釉中產生了綠色斑點。“綠如春水初生,紅如朝霞。”因釉色似豇豆之色而得名,淡紅細膩,似孩童粉頰,似桃花盛開,又似美人初醉。
豇豆紅釉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的紅燒難度比郎窯大。康熙禦窯有少量生產供黃帝禦窯享用。康熙豇豆紅釉器皿多為文具或陳設等小器皿,制作工藝精美。著名的“八大碼”有菊花花瓣瓶、柳葉瓶、蘿蔔像、鯰魚龍盤、洗濯、太白像、蘋果像、銀赫。
康熙豇豆紅器少見。康熙以後豇豆的紅釉燒制技藝失傳。雍正、乾隆未能仿君,但直到清末、光緒年間,出現了類似康熙的產品。與正品相比,產品規格或大或小,輪胎粗糙松散,花紋過於僵硬。
本文介紹了摘自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壹書的《瓷器卷——清代》第44-45頁。
另請參見: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禦窯瓷器,第壹卷,故宮出版社,2005年,第292、293頁,106。
《世界陶瓷全集》(15,清代),小學博物館(日本),1983,第35頁,圖27。
參觀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