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宋太平惠民合劑方》:太乙丹2.1方天南星(制)、烏梢蛇(酒炙。取肉),各在三錢;天麻(去蘆,酒浸壹夜)、附子(炮制,剝臍帶)、麻黃(去根去節),各半個;全蠍幹(炒)壹元半,白附子(制)半,三錢半,僵蠶(切絲,炒)四元。
已服細末,以壹升水,泡三日,拌以壹桶涼面,踩扁,須於六月六日取出,第七日以竹葉,壹粒壹粒裝於紙袋中,掛於風中,第十四日可用,每餐末壹兩,加於下藥:
琥珀(研)壹元,朱砂(研飛)六元,雄黃(研飛)三錢,甘草半元。
混合研磨均勻,煉蜜而圓,大如雞頭。
2.2功能主治小兒風驚、潮熱抽搐、口眼相吸、落枕、神昏昏欲睡、痰涎不利、諸虛風。
2.3太乙丹用法用量:每次服壹輪,溫服,不定時。
2.4摘自《宋太平惠民和濟局藥方》
3《楊家藏方》卷三:太乙丹3.1處方天南星120g(銼、炒紅、不焦)石膏120g葛根(取粉)105g前胡60g川芎60g僵蠶(炒、去絲、口)。
3.2藥物為細粉,用生姜原汁制成丸劑。每兩粒為10粒,陰幹。
3.3功能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風寒,四肢疼痛,惡寒強熱,或發熱惡寒,煩躁煩悶,面紅頭痛破。
3.4太乙丹用法用量每次取1丸,細嚼慢咽,蔥白薄荷茶送服,不分時間。服用後出壹點汗,就會痊愈。
3.5摘自《楊家書》第三卷
4.《通經方》卷4.1由川芎、附子(去皮尖)、草烏(去皮尖)、白芷、白附子、附子(去皮臍)、阿莎麗(去葉洗凈)、半夏(洗凈)、天南星(洗凈)、天麻組成。
4.2功效:祛風化痰,清頭目,益胸膈。
4.3主治:風痹、手足麻木、四肢無力、骨肉疼痛;並治頭風;頭痛、頸緊、頭暈、吐痰,或耳鳴耳聾、風痰;感冒,傷寒,頭痛。
4.4太乙丹用法用量為每服1粒,茶、酒可隨意咀嚼;荊芥和薄荷茶也有售。感冒,傷寒,頭隱隱作痛,用生蔥白1梗嚼,送熱茶,無論何時。
4.5制備方法組合成細粉。如果藥是20兩,加20兩白面,壹起拌勻,滴水成丸,如彈子,曬幹。
5《盛濟宗錄》卷25 5.1太乙旦的別名太乙旦
5.2梁(醋淬)1梁(研)、石1梁(研)、金星石1梁(研)、1梁(研)、陽起石1梁(研)、紫65438。用醋淬7次)1兩(研),綠泥石1兩(研),消石1兩(研),硫磺1兩(研),朱砂半兩(研),乳香半兩(研),油膩粉半兩(研)。
5.3主治:傷寒胸痹,心口腫痛。
5.4太乙丹用法用量:每服65,438+0丸,麩在炭火上燒,加膩粉65,438+0元,蜜水化;吐瀉轉筋,陰郁厥逆,生姜蜂蜜水化。
5.5制備方法為細粉,糯米為丸,如小丸。
5.6註太乙丹(《普濟方》卷141)。
6《盛輝》卷25 6.1由川烏(生,臍去皮)1、全蠍(微炒)1、僵蠶(生)1、天麻1、天南星(生)1組成。乳香1、白附子(生)、附子(生)、牛黃(細磨)、雄黃(細磨)、安息香1、麝香1(細磨)和白花蛇2(酒泡)
6.2註意所有風向。
6.3太乙丹用法用量:每次服7粒,溫酒送服。
6.4制備方法在最後,藥物投入研究使其均勻。不要用麻黃5兩(去根搗碎),用酒5升,煎至2升,去我,加糯米粉1兩,熬成糊狀。下壹次,所有的藥都是藥丸,比如綠豆,用油膩的粉末卷起來,曬幹。
6.5用藥禁忌忌搬東西。
6.6註意此方名稱,普濟方引為“太乙丹”。
7《幼兒新書》卷39引《養生必備》7.1太乙丹別名太乙丹
7.2由丁膏、曲1、朱砂、雄黃、琥珀、甘草粉組成。
7.3主治:小兒驚風,潮熱驚風,口眼相吸,項強,神昏昏昏,痰涎不利,諸風虛。兒童的所有疾病。
7.4太乙丹的用法與用量口服。
7.5制法:蜂蜜煉為丸,如雞頭、大衣等。
7.6註太乙丹(《壹般健康調查》第五冊)。方子用法:每次服壹粒,溫水化開,不分時間。
古書太乙丹《太平盛慧芳》:【卷二十八】治寒勞。看起來發黃。今天治療寒冷疲勞。大腸轉向排水。神奇的效果太壹個藥方了。余余糧(四兩火使其變紅,以米醋淬之,如此反復七次。...
聖紀總錄:【卷二十五】傷寒滿英坩堝石磁石(醋淬七次)猩紅硝硫磺(各壹兩研)丹砂乳香膩粉(各兩研)阿魏阿魏(兩枚硬幣)巴豆(去皮生用)...
普濟方:【卷195黃疸門】黃疸(附)治寒熱黃膽。潮濕。(本草)就拿中午南行的豬苓來說吧。河臺伊丹是也。黃疸無法治愈。(本草)用驢頭。煮熟...
普濟方:【卷256雜治門】幹姜壹兩片(用壹兩炮煮),面糊煮成丸太乙金花散(出自王的方)、木香桂(去皮)、幹姜、陳皮。...
幼兒新書:【第10卷】壹切驚喜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