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悠久的制茶歷史和飲茶傳統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誕生於名山大川之間,人們從飲茶開始就自然而然地與山川融為壹體。茶的自然屬性滲透和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使茶的精神內涵參與並被所有人接受,形成了中國系統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演變為民族風俗習慣,負載了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同時,融合了儒釋道哲學思想的茶文化,也延伸為壹種關於如何做人的文化。茶文化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禮儀、道德和情感。主張用茶來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偉大理想,用清廉高尚的茶精神來磨練自己的意誌,主張以茶益禮,以茶示敬,以茶為用。優雅的心。千百年來,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國遍地開花,是因為茶符合中國公民的內在追求,茶文化精神成為中國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培育和澆灌了民族中庸和諧的特質。和諧茶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茶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或闡述了不同的人生價值理念,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文化已經成為人們在認識和應用茶的過程中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升華。通過飲茶,人們可以理清思緒,提升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從而形成壹種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類的壹種生理需求和生活方式,已經轉化為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茶、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完美地展現了人們的人生價值觀。
從中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來看,茶文化所體現的精神與儒釋道思想體系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聯系。茶道思想包含了儒釋道的精華,承載了三教的文化內涵。在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和”的思想,提倡以茶來協調人際關系,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理想,以清凈高尚的茶精神來磨練意誌。茶文化,壹種講究“以茶為卡亞之誌”的人格思想,認為喝茶可以自省,可以自我評判,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對待他人。於是,“以茶納貢”就成了“以茶為卡亞之誌”的邏輯延續,表現了壹種儒家的人生態度,即從自己做起,以“利民”為中心,最終目的是化人為俗。這是壹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其深層體現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壹”的思想。茶文化與道教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淵源,“茶禪壹味”的哲學概括所凝聚的深刻意蘊成為茶文化發展史上的思想精華。道家“天人合壹”的思想使人們認識到,人要獲得身心的自由,必須順應自然,順應道路。茶人認為,泡茶的過程就是用茶的精神溝通自己身心的過程;道的品格如水,茶是吸取天地精華的靈魂芽,最好的玩法就在茶與水之間。茶道是“自然”大道的壹部分,茶文化從自然中獲得本質,在自然中與老莊信徒的“神仙之道”有著原始的結合。“自然”的觀念導致了道家淡泊超然的心性,與茶文化的恬靜恬淡自然不謀而合。同時,茶文化還融入了佛教“追求壹切眾生”的思想。佛教以“追求壹切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主張用茶的雨露打開人們心中的堡壘,讓人們看清自己的本性,要學會“靜”的態度和“和而尊”的精神,理清自己的心情,潔身自好。佛教在中國興起後,因為禪修的需要,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它還體現在茶葉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的傳播和審美境界的提升等方面。“自古天下名山高僧多”。歷史上許多禪寺都出產名茶,壹系列茶道、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審美情趣,促成了中國茶文化的不斷發展,直接促成了中國茶文化的繁榮,促進了禪宗思想的發展。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儒釋道各有各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啟發,佛家以品茶見自然,道家以避世超越塵埃為追求。其品茶的意境和價值取向不同。其實,各種茶文化的精神有著內在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即處處貫徹著和而不同的精神。結合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可以用壹個字概括為“和”,意思是天地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壹與和諧,從而產生了天人合壹實現後的和諧之美。中國茶文化的種類繁多,大氣磅礴,蘊含著三教合壹的文化思想,從而體現了“大道”的中國精神。道德境界、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三家形成的中國茶文化極其獨特的景觀。儒、釋、道三家精彩紛呈,相得益彰。所以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氣質上更加崇高,更加優雅,更加藝術。正是在儒、釋、道三家構築的思想和活動磁場中,文人推動了茶道藝術。他們用茶道來啟迪更多,靜悟人生,提升境界,充分體現了他們對茶道精神的深刻把握。
中國茶文化中的儒、釋、道與人生觀意識(下)
人生價值觀屬於哲學範疇,是對人生、對人存在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是人們從壹定的理性高度形成的對人生主要問題的看法。人生觀關系到人的行為方式,關系到人在社會上以什麽樣的形象存在。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目的、如何做人、如何實現個人價值。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活動,在對自然和社會生產生活的認識中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不僅反映了人的本質,而且揭示了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具體地說,它包括人與自己、與他人、與民族和國家以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生命價值觀思想,依托生產生活實踐,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歷史相伴隨,貫穿於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了中國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思想,對於進壹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本質,弘揚中國茶道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壹致的。其主要內容包括:重視道德意識:重視道德,這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茶學專家莊萬芳提出“開發茶德,恰當運用茶藝,是茶人修身之道”。認為中國的茶德應該是“誠實、美麗、和諧、尊重”,誠實賢惠,美麗而真快樂,誠實地生活,熱愛他人。註重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倡導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茶德的確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彰顯,也是茶人精神的彰顯,更是茶人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首先,茶含茶德。茶是性格。茶,是指從人們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表象。陸羽在《茶經》中指出:“飲茶者,南方之冠。”茶因其生長、形狀、特征和內質的剛強、質樸、純凈和寧靜而被稱為賈母。茶樹生長在山野的腐巖、礫石土或黃土中,但依然粗壯、幽深;茶凝結了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純不可汙”;茶湯清澈見底,清香宜人,給人以智慧和高雅的魅力。茶的性質與茶制品有關,既不吵鬧,也不刺激。茶自然和茶產品的這些自然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領域,表現為人們對生活的壹種理解,壹種沈思,壹種品鑒,壹種回味。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是壹種境界,壹種思想,壹種智慧,壹種品格。所以,重德觀念的形成,源於茶的自然本性。其次,茶的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的發展史上,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茶德,並主張未雨綢繆。陸羽在《茶經》中提出的“精、儉”的思想表明,茶葉的好品質要與品德好的人相匹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後來,劉在《唐代茶十德》中對茶德進行了闡述,將飲茶的功過總結為十項:以茶散悶息、以茶驅眠息、以茶養壽、以茶消癤、以茶惠民、以茶敬人、以茶養身、以茶行卡亞、以茶可行。目前,王澤農、莊萬芳等茶學專家都對茶德進行了深刻的評述。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自然、人文、茶也是* * *。莊萬芳先生提出了以“誠敬”為核心內容的“德”。他認為“節儉”可以“陶冶道德”,壹杯茶可以促進誠實和節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可見,茶德的確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茶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的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建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雖然目前人們對茶道的看法不壹。但是,有壹點是相同的:茶道強調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釋、道的精髓,將飲茶等茶活動融入哲學、倫理、道德之中。通過喝茶,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洗禮和個人沐浴。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尊稱為茶聖的陸羽,自小被放逐,長大後成為佛教徒,壹生致力於研究茶事。他經常壹個人在野外行走,采茶,尋泉,品茶。他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理想追求,寫出了世界上第壹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而魯豫的壹生,卻不羨慕官銜,不慕名利,甘於野居,任憑風吹雨打,始終生活在人民中間。他舍己為人、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於吃苦、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不僅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對人類生命價值思考的完美表達。這種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提倡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思想,重義輕利,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尊重人,重視茶文化中的修身養性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在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有利於平衡人們的心態,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
崇尚和諧的目的:茶道中“和”的基本含義包括和諧、和敬、美、和,其中以和為主。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中的“和”的內涵不僅包括儒、釋、道的哲學思想,還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也是評價人際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和諧是中國茶文化哲學的核心。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是當今構建和諧文化和和諧社會的重要內涵。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不表於中,而表於中,中也是天下之本,和也是天下之大道。”指出了“和諧”與“中立”的關系。“和”包含中立,“持中立”才能“和”。所以儒家在人與自己的關系上,主張中庸而不是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表現為對自然友好,保護自然;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主張“用禮以和為貴”。佛教中的和諧,主張“父、子、兄、夫、妻,家內外的親戚,都要相親相愛,不要相恨”,強調“言和”,這是壹種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茶禪壹味”強調人要想擺脫苦楚,就要清凈心明。禪茶是僧人通過品茶來品味人生,是“和”的另壹種表現。道教追求“天人合壹”、“和合”、“忘我”的境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思想。總之,儒、釋、道“和”的哲學思想貫穿茶道始終,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更是特定時代文人追求的人生價值目標。比如儒家是基於管理世界的契機,佛教是基於節日的淡泊出世,道家是基於尊重人、重視生命的精神。“和”是人們認識茶和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天地之精,中山之美,川之美,具有“和”的性質,這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公認的。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天人合壹”、“陰陽和諧”的哲學思想。陸羽把茶的本性和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和方法。煮茶時,空氣爐放在地上,地上是土;爐中燒炭,是柴,是火;爐子上放個鍋是金;鍋裏有開水,是水。煮茶其實是壹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過程,煮出來的茶湯有益於人的健康。此外,陸羽還論述了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茶具的簡化、品茶環境的自然,這些都體現了“美”的自然規律。“和諧”是調節人際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中的“和”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客人來敬茶,以禮待人,以誠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勉勵。通過飲茶和崇茶,形成了茶道、茶藝、茶會、茶宴、茶俗、茶文學等多種多樣的茶形式。茶的本質是以茶示禮、示誼、示情,茶的目的是強身健體、滋補性、示德。客人敬茶作為禮物,既是壹種習俗,也是壹種禮貌。人們敬茶,喝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營造和諧氣氛,增進友誼。這種習俗和禮儀在人們的生活中積累、凝結和闡述,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觀念和行為準則。反映在人際關系和人際行為中,和諧、和睦、安寧是實現社會秩序穩定和平衡的基本原則。比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實、大度、善良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同存異是壹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壹種“和”;對待復雜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冷靜,是另壹種“和”。總之,茶文化倡導“和”的價值取向,對於建設和諧文化,建立團結、和諧、融洽、壹致的人倫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啟迪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啟發人們實現身心的統壹。茶被認為是當今人們交流的重要環節。無論朋友聚會、親戚團聚、生意洽談,都要奉上茶。“壹杯茶”象征著禮儀、真誠、純潔和熱情。茶文化中的“和”與“敬”要求和諧真誠,尊重他人,關愛他人,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在茶文化中,家庭茶道倡導尊老愛幼、和睦相親、勤儉持家的家風。壹小杯茶以其獨特的親和力維系著家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
中國茶文化中的儒釋道人生觀意識(三)
崇尚節儉:崇尚節儉就是崇尚勤儉節約的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以茶倡儉,以儉修身,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髓,也是茶文化關於人的生命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茶的養身、守正、守誌、興節的作用,歷代茶人都有所提倡。陸羽在《茶經》中追溯了許多從神農到唐代的飲茶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倡儉的事例。比如齊國宰相晏嬰,視茶為賤物,他吃糙米,除了少量葷菜,只吃茶。兩晉南北朝時期,鑒於帝王貴胄之奢,士子之奢,有人提出“以茶守廉”的主張,以反奢。曾有壹些歷史名人“以茶代酒”的故事。他們以茶待客,體現了壹種精神和情操。晉代的路娜以茶待客,反對鋪張浪費,也不讓別人玷汙了他清廉的名聲。桓溫用茶節儉,宴客只用七盤茶果招待。齊武帝在遺囑中說,他死後只要提供茶和餅,不需要祭祀,並要求天下人都這樣做,不管多貴。如果說這些以茶倡儉的例子只是對節儉的追求,那麽陸羽的倡儉思想更多的是表達了他對救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魯豫要求泡茶的壺要用生鐵做的。如果是瓷器或石頭做的,就不耐用。如果是用銀做的,會“涉及貴氣”。這個觀念還是節儉的。並在風爐上鑄下“湯,呂氏茶”、“滅胡,明年鑄之”等字樣,是魯豫用自己的茶治國的湯,以說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於風爐的鑄造時間,表明是在唐二年平息安史之亂時鑄造的,表現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心,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使自己的國家獲得成功的高尚情懷。魯豫壹生刻苦讀書,生活儉樸。他沒有求仕,沒有成家,卻成就了茶經。雖是閑雲野鶴的隱士,卻遠離江湖,憂國憂民。安史之亂時,他寫了“四悲詩”,寫的是悲憤的淚水。茶是人們感情的媒介,是歷代茶人愛國愛民情結的載體。“吸苦勵誌,吞甜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在構建和諧社會、反腐倡廉的今天,茶文化中的“以茶養廉”精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權力揮霍錢財,用公款大吃大喝。各種不正之風為人們所深惡痛絕,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引發了心理失衡。構建和諧社會,反腐倡廉,弘揚茶文化中的“以茶養廉”精神,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廉潔節約的氛圍。在人與人、單位與單位的交往中,倡導“壹杯茶”精神,以茶潔政,以茶保廉,有利於倡導廉潔節儉,制止鋪張浪費。
倡導求真精神:重視真理,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和力,追求真善美的統壹。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更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真理是道家哲學的主要內容。莊子曾說:“真者自然受天道影響,而聖人能學天道而為真,不分風俗。”。說明真理的本質,即“真理”與“天”、“自然”是壹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人合壹”、“天人合壹”,是古代哲學家解釋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概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真,包括茶的自然之真、品茶環境之真、人的性情之真。茶的真諦。茶是天地人間教育的靈魂芽,其自然本性是純凈、淡雅、質樸的。陸羽《茶經》指出“茶儉”,“茶有用,味寒”。唐代裴文在《茶經》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枯燥,其工和諧。”唐代詩人魏在《歡樂園茶生》詩中寫下名句:“潔身自好不可汙,飲之可厭”。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不僅有真香真味之感,更有壹種精神上的真與趣。茶,從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受,從提神醒腦的自然功能到誘發和諧的精神功能,從天然茶品到社會品格,這種認識和提升的漸進過程,既展現了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歷程,也體現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壹的過程,也展現了人類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品茶的真實環境。人品茶也需要壹個合適的環境、氛圍和時間。“什麽都有意思,可以說茶是真的好。”天衢指的是自然環境。《徐文長秘藏》中說“飲茶宜在靜宅,雲霧林,終日清談,寒夜,月色,花鳥之間,青苔,素手,紅妝掃雪,船頭,竹中”說明品茶需要壹個野、靜、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的許次紓提出了茶疏中品茶的適當時機:“我的心靈和雙手都放松了,我歌唱累了,我的頭腦糊塗了,聽歌作樂。曲終,杜門避事。看著鼓上的圖,晚上說話。窗明幾凈,賈紀。第壹次拜訪朋友的時候天氣晴朗。光影小雨,小橋畫。茂林修竹,酒散。此外,歷代文人選茶,不能沒有松、竹、梅、蘭、琴、棋、書、畫等。這些是人與自然交流時對“真”的追求,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相結合時對美的感知。茶人的真性情。人喝茶,除了外在的環境,重要的是要有壹個內在的心態。當自然環境與人的心境相融,人才能真正放松自己,進入忘我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創造,來源於“空靜”。中國古代哲學家對虛靜有深刻的論述。道家認為壹個人的心虛極靜,能像鏡子壹樣真實地照出世間萬物,而儒家則以靜為根本,通向良知,止於圓滿。佛教徒認為,人的心靈不被名利欲望占據,就是空虛,人的思想不受外界幹擾,就是清靜。這種清靜,既符合茶的本性,也符合人的心性。所以,空靈寧靜的心境,可以說是茶人的氣質。氣質的真實來自於人們對茶的欣賞。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閑暇之後,人們拿起茶杯,啜飲美味的食物。當茶悄悄浸潤人心,人的心靈在虛靜中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從而享受生活的樂趣。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品茶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需要,生活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陶冶,品質的培養,人格力量的鍛造。只要人們以壹種寧靜淡泊的心情,壹種曠達超脫的胸懷品茶,就壹定能拓展道德力量,提升精神境界,從而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真趣。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茶文化關於人生價值及其實現的基本理念構成了相互聯系、統壹的人生價值觀,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思維和行為。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共享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她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為壹體,形成了* * *知識和認同。今天,我們倡導構建和諧的世界和社會,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和未來,對全人類的文明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當今現代社會,在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實踐中,註重道德自覺,倡導茶文化中的和諧精神、節儉作風和求真精神尤為重要。借助茶文化的豐富內涵,以茶為載體,弘揚和諧文化,以茶育人,重視道德修養,倡導無私奉獻,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研究開發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思想資源,重塑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