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種植紅薯的歷史並不長,尤其是齋堂川,解放初期很少種植。十多歲的時候,哥哥在外地工作,去我家做客,帶回了幾個白系。我媽按人頭切塊,蒸熟了按人分。大人吃小塊,小孩吃大塊。她只是嘗了嘗。那時候吃個地瓜都新鮮。20世紀50年代中期,種植紅薯的技術在北京西部大面積推廣,特別是1958年,每個村都實現了高產,紅薯被大面積種植。北京西部的種植主要是靠插秧。人們稱之為種紅薯,實際上是種紅薯苗。紅薯苗的培育成本高,費用大,技術性強。60年代,馬蘭村種紅薯,我去門頭溝曹各莊訂紅薯苗。挑苗的時候,前壹天去門頭溝,第二天趕回來直接送到地裏趕緊種。也是夜戰的尾聲。半天存活率不保證。後來下定決心自己育苗,秋天挖坑,冬天儲存,春天壹個炕上育苗,特別麻煩。如果做得好,那就是最好的東西,甚至可能會放上壹千斤紅薯。
紅薯真的高產,畝產三五斤,有的高產田能達到幾萬斤,看天時、地利、人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北京西部幾乎每個村莊都種植紅薯。到了60年代末,天災人禍鋪天蓋地,紅薯變成了從頭到腳的好東西。最開始紅薯不算口糧,分家庭和喜歡土豆的人;後來口糧算少了,四斤頂壹斤,兩斤頂壹斤...到1970年,壹斤是壹斤,壹斤紅薯是壹斤口糧;這還不夠量化。結果我想到的是紅薯秧,都是按人頭分配的。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紅薯秧既可以鮮吃,也可以幹吃。幹面粉拌糧食煮著吃;新鮮的,帶莖帶葉的,洗幹凈,剁碎,水煮,比葉子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