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土茯苓。
來源本品為土茯苓的幹燥根莖。百合科的。
夏秋季采挖,去除須根,洗凈曬幹,或新鮮時切片曬幹。
性狀本品略圓柱形,略扁或不規則,結節狀隆起,分枝短,長5 ~ 22厘米,直徑2 ~ 5厘米。
表面呈黃褐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留物,枝頂有圓形芽痕,部分表皮有不規則裂紋,有殘留鱗片;很難。
切片呈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厚1 ~ 5 mm,邊緣不規則;切面為白色至紅棕色,粉狀,具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稍有韌性,碎了有灰塵飛揚,用水沾濕後感覺又粘又滑。
無臭,微甜澀。
去除雜質的處理;如果沒有切片,浸泡,清洗,徹底潤濕,切片和幹燥。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
入肝、胃經。
功能主治:除濕、解毒、通利關節。
用於濕熱淋證、帶下、癰腫、瘰癧、疥瘡、梅毒、汞中毒引起的肢體攣縮、肌肉疼痛。
1,梅毒。
用四兩土茯苓和七粒皂莢子代茶煎水。
2、骨攣縮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日積月累,成終身病)。
用土茯苓壹兩,清熱加黃芩、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水煎服代替茶。
另壹個方子: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壹兩,皂角七枚,川椒四十九枚,燈芯七根,以水代茶煎服。
3、潰爛。
土茯苓切片,或研成粉末,水煎,或粥食。
還不如多吃點。
用法用量15 ~ 60g。
儲存在通風幹燥的地方。
以下是清代名醫黃元禦在《玉大麥藥解》壹書中對土茯苓功效的描述:
土茯苓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經。利濕瀉濕,燥土強中,強筋骨伸攣縮,利關節消腹脹,最補脾胃,甚至止瀉。
土茯苓具有燥土除濕、強筋壯骨、止瀉澀腸的功效。好治癰,癰,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