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草地和畜牧業資源

草地和畜牧業資源

壹.資源概述

(壹)草原資源

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有天然草地984.2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3.4%,其中可利用草地723.93萬公頃,占新疆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4.5%。季節性放牧草地是天然草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季節性輪牧是阿勒泰地區草地畜牧業的傳統管理模式。全區草原基本上都是夏牧場、春秋牧場、冬牧場輪牧,只有喀納斯小面積夏冬、春秋輪牧。

夏季牧場:分布在氣候涼爽的中高山地帶,主要利用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地,利用時間3個月左右。

春秋牧場:春秋牧場分布在中山帶的山區,主要利用山區的溫帶草甸和溫帶草原草地,春秋兩季利用時間在3個月左右。

冬季牧場:大部分分布在低海拔盆地溫暖缺水的平原荒漠區,少數位於低山反轉帶的背風向陽區,利用時間在6個月左右。

喀納斯小林區的草地是夏冬、春秋輪流放牧的。冬、春、秋三季田地分布在中山草甸帶,具備割草條件,冬、春、秋三季均可使用,最長可達9個月。阿勒泰地區各季節放牧草地面積和載畜量(表6-15)。

表6-15 2009年阿勒泰地區季節性草場面積及載畜量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年。

阿勒泰地區各市縣季節性草場面積差異也很大。吉木乃縣的特點是夏季草場短缺,春秋草場載畜量是夏季草場載畜量的6.3倍,冬季草場載畜量是夏季草場載畜量的10.6倍。夏季吉木乃縣的草原牲畜分散在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的夏季牧場放牧,冬季上述三縣的牲畜在吉木乃縣薩吾爾山的冬季牧場放牧越冬。

(2)畜牧業資源

在畜牧業方面,阿勒泰地區是壹個以草地畜牧業為主的大型農業經濟區,四季可利用草地723.93萬公頃,是新疆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壹。阿勒泰地區有哈薩克本地種馬、白頭牛、新疆褐牛、西門塔爾牛、中國荷斯坦牛、哈薩克馬、新疆(北疆)雙峰駝、阿勒泰羊、新疆(北疆型)白絨山羊、新疆青格裏絨山羊和新疆西部細毛羊,其中阿勒泰細毛羊是該地區牲畜品種結構中的主要動物品種,2008年有存欄。

2005年阿勒泰最高飼養牲畜數達528.23萬頭,2065年438+00年為433.48萬頭,分別是65,438+0978的65,438+0.9倍和65,438+0.6倍,呈快速增長趨勢,但也削弱了阿勒泰草原(阿勒泰地區的草原)的承載能力。2010年,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產值265438+9700萬元。

圖6-2從1949到2010阿勒泰最大牲畜飼養量的變化。

1949至1965時期是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時期,牲畜最高飼養量從1949年的43.22萬頭(只)增加到167900頭(只)。這壹時期的特點是:牲畜最高飼養量持續增加,在654.38+0.955年達到654.38+0.000萬頭;1961年突破200萬頭(只),達到220.57萬頭(只)。

1966 ~ 1986為平臺發展期。在此期間,牲畜最高飼養量有升有降,但維持在227萬頭至247萬頭之間。1982,最高牲畜飼養量為本期最高,347.32萬頭。本期平均288萬(只)。

1967 ~ 2005年,這是上升期。牲畜最高飼養量從1967年的282.7萬只(只)增加到2005年的歷史峰值528.23萬只(只)。1993和1994雖有小幅下跌,但此後壹直呈上升趨勢。

從2006年到現在,是壹個下降期。這壹時期的特點是,由於原草承載能力的限制和該地區畜牧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業的最大飼養量在不斷下降。2006年阿勒泰最高飼養牲畜數為519.710萬頭,2010年減少到433.48萬頭。可以預測,到2020年,牲畜最大存欄量將會減少,最終達到平臺發展期的平均值1966 ~ 1986,維持在300萬頭左右比較好。

二、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的特點

阿勒泰地區是純牧業區,草原面積遼闊,可利用面積大,飼草質量優良,中、優飼草品種比例大,毒草、草食動物少,各類食用草占95%以上,飼草利用率高。

全區草地處於多樣性狀態,其中平原荒漠草地最大,占總可利用面積的60.65%,最低單位生產力為1.76公頃/羊;高寒草地最小面積53公頃;低地草甸和平原沼澤的最高生產力為0.12公頃/羊。按利用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表6-16)。冬季牧區面積345.52萬公頃,春秋牧區面積260.25萬公頃,夏季牧區面積1015800公頃,春、冬、秋牧區面積165900公頃。

表6-16 2008年阿勒泰地區四季草場面積及載畜量

資料來源:阿勒泰畜牧局,2009年。

從表6-16可以看出,按可利用面積計算,冬季草場和春秋草場分別是夏季草場的3.4倍和2.56倍,而理論載畜量僅為夏季草場的77.00%和59.00%。冬、春、秋三季牧場很少,載畜量也小。夏牧場是這個地區的優勢和潛力,但壹年只能用80天;冬季牧場雖然地域遼闊,但缺水,草質差,自然條件惡劣,冬季漫長。由於過度放牧、過度放牧和草地退化,春秋草場急需改良。

從放牧角度看,壹方面,四季草場很不平衡,冬季草場的理論載畜量是夏季草場的77.00%,春秋草場的59.00%,冬春季節僅為夏季草場的4.00%,嚴重制約畜牧業生產。另壹方面,由於冬季牧場草層稀疏低矮,每到下雪年牲畜都吃不上。“夏強-秋肥-冬瘦-春衰”和“遇災減產”成為遊牧生產不可逾越的壁壘。

綜上所述,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的基本特征是草原放牧、水草放牧、天空養畜。生產活動是放牧和隨季節作業,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草原四季的平衡程度、草原質量、蓄草量、氣候質量都直接影響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三、草地畜牧業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壹)草原嚴重退化,超載。

由於氣候條件的變化、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單位面積載畜量的增加以及缺乏科學的放牧管理,草原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草畜矛盾尖銳(表6-17)。

據《阿勒泰日報》2009年6月5438+065438+10月12日題為《裂變阿勒泰草原》的專題報道,天然草原理論載畜量為954萬羊單位。2009年底,阿勒泰地區實際載畜量為654.38+0688萬羊單位,超載734萬羊單位,平均超載率為75%。夏季草場可利用面積654.38+0524萬畝,可載473萬羊單位。659萬羊單位,超載654.38+0.86萬羊單位,超載率39.00%。春秋草場可利用面積3904萬畝,可載羊249萬只。61.7萬羊單位,368萬羊單位,超載率1.48%。冬季草場可利用面積51.83萬畝,可載231萬羊單位。目前有41.2萬羊單位,超載1.81.0萬羊單位,超載率71%。7934萬畝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退化率達73%。夏季草場、春秋草場和冬季草場退化率分別為58%、89%和72%,其中嚴重退化4430萬畝,占40%。

表6-17 2009年阿勒泰地區草地超載與退化情況

註:夏牧場、春秋牧場按最高飼養量計算,冬牧場按年末存欄數計算。

資料來源:阿勒泰畜牧局,2009年。

2007年,阿勒泰地區開展了草地資源綜合調查。主要的9個草地類別數量沒有減少,但生物量、高度和優良牧草比例明顯下降,特別是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草原荒漠,退化尤為嚴重(表6-18、表6-19、表6-20山區草地面積約占全區草地總面積的25%,但草地實際載畜量高達57.00%。

表6-18 1982和2007嚴重退化地區生物量和高度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的數據,2009年

表6-從19 1982到2007年輕度退化草地的生物量和高度比較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年。

表6-20 1982和2007年主要草地類型

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數據,2009年。

森林減少和草地退化。據不完全統計,從1969年到1989年的20年間,烏倫古河和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河谷森林減少了48.7萬畝,2009年仍以每年1萬~ 2萬畝的速度減少。同時,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農牧民砍伐農田外圍的樹木,牲畜啃咬樹枝、樹皮和樹苗,導致森林的自然再生能力不斷下降,森林面積不斷減少。受氣候異常影響,雪線上升,冰川加劇融化,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河谷次生林大面積死亡,區域內濕地面積銳減,森林涵養水源功能下降,全區降水量明顯減少,草原火災和森林火災連年發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

(B)受自然災害影響很大

在阿勒泰地區,畜牧業生產自然災害多,畜牧業生產仍然粗放,靠天養畜,牲畜“夏飽、秋肥、冬瘦、春饑”的局面壹直處於惡性循環之中。冬春季節飼草料短缺,造成畜牧業生產抗災能力低下,特別是在大風、雪災、幹旱等自然災害面前,飼草料儲備不足,形成了大災小難的被動局面,損失巨大。

(三)易受蟲害和鼠害,且非常嚴重。

阿勒泰地區壹直是蟲鼠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壹。每年蝗災和鼠害面積超過654.38+033.3千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654.38+05%以上。其中,蝗蟲嚴重發生面積超過5.33萬公頃。在壹些鼠洞密集的地區,洞口相連,挖掘地下地表,地表的草和灌木植物死亡。

(D)幹旱和缺水導致草原面積減少。

2009年,全區缺水和嚴重缺水草地面積603.88萬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和草地面積的565438±0.20%和665438±0.40%。這些缺水草原主要分布在春秋草場和冬季草場(缺水面積已達80.29%),以及額爾齊斯河南北兩側的低山丘陵、兩河以南的平原荒漠和荒漠冬季草場,造成大面積的草原完全不能利用或不能充分利用。

(五)偷藥材、濫采濫挖礦產資源等人為因素,造成草原破壞嚴重的。

1.人為非法開采藥材和礦產造成了嚴重的草原破壞。

長期以來,人們對草原生態認識不足,保護意識差。他們只是從眼前利益出發,毀了很多草種糧種經濟作物,有的草原已經荒廢。此外,基本建設、水利設施、居住用地、礦業開發等。還占用了大量的草地,使得開墾破壞的草地難以恢復。近年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壹些人開始采挖麻黃、大戟、甘草等野生植物,嚴重破壞了本已脆弱的荒漠和半荒漠植被。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歷史、自然和管理原因,非法采金、采礦、濫挖中藥材在阿勒泰山區和各大流域十分猖獗,阿勒泰地區許多冬夏草場植被遭到破壞,許多地方面目全非,壹時難以恢復。

自2001、1起,阿勒泰地區開始停止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采金。整治後,兩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但由於高寒草原亂采濫挖中藥材的行為屢禁不止,阿勒泰特有的白菜、柴胡、秦艽、芍藥、麻黃、甘草等珍稀中藥材十余年來慘遭破壞。

在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受利益驅動,每年春夏都有外地不法分子非法進入保護區盜取冬蟲夏草。他所到之處,大面積的草原植被壹夜之間變成了黑土地的光禿禿的荒地。當地林業部門每年可以清理數百名從保護區偷挖蟲草的犯罪分子。但由於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這些不法分子只能先抓後放,再抓,使得盜掘行為屢禁不止。

近年來,隨著礦業開發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然而,高強度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劇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壹些礦山企業采礦技術裝備落後,特別是壹些小型礦山企業采選落後,用落後產能淘汰。此外,礦產資源的無序開采占用了大面積的草原,給荒漠草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壹定的威脅和安全隱患。

2.超載和放牧

這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由於過分強調草地的經濟功能,單純追求牲畜數量的增加,忽視了草地的承載能力,掠奪性利用造成草地嚴重退化。目前,阿勒泰地區夏季草場超載率約為12%,春秋草場超載率在20%-35%之間,草地生產力呈下降趨勢。

3.草原建設滯後。

長期以來,由於被重復利用,忽視保護,被重復需求,被忽視投入,草原沒有被賦予休養生息的條件,草原退化越來越嚴重。

㈥管理問題

管理模式陳舊,以個體飼養為主、分散經營的畜牧業生產模式長期主導該地區畜牧業發展,難以滿足規模化、產業化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基層畜牧管理部門仍存在人員老化、知識僵化、素質低下等現象。壹些新加入畜牧隊伍的年輕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也忽視了平時的學習積累和業務研究,業務素質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