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話滋養真氣
話少就是要快,要快,要健談。如果人們經常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勢必會消耗肺氣,導致體內正氣不足。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吳: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有時候他們不怎麽運動,但是說多了就覺得累或者說多了就覺得聲音嘶啞喉嚨痛。這可能只是傷害!
人雖然說話、發聲都是從喉嚨發出的,但呼吸時都是靠氣的鼓勵,肺主氣的呼吸。所以,輕度的長期的話,往往是最容易傷肺氣的。喉嚨輕微疼痛、聲音嘶啞、咽喉腫脹是肺氣損傷的初期表現,肺氣長期損傷更容易引起感冒、咳喘,甚至肺氣腫。長期從事教師、播音員等職業。聲音過大,容易耗氣傷津,口幹咽燥等癥狀頻繁出現。
傷氣就是傷身。話多的人要學會養氣補氣。養氣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長時間說話並不是說不說話,而是避免不停地說話,語氣盡量平和,語速盡量平緩,說話時間不要太長。
戒淫養精。
戒淫是指在性交中節欲。精是養生之本。精氣的流失動搖了生命的根基,健康長壽難以保證。
北京同仁醫院中法醫學副主任醫師陳魯泉: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人體的袁茵和元陽都來源於此,是人體生命力的源泉。所以人們說,壹個人的虛,往往與腎虛有關。
要補腎氣,妳不妨經常做擡腳的動作。腳中心有壹個很重要的穴位叫湧泉穴,屬於腎經。氣血像泉水壹樣從這個穴位湧出,然後順著經絡滋養全身。提起腳跟不僅可以按摩到這個穴位,還可以伸到腳底腎經,從而刺激腎經。
老年人腎氣不足時,容易精神不振,總是醒不過來,無論睡多長時間,精神狀態還是很差。他們壹動就會心慌,心跳也不好。簡單提足跟,每天練習幾次,每次幾分鐘,然後提腎氣。妳可以在等車的時候或者任何閑暇的時候做這個動作。如果長期堅持,還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味淡,養血益氣
瘦就是清淡,顧名思義,薄味就是飲食要清淡。少吃肥肉、烈酒和高脂肪產品。貪圖奶油和口味,沈溺於美酒佳肴,對身體有害。
北京同仁醫院中醫科、法醫副主任醫師陳祿權在《千金方》中說:“飲食當季要節儉,貪多傷味,老年人脾胃就薄,多了就沒必要了。”所以人老了,吃再多的魚和肉也沒用。以少吃或適度吃為好。適當吃點米飯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百飯源於大文豪蘇東坡,即“壹撮鹽,壹碟白蘿蔔,壹碗飯”。大米有補中、益精、強誌的功效。白蘿蔔生吃能促進消化,熟吃也能止咳。鹽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鹹入腎,激發腎氣,而腎中的元氣是維持生命的動力,所以人吃了鹽就會精力充沛。
古人說:天上有三寶:日月星辰;地球上有三寶:水、火、風;而人有三寶:精、氣、神。而這碗簡單的米飯,可以充分的補充精氣和精神。凡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精神狀態差、體質差、爬樓梯氣喘、整天吃東西打瞌睡的人都可以試試。
咽液養臟氣。
津液指的是唾液。古人認為津液是人體的精華。經常用舌頭在嘴裏攪動,通過唾液腺改變唾液(體液),然後慢慢咽下去滋養臟氣。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吳:夏天我們身體內部的水分消耗是增加的,所以這段時間壹定要滋陰潤燥,補充身體內部的水分。練習“吞津液”會有很好的生津止渴的效果。當然,妳也可以參考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吞天津飯時加的這個動作。
方法很簡單。早上起床睡覺前,可以做閉著嘴咬牙齒的動作,讓上下牙齒碰撞發出聲音。壹般我們以36次為壹個周期。36次叩門後,我們的口腔中會分泌出壹些唾液,我們會像漱口壹樣鼓洗口腔中的唾液。在洗鼓的過程中,我們還會分泌大量的唾液,然後把自己嘴裏分泌的唾液分成三口慢慢咽下去,想象它會進入我們的腹部。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抽出十分鐘做這個動作,有助於緩解陰虛引起的壹系列癥狀。
少想多養心。
意思是當妳有空的時候,不要去想。人對任何事情都要思考和擔憂,但思考太多會導致悲傷和失去生命。不要擔心個人得失,名聲和地位。
北京同仁醫院中醫法醫學副主任醫師陳祿權:中醫情誌理論認為“思則氣滯”,思多則傷脾。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使大腦高度緊張的人,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這與中醫“思維損傷心脾”的理論是壹致的。
所以,無論妳的生活和工作有多忙,壹定要“想清楚”,多給自己壹些時間放松身體和心情,避免情緒對個人基礎的侵害。另外,要註意多壹些冷靜,不要太高興太難過,也不要太擔心沒有發生的事情。與其被虛幻的煩惱所困擾,不如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當下。
美容飲食滋養胃氣。
良好的飲食意味著合理的飲食。在古代,人們意識到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只有全面合理的飲食才能滿足各種生理機能的需要。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博士彭鑫:在我們的傳統飲食中,早就有“五谷滋養五臟”的說法。廣義來說,五谷雜糧提醒大家吃各種五谷雜糧。當然五谷(大米、小米、高粱、小麥、大豆)的健康價值也不低。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所謂“五谷雜糧”,就是植物的種子,濃縮了植物的所有精華,有完整的四季氣息,最能補精。
小麥、粳米、大米、小米等。,味甘,性平,谷氣足,元氣最好,有“養脾胃、益氣血、長肌肉、安五臟”的功效。平時食療可以補養氣血,調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