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年年冷,年年濕,妳真的排對了嗎?

年年冷,年年濕,妳真的排對了嗎?

每到夏天的三伏天,我們總能在各種營銷號和朋友圈看到祛寒濕的口號。那麽三伏天祛寒濕真的對嗎?

答案是:可以。

三伏天,作為壹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外面的烈日炙烤著大地,讓很多人不敢出門。長時間呆在室內,享受空調,會使體內的水濕粘粘的,還會影響臟器的活動,使脾胃不能正常運水,最後滯留體內,形成濕邪。晚上氣溫下降,大部分人開始走出家門,出入各種場所。白天他們在室內吹壹天空調,晚上再出來吃油膩冰冷的食物。三五好友聚會時,大量飲酒,有助於濕邪,加重濕氣。這使得整個人體內的濕氣越積越重,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生活和工作受到壹定影響。

中醫強調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三伏天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統壹的,人體的陽與自然的陽是壹致的。它生於春,盛於夏,收於秋,藏於冬。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尤其是三伏天。此時人體經絡氣血充盈,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吸收。三伏天也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人體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寒冷引起的。利用穴位和外界高溫的特性,對某些慢性病的調理效果比其他時候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天是祛寒濕的最佳季節。

那麽如何祛寒濕有效,用什麽方法可以最快?

今天給大家推薦壹個三伏天祛寒濕的神奇方法!

-臟腑穴位(驅寒祛濕法)

“臟腑穴位療法,起源於道教,是道教先民用於防病、保健、養生、治病的技術。它的主要功能是調氣,通過調節人體的氣血和精氣來達到人體正常的氣血運行。”

要知道寒濕是身體寒濕的壹種混合狀態。體寒多為陽虛,因陽虛而內寒,導致陽虛寒凝,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所以會出現身體畏寒、疼痛、酸痛等壹系列癥狀。陽虛,尤其是脾胃陽虛,容易導致體內水液功能失調,容易導致皮膚暗沈,身體暗沈,水腫,肥胖,大便粘稠。所以脾胃虛弱,陽虛是導致體內寒濕的最重要因素之壹。

那麽,要想快速排出寒濕,就得從脾胃入手。下面我就教大家幾個調理脾胃的穴位,用臟腑穴位的方法定期按壓,對調理脾胃有非常好的效果。

1,神闕穴

功能與主治:強身健體、壯陽通便、調理腸胃。

按摩手法:壹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持續5 ~ 10分鐘,每日2 ~ 3次。對脾胃虛弱,不能耐寒的胃痛、便秘、腹瀉患者有很好的效果。艾灸在臨床上也常用於溫中、健脾、散寒、止瀉。

2.中脘穴

【主治】溫中、健脾、和胃、消脹。

按摩手法:壹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持續5 ~ 10分鐘,每日2 ~ 3次。對胃痛、惡心、嘔吐、泛酸等胃腸道癥狀有很好的療效。這個穴位也是艾灸常用的。

3.足三裏穴

功能主治: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扶正祛邪。

按摩手法:壹般以拇指按摩為主,每次持續3 ~ 5分鐘,每日2 ~ 3次。俗話說“肚中三裏”,揉此穴對各種消化系統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以上三個穴位經常摩擦,長期堅持可以起到健脾養胃、調理脾胃、祛寒濕、強身健體的作用。

但是,按摩穴位並不是萬能的。如果癥狀嚴重,不能及時緩解,應盡早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最後,我總結壹下。

俗話說:百病從濕,百病從寒。三伏天祛濕祛寒很重要!但驅寒祛濕的前提壹定是先調理脾胃。濕氣最傷脾胃。只要脾胃好,即使有濕氣,也能自然消失。

倡導綠色療法弘揚中醫文化

造福自己,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