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民經歷了從樹居(“有朝壹族”)到穴居(“穴居壹族”)再到民居的歷史。老祖宗進入“房”時代,就有了“窮”和“富”的區別。住在山洞裏的“窮”字成了窮人的象征。漢字簡化後,“窮”變成了“窮”,可以理解為“壹個住在山洞裏,有“力氣”卻無處使的人”。今天看來,壹個沒有房子或者買不起房子的人就是“窮”。
富:“富”和“窮”是相對的,也是壹個知字。“米”(俗稱蓋頭,代表房子)+壹個“+口+田。古人認為,有房、有票、有人口、有土地就是“富”。與“窮”字相比,“富”字的前綴是“米”,而不是“洞”。
有房有錢有地就是“富”,這是古代先人的認識,也是現代人的追求。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富”未必是好事。“福”由“咪”和“萬”組成,上半部分是“災”字,下半部分是“福”字。所謂“富”,壹半是“福”,壹半是“禍”。妳看看今天的“富”人,至少有50%還沒有走出“福”與“禍”的怪圈,就知道古語真好——窮不了三代,富不過三代。
貴:“富”和“貴”似乎總是聯系在壹起的,其實不然。“貴”的下半部分是“殼”,代表“財”,上半部分是“中”。如何理解“中”字?這是很多“有錢人”壹輩子都沒有想通的。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中”字代表公正和正義,是中國人生活的最高方式——中庸之道。什麽是中庸之道?做事不要太苛刻,太享受,待人太苛刻,用物太奢侈。只有做到這四點,才能長久保持“財富”。
生命中有壹個“五福”——長壽、財富、健康、美德和善終。長壽意味著生命不半途而廢,富貴意味著金錢充裕,地位高貴;康寧健康祥和;善良的美德是仁慈和慷慨;善終,就是生命即將結束,身體無疾,心中無憂,安詳舒適地離開這個世界。只有五福完整了,才能稱之為“鴻福齊天”。
“福”字的偏旁是“水”。“窟”與“石”同音,“石”是“神”的原字。既然妳已經說了,妳應該明白,在生活中享受五福的前提是敬畏神靈。古人說得好,不做虧待人的事,仰視三尺有神明。這就告訴我們,活著的時候,要時刻保持敬畏,不僅要敬畏神靈,還要敬畏天地,孝敬父母,敬畏法律。因為,天地、神靈、父母、法律都是“有福之人”的保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