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作家。字是三白,號碼是伊美。常州(今江蘇蘇州)人。他壹生中有很長壹段時間是工作人員,從北到南,去過很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翰林院編修的齊昆赴琉球參加冊封琉球王儀式,十月回國。在這期間,我寫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壹篇自傳體散文。原始記錄有《閨閣》、《閑情逸致》、《跌宕起伏》、《海浪遊記》、《中山歷》、《養生》六種。前四項記錄保留至今。作者以樸實的筆調敘述了自己大半輩子的經歷,喜與悲相映成趣,著實感人。
書中描寫他和妻子陳雲意氣相投,相親相愛。他們願意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從事藝術,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貧窮生活的煎熬,他們的理想最終破滅,他們經歷了妳將何去何從的痛苦。繼宋代李清照的《金石錄序》和明代歸有光的《嶺軒誌》之後,作者在《浮生六記》中用很長的篇幅描寫了這對夫婦的家庭生活,這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實不多見。書中對山水園林、飲食起居都有獨到的評論。
清道光年間,楊銀川在蘇州的壹個冷攤子裏拿到了這本書的手稿,前兩本書都丟失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其題寫後記,稱贊該書“筆墨之間,感人至深,如癡如醉”。光
許三年(1877),楊銀川交上海申報館排印,到此書成書已有70年。世界書店1935出版的《美化名著系列》收錄了《浮生六記》,兩個增刊均為偽作。
翻譯:
回想我的童年,我能夠睜開眼睛對著太陽,看到壹切細節,看到很小的東西時,我必須仔細觀察它的線條,所以我經常在事物之外獲得樂趣。
夏天的蚊子聽起來像打雷,我把它們比作天空中飛翔的壹群群仙鶴。在我心裏,幾百只蚊子變成了仙鶴。我擡頭壹看,脖子都僵了。我讓蚊子待在窗簾裏,慢慢吸入煙霧讓它們對著煙霧飛,看它做青雲裏的白鶴。果然如雲中鶴,令人心曠神怡。
我經常蹲在土墻不平的地方,或者草叢裏混著花的地方。我和花壇壹樣高,仔細觀察。我以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凸土為丘,以凹土為谷,徜徉其中,自得其樂。
有壹天,我看到兩只蟲子在草叢裏打架,我很高興看到它們。突然,壹個巨大的怪物從山上下來,從樹上掉了下來。原來是壹只青蛙。他的舌頭剛壹吐出,那兩只蟲子就被它吞了下去。小時候的我是如此迷失在自己的眼神裏,以至於害怕的哭了出來。停了壹會兒,他抓住青蛙,鞭打了幾十下,把它驅逐到另壹個院子裏。
本文的主題是作家童年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然不是事物本身所擁有的,但與事物有關。是觀看者的主觀經驗作用於事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事物產生的興趣。文中提到的夏天的蚊子和草叢中的蟲子都是很小的東西,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興趣就是由此產生的。
開頭說作者小時候眼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睜眼對著太陽”是指眼睛能承受強光刺激;“眼晴”就是視力極好,能看清很小的東西。視力這麽好,再加上“見物小,必細察其質地”的愛好,就能找到“物外之趣”。這是總結,只有32個字,文筆簡潔可見。描述了以下幾點。
夏天蚊子變雷,人苦不堪言,但年輕的作者卻異想天開,把它想象成壹幅“鶴在空中起舞”的動人畫面,看得入了迷。後來他想到以前看過的《雲中鶴圖》,於是“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噴煙使其飛”。結果他真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這是壹幅被想象放大的畫面,表現的是壹個孩子天真的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這是壹個。
其次,作者年輕時生活在城市,他渴望看到自然風光,所以他用想象力來實現他的願望。他把花園裏凹凸不平的墻壁和花壇上的灌木叢想象成樹林,把昆蟲和蚊子想象成野獸,把凸起的小土塊想象成小山,把下陷的小土塊想象成溝壑,這給他提供了壹個自由廣闊的世界,他可以在那裏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有壹天,草叢裏有兩只蟲子在打架——在年輕的作者的想象中,變成了兩只野獸在樹林裏打架,這讓他特別著迷;沒想到,山上來了壹個“怪物”。壹伸舌頭,就把兩個畜生壹起吞了。年輕的作者被嚇死了;當我醒來幻覺消失後,發現那個“龐然大物”只是壹只青蛙。他很生氣,但他不想傷害它。他只是用鞭打來表示懲罰——鞭子是用什麽做的?文章沒解釋,可能是小樹枝吧。他懲罰青蛙,可能是對兩只蟲子的報復,但從“驅離醫院”的角度來看,主要原因還是破壞了他的審美趣味。
作者用“物外之趣”這句話來駕馭以上兩件事,意在說明他年輕時就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興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的《浮生六記》中有壹章是關於“閑情逸致”的,主要記錄了作者長大後對花草樹木的喜愛以及婚後與妻子壹起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只記得童年趣聞的第壹段,所以相對獨立,在描述兒童看待事物的心理過程上也頗有獨到之處,值得研究。
年輕的作者從蚊子的飛舞中想到了“鶴在空中起舞”,也就是所謂的相似聯想;想到“雲中鶴”就接近聯想。這後壹種聯想促使他去模仿,於是“把蚊子留在素帳裏,讓它們噴著煙飛”,然後仔細觀察,“果如雲中鶴”,這是青年作者的錯覺,但也是他追求的目標——這是壹個很美的畫面,值得深思。
觀蟲鬥壹節和上面的流程差不多。“以灌木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凸出的泥土和礫石為丘,以凹陷為谷”都屬於類似的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壹種錯覺;差異是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這壹刻,年輕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自己聯想的境界裏,眼前的物體被放大了幾千倍,青蛙是突如其來的。相比之下,自然就成了“怪物”。這種錯覺是受到強烈刺激在極短時間內突然產生的,與“雲中鶴”的意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