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會決定壹生壹世去西方。

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會決定壹生壹世去西方。

凈土宗第十三祖尹光大師寫了壹本名為《居士與方聖隱書》的書,說:“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將決定去西方成為壹個聖人。壽終正寢前,定業養病,昌則昌矣。”讓我們通過研究尹光大師的這壹非凡啟示,來回顧壹下尹光大師信仰念佛的具體方法。

殷瑛大師方的《俗人書》原文:

聽說妳病了,想壹天壹天康復。人世間不講道理的人,生病的時候,要麽怨天尤人,要麽祈求上天有鬼,只會徒增業障,害人害己。

妳壹直是個幹幹凈凈的人,家務都讓妳老婆打理,妳老婆賢惠孝順,妳心裏沒什麽牽掛。宜拋開壹切家務,拋開自己的身體。以壹塵不染的心,捧著萬德紅的聖名,會想著死,除了念佛,不會作雜念。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妳將決定去西方,並不平凡。如果妳活的時間不夠長,妳會決定擺脫疾病,從疾病中康復。如果不如思考,只會求快康復,不僅不會快痊愈,反而會加重病情。就算活到最後,也會隨著行業壹起沈淪,絕對不會有這麽苦的時期。祈求智慧是幸運的。(印祖筆記放大卷二)

我把殷祖信中關於尋死願望的核心壹句話,“宜放下壹切家事,放下自己的身體。”以壹塵不染的心,捧著萬德紅的聖名,會想著死,除了念佛,不會作雜念。提煉為四句話:“想死,不求病愈,念佛名,只求報價。”因為壹個人在世間追名逐利的根本是求生存,如果壹個人快死了,他可以“不求恢復(不求生存),只求引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壹顆應該拋開壹切家事,知道自己壹切的壹塵不染的心”。

下面從五個方面來分析壹下“思死不求復,念佛名,但求引經”的重大意義:

第壹,“思死,不求病愈,念佛功名,只求收語錄”是判斷佛教修行者是否信其願的試金石。

印度祖用法語稱贊胡藝大師說:“妳是否活著取決於妳是否相信它。好的品味取決於名氣的深淺。壹千佛出世,這是個很難的案子。念佛的次數、念佛技巧的高低、念佛人的功德,都不是妳能不能死的關鍵,而“信不信”才是死的關鍵。所以,用什麽標準來判斷壹個佛教徒是否有“信與欲”就成了當務之急。張,唐朝的屠夫,天天殺牛,臨死前被佛祖接了不到十次。宋代蘇東坡長期參禪,最終未能活下來。之所以很多人對此產生懷疑,是因為沒有具體的方法來判斷有沒有信仰。

如果妳以尹光大師“思死,不求病愈,念佛名,但求領死”的啟示來判斷妳信不信,這樣的疑問就迎刃而解了。張善和反派在地獄死之前,能夠“思死,不求復生,念佛名,但求引其來世”,最後因他願意“有”而成功來世;偉大的佛家蘇東坡,在生命的最後沒能“思死,不求病愈,念佛功名,但求引子”,沒能隨事業而死,都是因為他的信仰和欲望的“無”。

尹光創始人“思死,不求痊愈,誦佛名,只求引見”的啟示,把所有未能“樂得極樂”的人逼到了墻角,不得不撕掉壹切偽裝,捫心自問:“我現在真的相信極樂了嗎?通常很多佛教徒都認為自己要極樂世界生活,但壹旦生病或遇到危險,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想著死,不求痊愈,念佛名,只求語錄。“這就是印祖獨特的眼光,他早就看出了許多佛教修行者的致命盲點——土地脆弱,人的生命無常。那些壹口氣不來的佛門修行者,彼此分離,沒有學會“預知時間”,不管生病與否——沒有人知道這口氣是今生的延續還是來生的開始。

佛教徒如果不能“思死,不求病愈,念佛功名,只求引見”,就會在生命的盡頭錯失極樂而死的機會,“必將隨波逐流,絕無此苦期。”每壹個佛教徒都可以提前做壹個關於前世極樂的測試:“可以隨時測試自己是否能‘思死不求復生,念佛功名,只求引見’?如果我現在死了,我不想活了,不想活很久,只是專心佛,求佛領我到極樂世界。這是尹光大師留給後人避免自欺欺人的寶貴啟示。這是檢驗佛教修行者有沒有信仰的試金石。每個佛教徒都可以在活著的時候隨時測試自己現在的佛教信仰是否通過。

第二,消除“想著死,不求痊愈,念佛功名,只求引見”的恐懼,要知道念佛的人“現在願意去極樂世界,不會縮短壽命,加速自己的死亡。」

印祖明確指出:想死,不求病愈,念佛名,只求引見。如果妳的壽命沒有耗盡,妳就不會加速死亡,而是會“病愈,睿智,昌盛”;不要想著死,只求病愈,不求死。如果妳的生命結束了,妳就不能延緩死亡,妳只會失去快樂死去的機會。所以要“想死,不求病愈,念佛功名,但求引見”,沒什麽壞處,何樂而不為呢!

善導大師是凈土宗第二代創始人,大師被視為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在概念法中明確說:“說念阿彌陀佛,願死者,能延壽,免九渡之難。後兩句是“消災延壽”的意思。善導大師在《如舟贊》中也說:“不要說拍阿彌陀佛,專心不回。但心的變化決定方向,垂死的華蓋前來迎接。善導大師在這裏也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只是在彌留之際持華蓋吸引眾生回歸極樂,阿彌陀佛不會提前吸引眾生。

在康僧鎧翻譯的《佛祖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19願是“得終壹願”:“立我為佛,修壹切眾生,修各種功德,終壹願。在生命的盡頭,我不想讓自己被大眾包圍,也不接受啟蒙。看這段話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是在彌留之際答應吸引眾生,而不是在彌留之際。每個人都要相信佛是“真說者,真說者,會說者,非說者”。佛是不會提前來吸引眾生的,所以請念佛的人放心。

可見“思死不求復生,念佛名只求引見”的人,絕不會縮短壽命,反而會延長壽命。

除了尹光大師和道大師的教誨,還有十九世阿彌陀佛願意證明他的安慰。所以,佛教修行者要用佛菩薩祖師的教導,來打消“願現在死,就早死”的恐懼。想著隨時會死,發願“不求病愈,但求引見”,無愧於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佛經》中對壹切眾生的反復勸勉:“善男善女,若信,應發願生那個國。」

第三,如何理解“閑難得”與“棄此生”的關系,解決“早死”或“緩死”的偏執。

珍惜自己的業余時間,就是要珍惜難得的如瞎龜鉆般修法的機會,不要執著於這個世界的名利,不要怕死,為了活得更久而耽誤了人生的極樂。

拋棄這世上虛幻的名利,就是拋棄世間導致輪回的八法,不拋棄閑暇時難得的修持佛法的機會,不厭倦人生,希望短命,急於早死。

佛經《無量壽經》說“齋戒壹日壹夜,勝於身在無量壽國百年”,所以在臨死之前壹定要更加珍惜自己的閑適生活。現在修行壹天的功德,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壹百年的功德。所以珍惜閑暇的佛教徒自然不會說“早死”。

《雜阿迦瑪》中有壹個比喻說:“如果甲在大地上,如果它是有情眾生,那麽人文主義者也是。如地球,如非人。”佛說人生無涯》雲:“難見如來之價值。佛經很少有不好聞的。菩薩勝壹切波羅蜜。很難聞。遇到好知識,就能聞法。這也很難。如果文斯對這封信滿意。沒有所謂的難。“如果失去了生命,妳會壹蹶不振。

如果有人獲得了壹個難得的人,可以相信“煩惱無難”的凈土修行,但最後卻因為怕死而錯過了極樂世界的機會,可以說是天地間“無悔之憾”。尹光大師自言自語道:“妳會死的。趕緊念佛。如果妳不專壹,妳壹定會墜入地獄。餓鬼猛獸還是很難找的。不要想著人家的福氣。”這是大師在提醒我們,凡夫俗子不死極樂世界,就要墜入地獄,很難變成餓鬼禽獸。想要得到祝福更是壹廂情願。所以,放棄了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誓願的佛教修行者,不要因為「怕死」而錯過了活在極樂世界的機會。

我等的是普通人,但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什麽時候結束。我只知道,人的生命是無常的,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所以要以“想死,不求病愈,但求死”的心態念佛。

尹光大師說:“因此,如果妳培養西方人,妳可能今天就死去,或者活到120歲。想幹嘛幹嘛,不用上學。若信為真,終命成全,即神在凈域之外,業感恩。蓮花開九種花,佛贈壹生錄。所以,只有阿彌陀佛完全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時終結,何時死亡,這完全取決於阿彌陀佛的安排。佛教是中道遠離旁門左道,不要怕死,想著緩死;不要厭倦生活想早死!把自己的身、心、內財、外財都交給阿彌陀佛,隨時想著死,做好死的準備。至於什麽時候死,完全由阿彌陀佛來安排。

第四,我明白“想死,念佛名,不求病愈,但求引見”的好處:現在的修行人放棄此生,是最不平凡的事,他們會很快去除壹切違反世俗法和世俗法的行為。

《毗濕奴經》說:“在我的家人中,像是妙瓶、比丘、舍利子、目連的人,不如讓他們提供百人食糧、供品,不如讓他們瞬間記法,這是無常的大勝。按照壹般人的邏輯,在有為法中,供養壹百個像舍利子、穆玉蓮這樣的大阿羅漢聖人,應該是極其寬泛的。但是佛陀說,這種供養的功德,還不如壹瞬間修死無常的功德。因為修行無常,即使為覺生福田提供供養,我們也大多是沈浸在這個世界中,在心中觀察壹瞬間死亡的無常,可以讓我們的心放棄此生而轉向為後世幸福的修行,在壹瞬間改變心意,這比給沒有改變心意的外相提供供養要好。

那麽,能有這麽大的功德,能在壹瞬間修死無常。如果我們目前能“想死,不求痊愈,念佛名,但求引見”,我們不僅要舍盡這世間的功德,還要有願壹生成佛的阿彌陀佛所賜予的更不可思議的功德。

因此,根據上述教義,可以說,在平時,無論疾病或健康,如果妳能“思死,不求病愈,念佛功名,只求來世”,並有能極樂世界生活的信念,就是此生最非凡的舍棄,不僅能在壹瞬間積累遠超供養數百尊大阿羅漢的非凡功德, 而且還能在修行中迅速擺脫“執著此生”這壹最大的違反,更重要的是,有了阿彌陀佛大願的加持,充滿信仰的佛教修行者在菩提路上永不回頭,壹生極樂而成佛。

第五,“思死,不求病愈,念佛名,只求引見”的必要性:凡輪回的凡夫,都是生老病死的重病。

雖然尹光大師的這封信表面上是對病人的開悟,但實際上是對所有仍在沈入六道的普通人的深刻而廣泛的開悟。輪回中誰不是重病患者?誰不是生命無常的重病患者?

首先回顧過去,普賢菩薩在《普賢願》中說:“我過去被劫,無始。從貪婪到瘋狂。發送消息。作惡多端。無邊無際。如果這種惡業。物理人。空虛的世界受不了。”普賢菩薩還是這麽說的。我們都是凡人,每個人都有因緣生重病。其次,觀察現在,每壹個輪回中的蕓蕓眾生,每個人都在經歷八苦,五陰盛衰,重病纏身。最後,展望未來,在這個五濁惡世裏,面對國家的脆弱狀態,面對人生的無常,蕓蕓眾生都像囚犯走向城市,壹步壹步走向死亡,都是永遠面對死後墮落三惡的危重病人。

身體的大病只是今生的痛苦,反復發作的惡業不改、麻煩不斷、生死難料、死亡不可預知的大病才是真正的大病。如果我們不按照殷祖所教導的“想死,不求痊愈,念佛名,只求引見”,也許天下的醫生也可能治好。但是,如果不按照殷祖所教導的“思死,不求復生,念佛名,但求引見”,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徹底治愈輪回這種大病的。因此,尹光大師指出“九界眾生,若無此法,不能成道成佛。十方諸佛,無此法,不能群居。”

所以,無論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的還是生病的,我們都應該認識到,我們是壹個死亡日期不確定的垂死病人。煩惱的眾生很難有清凈的戒律和完全的禪定,更不用說靠自力獲得空明的智慧。最後他們只能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加持,信念佛,活在極樂世界。對於獲得了自己的身體,信仰極樂凈土的佛教徒來說,要成就極樂死的大事,必須要有真實的信仰。“想著死,不求痊愈,念佛名,只求死”是信仰的憑證。

殷祖曾說:“沒有什麽奇怪的潛規則,只是把壹個死字貼在額頭上,掛在眉毛上。抱著“想死,不求病愈,但求死”的心態,不走完壹生,就決定擺脫病魔,榮華富貴;當妳死時,妳決定去極樂世界。這真是壹個建立信念的獨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