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春是幾月幾號?
2016的立春日期是2月4日,農歷臘月二十六。
立春作為春季的第壹個節氣,是陽歷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達到365,438+05度時的立春。從立春開始,意味著冬天的結束,萬物開始蘇醒,天氣將逐漸變暖。
2.立春是春天的開始嗎?
雖然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從時間上來說也是立春的月份,但是把立春當成立春是不符合天氣條件的,因為現在還是春節前後,天氣還很冷。
氣象學上把10-20℃的平均氣溫作為立春,這也是壹個合理的標準。
3.春季習俗的開始
立春是壹個重要的日子。民間諺語有“壹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慶祝的方式也很多,有報春、打春、搶春、擡春景、咬春等。這些習俗都暗示著人們對豐收和好運的美好祝願。
4.立春應註意的事項
立春是冬春之交的季節,但春寒料峭,氣溫變化大,人體對寒邪的抵抗力也有所減弱。所以此時不宜脫棉襖,要註意保暖,避免普通感冒侵襲身體,減少外出時間,避寒。
5、立春飲食註意事項。
在立春時,我們應該考慮陽氣在春天的誕生,應該吃辛辣和發散的東西,而不是酸的。
適宜食物:韭菜、大棗、花生、洋蔥、香菜、竹筍、胡蘿蔔等有發散作用的食物;牛奶、雞蛋和魚。蝦、雞、鴨、牛肉等補充熱量,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食物。枸杞、郁金、延胡索等具有養肝理氣作用的食物。
忌食:烤鴨、羊肉、火鍋、燒烤等油膩、熱炒、油炸食物易失陽氣,導致上火,而西紅柿、橙子、柚子、山楂、橄欖、檸檬等酸味食物有澀味,不利於陽氣的生長和肝氣的釋放。
6.開春如何養生?
1,早起早睡養肝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陳之生,天下生,萬物榮,夜臥早起,大步朝庭,被延,以使生,生而不殺,施而不取,賞而不罰,此為春之應,養生之道。反之,則傷肝。”這意味著立春過後,大自然充滿了生機,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該早睡早起,早上去散步,放松身體,在不違背春天的情況下,讓自己的情緒與春天壹起成長。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如果違反了這個方法,肝臟就會受損,這是因為春季分娩的基礎。所以春天,養生的方法就是放松身體,調節心情。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語有雲:“百草發芽,舊疾發芽。”可見,立春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季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腦膜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所以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死患者要特別註意調養預防。
3.不要太早剪衣服。
“春天不穿衣服,秋天不戴帽子”。初春的氣溫還沒有回暖,所以不要過早地丟掉冬裝。冬天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和輻射的調節與冬天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從冬天到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很大。如果過早脫去冬裝,壹旦氣溫下降,就很難適應,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細菌乘虛而入,攻擊身體,冬春季節容易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和傳染病。
4.壹天梳壹百次頭發
養生理論說:“春三月,每天早晨梳頭壹兩百次。”春天每天梳頭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因為春季是自然陽氣發源上升的季節,此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具有向上向外上升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擴張,新陳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所以春季梳頭正好符合這個春季養生的要求,有著行氣解郁、疏通氣血、達陽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主張冬季進補,但立春後期進補要適度。壹年四季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儲”的特點。生於自然,就要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符合冬儲養生原則。但在立春後的壹段時間裏,無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的量都要逐漸減少,以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天舒適、上升、到達的季節特點。同時,減少鹽的攝入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鹽吃多了容易傷腎氣,不利於維護楊琪。
6.多吃韭菜和香菜
春天,陽出生了。飲食除了要註意養陽,還要給臟腑。應該適當吃壹些甜味發散的產品,不要吃酸味的。因為酸味入肝,有澀味,不利於陽氣的生長和肝氣的釋放。食物可選擇辛辣的洋蔥、香菜、花生、韭菜、蝦等。,少吃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