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代或現代大書法家的勵誌故事!!!!!!!!!!!!!!1

古代或現代大書法家的勵誌故事!!!!!!!!!!!!!!1

魏晉書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在壹個書法世家。他的叔叔王毅、王導;堂兄弟王天和王洽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321-379,或303-361)瑯琊臨猗(今山東)人,後遷居殷珊(今浙江紹興)。他是壹個右軍的將軍,他會看壹看東晉的內部歷史。

七歲時,王羲之跟隨女書法家魏碩學習書法。王羲之十二歲前壹直臨摹舒威。雖然他很好,但他總是感到不滿意。因為經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敬佩之情,決心用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所到之處,他總是跋山涉水,探尋古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在他的書房裏,在院子裏,在大門口,甚至在廁所外面,他都有凳子和筆,有墨水,有紙,有硯臺。每當他想到壹個結構良好的單詞時,他就立即寫在紙上。他練字時,凝眉苦思,甚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從鵝的壹些姿態中領悟書法的道理。壹天清晨,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乘船遊覽紹興的風景。當他們到達鮮水村附近時,他們看到岸邊有壹群白鵝,搖搖晃晃,磨磨蹭蹭。王羲之被這群白鵝迷住了,想把它們買回家。王羲之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鵝賣給他。道士道:“若右軍大人要,請為我寫壹本道家養生書《黃庭經》!王羲之渴望鵝,爽快地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贈白鵝書”的故事。

二十歲時,阿丘·郗鑒派人到王導家挑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子聽說秋家要來提親,都喬裝打扮,希望能被選中。只有王羲之,仿佛什麽也沒聽見,躺在東邊的竹榻上,壹手吃著燒餅,壹手畫著衣服。當人們回來時,他們向Xi太尉報告他們所看到的。當他知道還有壹個安靜的王羲之倚在東榻上時,不禁拍手稱快,這才是我要的女婿!於是郗鑒把他的女兒Xi君嫁給了王羲之。這個故事就成了“東床”和“靈潭”兩個典故。

他身上出現的成語比那還多。據說有壹次,他把自己的話寫在木板上,交給雕刻師雕刻。那人用刀切開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進木板三分之二深。這就是“開門見山”這個成語的由來。

王羲之壹生最好的書法是《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的作品。

東晉有個習俗。每年農歷3月3日,人們都要去河邊玩耍,以消除不祥。這叫【修復】。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壹些學者,41 * * *,到蘭亭河畔修廟。大家都在壹邊喝酒壹邊寫詩。

詩寫完後,大家把詩收集起來,合成了壹篇《蘭亭集序》,公開推薦王羲之作序。這時,王羲之喝醉了。他趁著酒勁,拿起小胡子筆,在繭紙上揮了揮。這篇序就是後來聞名千古的《蘭亭集序》。這個帖子是草稿,28行324字。描述了當時文人雅士收藏的場景。因為作者當時興高采烈,寫得很得意。據說後來寫不下去了。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最好的行書”。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生前珍藏《蘭亭序》,死後葬於昭陵。剩下的只是別人的翻版。今天人們看到的是壹本《蘭亭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豐富。除了《蘭亭集序》之外,還有其他著名的書法作品,如《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橘帖》、《姨媽帖》、《快雪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的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法委婉含蓄,婉約婉約,後人評價為“若浮於雲端,恐被青苔所驚。”王羲之的書法美極了。

古代五大書法家

在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上,湧現出了許多書法家,其中晉代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唐代劉公權、宋代蘇軾是影響較大的五位大書法家。

王羲之(321-379),山東臨沂人。七歲開始隨魏夫人學習書法,後遊歷名山大川,廣泛收集秦漢書法名家名作,形成了平和自然、奇特豪放、含蓄品味的獨特風格,開創了優美便捷的新書風。《蘭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在書法的發展中,王羲之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歷來被譽為“書法聖人”。

歐陽詢(557-641),湖南長沙人。他早年的書法獲得了王羲之的筆法,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很有王羲之楷書的特色。歐陽詢還廣泛研究了北朝的碑刻,同時吸收了唐代其他書法家的長處,形成了剛健險嚴法的獨特風格,被稱為“歐風”。歐體最大的特點是“危與強”,同時在危與強中求穩。就像懸崖上的高樓,看起來很驚險,但建得很平穩,很牢固。

唐代另壹位偉大的書法家是顏真卿(709-785),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他的書法蒼勁有力,充分表現出壹種偉大但又不為魏晉書法所束縛的創新精神,這在唐代書法家中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書法有壹種凝重、厚重、質樸、博大的美,表現出壹種婉約、大方、開放、瑰麗的精神。

顏真卿的書法開辟了魏晉以後的新境界,代表了唐代書法的第二個高峰,豐富了中國的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著名碑刻有《多塔感應碑》、《麻姑仙壇故事》、《顏家廟碑》、《顏碑》、《爭席》、《祭侄小結》等。

劉公權(778-865),陜西耀縣人,與唐代顏真卿同為書法家。他也是唐代書法第二次高峰的代表。王羲之的書法對劉公權早年影響很大,但劉公權也很重視吸收隋唐以來的書法成果,從而逐漸創造出自己的剛健纖巧的風格。在他的書法中,有許多吸收面部表情的元素,他在筆法中強調骨勁之美,但它也有壹種美麗的魅力。他技巧嫻熟,結構嚴謹,但開放自然。與顏體相比,劉體、劉體在美中見宏,顏體在宏中見美,各具特色,故有“顏古”之稱。劉公義的著名碑刻有:神秘塔、神策軍碑等。

雖然宋代的楷書不如唐代,但草書仍有新局面。俗話說,書法是“金、唐尚法、宋尚義”。宋代書法“重意”強調態度,註重個人思想感情的表達。蘇軾就是這樣的書法家。

蘇軾(1036-1101),四川眉山人,知識淵博的文學家、畫家。他壹生中最喜歡寫作。他幾乎每次看到筆或紙就寫,但從不喜歡別人找他要字。他早年十分註重碑刻,晚年特別推崇顏真卿的書法。但他本人的書法並不囿於壹家,而是在繼承諸多成果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沈穩、渾厚、豪放的書法風格,達到了有別於魏晉、唐代的優美境界。

蘇軾認為“書法無常”,但不是找不到,而是不拘泥於以前的規矩。他還主張,書法只有有學問,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受益,否則就白費了。他有壹句名言:“退入深山還不夠,讀萬卷書才能明白神。”意思是:學書法沒有知識和見解,專學臨摹,即使功夫再大,也只是流於形式;只有讀了很多書,有了開放的心態,才能寫得有韻味。蘇軾的著名題跋有:寒食詩、紅墻賦、中山松老賦、洞庭春色賦等。

/question/539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