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傅山與太原名小吃“腦”

傅山與太原名小吃“腦”

作為傅山先生家鄉的大三學生,我也是在太原清遠有了先機。太原的心思和其他地方不壹樣。經過傅山先生的改良,摻入了很多藥膳,是很好的滋補品。而且王老先生決心反清復明,所以給腦鋪取名清和園,意在吃清元之腦。調皮玩味中有壹股鐵的錚錚鐵骨,令人敬佩。山西名醫閆潤紅先生有壹篇專門講傅山與腦的文章,摘錄於此,與大家分享。

名醫的故事|傅山與“心靈”

顏潤紅

什麽是“大腦”?普通人恐怕很難和美食聯系在壹起。殊不知,它的確是當地的“名吃”,是壹種特殊的“藥膳”,是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發明的。

傅山(1607-1684),山西陽曲(今太原)人。傅山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是秀才,父親是龔升。他從小博覽群書,才華橫溢。14歲時進士,受到當時山西巡撫文泰卿、袁繼賢的高度重視和賞識。沈嘉革命後(1644),由於道統觀念濃厚,認為滿清入中原是“亡國滅天下”,於是出家為僧,自稱“道士朱翊”,打著行醫傳教的幌子,秘密從事反清活動。抗清失敗後,堅持不與清廷合作,維護民族氣節,住鄉野,議書畫。他的朋友曾評價他“言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人”。這壹評價,給了德才兼備、精通醫儒的傅山壹個大概的圖景。

“心”考

“腦”作為壹個食品名稱,並非傅山首創。據考證,始於14世紀末(元末明初)。《水滸傳》第五十壹集有賣“腦”的飯館,可見當時已經有賣“腦”的飯館了。當時“大腦”用的是什麽材料,怎麽做的,不得而知。作為壹種食物,“腦”不僅僅是太原的傳統名吃。上海有壹種很有名的美食叫“腦”,和太原的“腦”在原料和做法上完全不同。但無論如何,壹提到“心”,人們總會想到太原的名吃和傅山先生。這是因為太原的“心”是傅山發明的。太原的“心”,最有養生價值,最有文化底蘊。

據說,傅山在中年喪妻後,再也沒有繼續侍奉母親。他的母親年老體弱,躺在病床上。為了讓母親長壽,傅山研制了以肥羊肉、蓮藕、山藥、黃芪、高良姜、燴面、黃酒、酒糟等八種藥材和食物為原料的“八珍湯”,作為老年人冬季食用的早餐和滋補品。經過壹個冬天的精心治療,他的母親百病痊愈,精神煥發。從此,“八珍湯”的名字不脛而走,人們稱之為“名醫孝心之藥”,紛紛上門索要這種食物。當時清軍進入中原,傅山決心反清復明,於是將“八珍湯”改名為“腦”,意思是反清復明需要用腦。當時甘肅壹個叫嘎(G·m:)的移民在太原南倉巷開了壹家專門剪羊的飯館,生意清淡。傅山懷著濟世濟貧的願望,教他“心法”的編制方法。並親自為這家餐廳題寫牌匾,取名“清和園”。每當有病人身體虛弱,需要滋補時,傅山就會讓他們吃“清和源”的“心神”,這種“心神”被傅山廣泛宣傳,保健效果顯著。300年前太原的“清和園”餐廳,熱鬧非凡,人頭攢動。需要註意的是,“清和園”酒樓原位於太原南倉巷中段西側,民國時遷至太原橋頭街。

傅山發明的“心靈”只是民間流傳,並沒有記載在書籍中。這是因為在屢建文字獄的清代,沒有人願意用紙筆把傅山深刻曲折的反清復明。從“腦”的配方來看,它是壹種具有深刻的藥物配伍原理和特定劑量的補藥,這也可以證明它是傅山發明的。

“心神”的配方及服用註意事項。

“腦”的制作方法是:以羊肉、山藥、蓮藕為原料,先將羊肉切塊,放入鍋中用大火煮開,加入花椒、黃芪、高良姜,用小火煮,然後取出,將酒糟汁放入鍋中煮沸,加入料酒,燉面條煮至面糊湯,再將羊肉塊、煮熟的山藥、蓮藕放入碗中。品嘗時能感受到藥、酒、羊肉的混合香味,風味獨特。越吃越想吃。

吃“腦”的時候,壹般會配上腌韭菜和“帽盒”。腌韭菜就像吃藥的藥物底火。“帽盒”是壹種烤面包,呈短圓柱形,中間中空。它是由未發酵的面粉殼,放在壹起,在爐中烘烤而成。喝“腦”的時候,把“帽盒”打碎成小塊,泡進去。

到了清代,山西榆次也有幾家餐館經營“腦補”,其中以“慶生園”和“腦補”最為著名,其特點是選用的羊肉是上等的肥山羊肉,而不是羊肉。壹碗“腦”壹般是四塊肥山羊肉,兩塊長山藥,兩塊蓮藕和白湯,調料是自己加的。

在山西晉中,除了太原和榆次,還有昔陽的“心神”。昔陽的“腦”與太原的“何晴元”和榆次的“慶生元”“腦”壹脈相承。在吃法上,太原和榆次的“腦”配壹點小麥和壹個帽盒,昔陽的“腦”配餃子。“腦”做好之後,餃子煮熟撈出來放到碗裏。

傅山對吃“腦”的季節和時間有特殊要求。每年,從印石到石矛(淩晨3點到7點),“大腦”都會在春季上市銷售。以前的餐館,早上掛燈籠賣“腦漿”。有兩種方法可以說明這樣做的好處。壹個是鼓勵食客早上鍛煉,既有滋補又有鍛煉效果,壹舉兩得;也有說傅山在黎明前就讓人提著燈籠來,意思是“天不要人亮”。

我個人覺得這裏面有很深的醫學道理。如前所述,中醫養生要遵循“天人相應”的原則。從“心”的角度來說,屬於溫補人體陽氣不足的藥膳。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屬於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淩晨3點至7點,自然界陽氣上升,此時氣溫最低。但是,“陰盛”現在有壹種新的減肥理論,就是少吃,尤其是早餐,要吃飽。只要提到吃飯時間,壹天就能保證足夠的能量,不會營養過剩。這壹理論與古代“盡早抓腦”的傳統不謀而合。現在很多人習慣不吃早飯就吃太多。從中醫養生理論的角度來說,這是“逆天”,對健康危害很大。

必須指出的是,“腦”屬於中醫的藥膳,必須遵循服用藥膳的原則,即辨證飲食、三因(因人、因地、因時)。所謂辯證飲食,就是把藥膳當藥吃。所有的藥都是有偏的,中醫治病的原則通俗的說就是“以偏正偏”,藥膳有偏,和藥物相比只是程度上的區別。所以藥膳壹定要適合人,具體來說就是“腦”,其性溫而升,所以適合寒性體質的人,最適合脾胃虛寒的人,怕冷怕暖的人,或者產後營養不足而缺乳的人。陽氣旺盛的體質,平時容易上火,或者陰虛陽亢的,比如壹些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都不適合。就年齡而言,中老年人比青少年更適合。另外,根據“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原則,“腦”適用於北方秋冬,不適用於南方和春夏。以上都需要高度重視,否則不利於推廣“補腦”這壹傳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