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迪人沒有“吃老本”。他把全部經歷都投入到演奏、創作和理論研究中,先後創作出了《祭祀精神》、《塞上風俗》、《深山秋夜》、《大漠》、《歸鄉》、《紡線》、《《春夜喜雨》》、《跑旱船》等壹批優秀作品。
2007年金秋,馬迪人長笛作品首場個人音樂會在Xi安舉行,在欣賞其長笛作品的同時,有必要對其長笛音樂藝術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傳播和發揚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麥蒂風格》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創作、表演和教學。
“如果妳想在長笛的表演藝術上有所作為,妳必須有自己的作品。”這個好詞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從老壹輩的馮、劉、陸、趙,到中青年的於訓發、詹永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也不例外。憑借20歲的練習《秦川表白》壹舉成名。成功的背後,當然有父親的嚴格督促和自己的努力,更直接的,是基於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圍催生了創作靈感。古城Xi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部,轄秦川八百裏。富饒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優秀的土地,優秀的人民精神,中國歷史上十三個朝代都在這裏建都,延續了幾千年。秦漢的輝煌,隋唐的鼎盛。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歷史鐫刻了無數的奇跡。馬迪人,壹個生長在這條古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人,已經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在他的幾十部作品中,大部分都體現了強烈的地方特色。在此基礎上,他不時探索新的音樂元素,探索新的創作思路和概念。他的作品有以下特點:
第壹,他的創作深深植根於民歌、傳統戲曲音樂、傳統音樂。談這個,還要從陜西的地域、文化、語言、民歌說起。陜西包括陜北、關中、陜南。唐朝以後,氣候惡化,生態腐朽,土地貧瘠,幹旱不斷。方誌雲“不安分、果斷、圓潤、節儉”使用的語言有西北中原官話中的關中方言和陜北的山西方言。陜西人受其地域、人文、語言的影響,早就豪放剛毅,出現了蓬勃向上的民歌。陜西民歌主要由民歌、小調、舞曲、號子等組成。最知名的是豪放的《信天遊》,此外還有秦腔、二人臺、秧歌。此外,由於它是壹個朝代眾多的古都,許多類型的古代音樂,尤其是唐樂,流傳至今,豐富了陜西的音樂類型。從音樂本身來看,其調式特點、商、羽調式多轉到下屬的宮音系統,四五度以上不斷回跳,音色較為單壹。常見的樂組有512、562、623、5612,此外還有具有地方色彩特色的音階,如7音音階(7音音階)正是憑借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馬迪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祭牲祭魂》、《秦川抒懷》、《邊關風情》、《黎明》、《紡線》、《跑旱船》等歌曲,都是根據當地民歌、舞曲改編提煉而成。秦腔曲牌移植自秦腔曲牌。《山居秋夜》、《幽州城樓》、《雨夜寫給北方友人》等曲目,將唐詩之意與古樂之韻相結合。當妳欣賞它們的時候,妳會立刻感受到黃土地的熱鬧與悲涼,體會到古樂的深邃意境。
第二,立足地方特色,勇於推陳出新。在《秦川抒懷》、《邊關風情》等壹系列作品被世人肯定後,馬迪人試圖將秦川風情的音樂風格轉移到其他領域。2001結合王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通過對古絲綢之路上商隊旅程的描述,加上異域風情的基調,呈現出獨特的異域風情。這首歌壹經問世,受到了眾多演奏家和笛友的高度評價,可以說為新世紀的長笛創作增添了壹抹亮色。此後,這股新的創作思潮勢不可擋,並於2003年陸續使用閩南音樂素材作曲《歸鄉》;根據杜甫唐詩《《春夜喜雨》》的意境,創作了同名笛曲《《春夜喜雨》》;2005年《看秧歌》根據山西民歌改編...也許新世紀給馬迪人帶來了新的創造性思維。這些音樂作品既通過景物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又融入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美”的深刻理解。
再次,他的作品豐富多樣,主旋律和伴奏構成了壹個有機的整體。他的作品有長笛獨奏、長笛與樂隊作品、長笛二重奏、長笛音樂等類型。所選用的笛子主要是F、E中適合“吹情”的中音笛子,以及善於表達“意韻”的低音笛子,尤其是非膜低音笛子,產生了獨特的織體,完美地表達了音樂的深層內涵。他的作品強調主旋律的連貫性和聽感能力,幾乎每壹段旋律都會讓人久久難忘。當他寫作時,他並不急於求成。而是先把旋律大致寫下來,然後反復唱,以求旋律精致完美。《秦川抒懷》是在音階稍作變化的基礎上,運用宛宛羌族戲曲的韻味,並加入民間旋律的笛子式技法而誕生的。另外,他的作品不僅僅是主旋律的美,配器和主旋律也是相輔相成的。配器既采用了傳統的音樂節奏,又加入了更多的地方音樂色彩,運用了“我簡單,妳簡單,我復雜”的手法。同時穿插復調,層層推進,使整部作品層次分明,跌宕起伏,高潮叠起,意味深長。
幾乎所有這些優秀的音樂和配器都是馬蒂寫的。這對於壹個專業的作曲家來說可能並不難,但是對於馬蒂來說,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華。仔細想來,的確是“壹方水土養壹方人”,生活在壹個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氣息濃郁的古城,對優秀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後天的勤奮,促使美好而悠遠的音符自然而然地從他們的心中湧現。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拋開了業余和專業的定義,因為只有我們內心的聲音才是真誠的。
好的音樂需要好的演奏者去演繹,去普及。作為當代中國傑出的長笛演奏家,馬迪人更有義務詮釋自己的作品。可以說他的表現是隨著作品的深入而逐漸提高的。
從吹的角度來看,他註重氣息的連續性,聲音追求松、圓、透、亮,南北兼容,中西結合。馬蒂認為“吹笛以氣為基礎,氣與萬物相通。”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輕松。無論演奏什麽風格的音樂,音色都是那麽圓潤幹凈,聲音有很強的穿透力。他演奏時氣流很慢,空氣通過小腹的支撐自然流出(意思是嘴張開,是從腹腔裏出來的),可以讓聲音更集中,把氣流降到最低點,有利於在放松狀態下控制氣息;正是因為這種輕松的演奏狀態,他在演奏過程中使用了具有“馬史”特色的氣顫音。他的氣顫音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腹部顫音。他根據音樂的發展和起伏,用不同速度和呼吸位置的氣顫音來表達音樂的內涵,有時用深腹顫音來表達遙遠的詩意。有時用淺氣顫音來表達哭泣的悲傷;有時,兩者結合使用,虛實交替,展現場景交融的魅力。這些不同範圍的氣顫音的使用,隨著人們的交談,講述了壹個感人的故事。他自然的演奏方法也借鑒了西方長笛的演奏方法。音色柔和優美,高、中、低音色相對統壹。這種演奏方法在演奏古曲時尤為明顯,體現了“笛子演奏者氣韻生動,融會貫通”的非凡境界。
在演奏技法上,馬蒂除了常用的笛子演奏技法外,還在笛子上運用了“揉、渡、停、嘯、無膜金屬音”等新的演奏技法,拓寬了笛子演奏技法。說到搓,我們很快就會聯想到秦川表白7的表演。它是通過食指和中指並攏,向下壓,和諧地摩擦下落的7,產生壹種像用板胡壓弦壹樣的獨特效果。這種技法用於模仿陜西音樂中的苦音,非常接近人聲。就像歌劇中的潤腔,給音樂增添了無限的節奏感。可以說這個手法也差不多了。“橫擊”最早用在高明的《好陜北》中,通過相鄰兩根手指的連續交替振動,產生壹種獨特的靈動感和交錯感。馬蒂在《犧牲精神》中用它來模仿騾子的聲音,惟妙惟肖;用在深山裏的壹個秋夜,追求空靈的意境。說到《山居秋夜》,除了“橫擊”的技法外,還首創了“停息、嘯音”三種特殊技法。“煞氣”源於尺八之術,壹觸即發,充滿強大之氣,產生壹種驚喜和震撼感;“呼音”是笛聲和喉音的結合,即在演奏旋律的同時,喉音唱出不同的音調,具有和諧的效果;“無膜金屬音”是指使用無膜大低音長笛,通過控制氣流和音色,發出類似長笛的金屬音。這首歌運用這些技巧,是為了通過悠遠的笛聲表現古詩詞的深邃意境。馬蒂對演奏技巧的合理運用增強了音樂的風格,同時形成了獨特的“馬蒂作品風格”特征。
說到“美”,每個表演者都有自己的觀點。馬蒂對“美”的理解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虛實結合,剛柔相濟,層層深化,催人奮進”。在他看來,在壹首樂曲中,除了力度的變化之外,還應該根據樂曲的意境有音色的起伏。從美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整首曲子都是音色,那麽即使音色非常均勻完美,那種壹成不變的美在整體上也不會是完美的。從他的作品和表現來看,馬迪人的作品是由幾個層次組成的。在不同的段落中,他還將韻味和音色分為幾個層次,纏綿柔美,柔中有剛,寓意深遠,由淺入深地刻畫了樂曲的內涵。他的作品就像是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曲線,他的演奏打破了“北笛派”粗獷的原有信念。
在演繹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馬迪人也不忘整理自己的經歷和書籍,積極投身於專業竹笛教學和業余竹笛推廣。
在業余時間,馬迪人也不閑著。2007年4月,為了更好地促進陜西竹笛藝術的普及、教育和交流,他發起成立了“笛簫俞聯誼會”。他放棄了自己在陜西省歌舞團的房子作為聯誼會的活動場所,定期為笛友舉辦交流會和講座,解答他們的疑問,親自示範講解。自從幾個月前成立以來,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了兄弟會。可以說,這個聯誼會成了笛友的天堂。在長笛愛好者的強烈要求下,2007年7月,首屆馬迪人竹笛訓練營在Xi安舉行。來自美國、黑龍江、廣州、湖南、山西、河南、江蘇、山東、內蒙古、甘肅、河北等地區的30余名營員齊聚壹堂,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馬老師壹壹指導,營員們收獲頗豐。馬迪人表示,今後他將舉辦更多這類業余交流活動,並不時邀請專業表演者參與其中。他非常願意成為“笛文化”的傳播大使,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出謀劃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經過多年的教學和實踐,馬蒂形成了自己的壹套理論。他講究:“氣出腹,腹撐,氣流緩,口共鳴。”強調壹下,玩的時候要處於壹種相對放松自然的狀態。“氣是演奏之本”貫穿於他的長笛理論之中。中國壹直說“氣息沈底,聲音透頂”。只有氣息下沈,身體才能自然放松。放松無憂腔,可以使氣息順暢流動,發出寬松的聲音。通過嘴的有序調整,可以統壹三個區域的音色。練氣息的時候可以模仿“狗喘氣”的感覺進行身體鍛煉。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可以放低喉嚨,張開嘴巴(發出“奧”音的狀態),保持腰線壹直向外擴張。氣息壹進壹出,就能找到氣息的位置感和腹部的擴張感和彈性,吸起來,保持橫膈膜向外支撐,嘴巴張開,喉嚨保持暢通,依靠腹部的支撐進行八次呼吸。基本找到感覺後,可以嘗試在笛子上吹奏長音符,然後結合小曲和民謠練習氣息的轉換。同時可以有計劃的通過練習曲來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和舌頭的彈性。“氣、舌、指”是吹好笛子的三要素。在演奏音樂方面,他強調不能壹味地演奏壹種風格的音樂,而應該更多地接觸各種風格的音樂,更全面地掌握音樂之外的知識,吸收更多姐妹藝術中可以借鑒的因素,盡可能地演奏自己的音樂。音樂要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
《秦川抒懷》已經流傳了近30年,但是近年來,馬迪人逐漸進入長笛同仁的視線。作為壹個大器晚成、厚積薄發的天才笛手,他在創作作品、吹奏竹笛、普及教育、竹笛理論等方面都體現了大家的風采。我們約在10月13日,壹起關註這個笛壇的盛世。我們也期待馬迪人未來的藝術之路,正如笛子大師陸春齡先生寄語:“壹馬當先,笛子藝術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