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希望各位老師能從研究內容和方向上告訴我答案,謝謝。
迫切需要
分析:
運動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的關系
隨著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體育運動的差異化日益突出。目前,體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領域,即體育教育教學、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這三個領域的蓬勃發展,推動了運動心理學的不斷分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傳統運動心理學在運動成績之外拓展了相關研究領域,最值得關註的研究領域包括生理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而且,在運動心理學的文獻中,運動心理學越來越受到關註(Anshel,2003)。體育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較早。比如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的丘奇馬博士研究了學校體育課對學生智力和自制力的影響。
目前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三個研究領域齊頭並進,向前發展,都顯示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那麽,這三者之間是什麽關系呢?
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是有聯系的,這主要源於體育教育與教學、競技體育與大眾健身之間的關系。如果把體育看作廣義的體育,體育應該包括體育教育教學、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三個領域。無論哪個領域,其實都是圍繞著人們參與體育鍛煉這個中心主題。可見,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關註的是人們在體育鍛煉活動中發生的心理現象。具體來說,三項研究的相似之處在於:第壹,研究對象都是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人群;其次,研究的內容涉及從事體育鍛煉的人的心理現象,如認知、情緒、動機、性格等;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三項研究的區別在於:第壹,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與學的效果;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參與體育鍛煉的前因和心理效應。第二,研究的具體對象不同。比如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學生,包括教師;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運動員,包括教練員;運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大眾。第三,研究的內容各有側重。雖然運動心理學也研究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活動的壹切心理現象,但它應著眼於如何通過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運動心理學應重點研究與運動成績和表現有關的心理問題,即如何通過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表現;運動心理學應重點研究影響個體參加體育鍛煉的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體育鍛煉對鍛煉者情緒體驗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等。,而且它並不關心與運動成績和表現有關的心理問題。
張力維和任維多(2000)分析了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在研究重點上的差異,指出即使有相同的心理學主題,它們的研究重點也是不同的(見表1-1)。
表1-1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的壹些研究內容的重點
地域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
汽車運動員的成就動機、學生參與體育教育和公眾參與體育鍛煉。
動機。動機。
目標設定的有效性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堅持鍛煉
情緒競爭對表現焦慮,身體活動對情緒鍛煉,活動對焦慮和抑制
抑郁癥的影響
賽前和賽中鍛煉產生的積極愉悅。
刺激和控制感情
個性運動員的個性與體育教學、體育鍛煉和個性有關。
動態性能的影響
體育運動訓練
人員性格的影響
技能學習,高級技能學習,中低級技能學習
運動員的歸因特點和學生的歸因特點
歸因對運動訓練和運動學習的影響
影響
自我概念,整體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體能自我概念。
獨立的自我和相互聯系的自我出現,自我概念和出現,自我概念
我
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與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動態性能之間的關系
(改編自張力維、任維多著,2000年)
從已出版的幾本教材和著作來看,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體系和內容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比如Anshel(2003)寫的《運動心理學:從理論到實踐》的內容體系是:(1)科學的運動心理學,(2)成功運動員的特征,(3)運動員的運動動機,(4)歸因:對運動成績和比賽結果的解釋,(5)壓力、焦慮和喚醒的調節。(8)運動中的領導力,(9)溝通與咨詢技術,(10)教授青少年運動:壹個特別的考慮,(11)應用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領域的壹個新的研究方向,(12)運動員的自我對話,(65438)從安謝爾撰寫的《運動心理學:從理論到實踐》的內容體系來看,除了第十壹章以外,其余各章都是典型的運動心理學。
再比如,Seraganian(1993)寫了《運動心理學:身體運動對心理過程的影響》,內容包括:(1)運動心理學的歷史和理論基礎,(2)有氧體能及其對心理應激的反應,(3)有氧體能和身體活動的理論描述和定量研究,(4)急性有氧運動對情緒的影響。(5)運動心理學的元分析,(6)人類對急性心理應激源的交感反應,(7)實驗和觀察研究方法,(8)老年人的運動心理效應,(9)增強體質的社會心理因素,(10)發展運動心理學,(11)。從上面可以看出,運動心理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
運動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的分離越來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東歐和日本更為突出。例如,日本松井光夫的《運動心理學》壹書,就被學者們視為相對“正宗”的運動心理學教材(劉基,1994)。他寫的《運動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包括:(1)運動與運動心理學,(2)大肌肉活動的心理本質,(3)運動視角下的兒童發展,(4)運動的學習,(5)運動視角下的個體差異(松井味增,1985)。
總的來說,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在美國更為突出。雖然運動心理學的教材或著作中也有運動心理學的內容,但壹直強調運動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的分離。但是運動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的分野並不明顯。中國逐漸出現了運動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的分離。這壹點從下面三本書就可以看出來。如、傅(1994)撰寫的《當代運動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包括:(1)運動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2)運動人格,(3)運動註意,(4)運動覺醒,(5)運動焦慮,(6)運動焦慮的調節。(11)身體活動與心理健康,(12)運動員的攻擊性行為,(13)教練員的領導心理與行為,(14)運動隊的群體心理。
再比如,顏軍(2001)的運動心理理論稿的內容體系包括:(1)我國運動心理學的發展與反思,(2)體育教育與心理發展,(3)體育學習中的心理指導,(4)體育學習策略,(5)體育學習中的焦慮,(6)。
再比如,劉基等(2006)撰寫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內容體系包括:(1)運動心理學研究概述,(2)體質與體育鍛煉,(3)體育鍛煉與認知和情緒,(4)體育鍛煉與人格,(5)體育鍛煉與心理疾病的預防,(6)體育鍛煉的消極性。(9)老年人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10)體育鍛煉產生良好心理效應的生理機制,(11)體育鍛煉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機制,(12)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