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不求道”的中心論點是什麽?
義務教育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對“得道而不從道”這壹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在“整體把握”部分,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問題研究”和“實踐說明”部分,則認為“得道助多助,失道助少”。兩種說法模棱兩可,不壹致,讓老師們無法認同。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麽?首先,從作者的生活思想來說。孟子,名客,鄒國仁,戰國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後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試圖遊說梁和齊,但沒有成功。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仁政”。仁政的具體內容是“省刑少稅”,讓百姓“生產不斷”,“死而無憾”。提出“王道”的政治理想,認為“仁者無敵”,“得民者得天下”,“民為貴,君為輕”。本文提出的“啟蒙”,即實行仁政,充分體現了他的“仁政”思想。孟子在讀文章時主張“知人論世”。作為中心論點,文章的“在失去幫助的同時獲得更多幫助”更能體現作者的政治觀點。其次,從文章內容來看。文章分兩部分寫,第壹部分講戰爭,第二部分講治國。文章壹開始就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點,然後以小城周邊的無敵進攻為例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以城高兵為例證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指出,由於地理位置不足,武器不足,“領土人”、“鞏固國家”、“稱霸世界”都要靠“人和”。在當時的條件下,實現“人和”的前提是統治者“得道”,即仁政。道是治國之本。得道,人和,人和國和。比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啟蒙”顯然更重要。中心論點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最重要的思想觀點,所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得道少助”。而且中心論點要能支撐全文,“石天”這句話只能支撐前半句,支撐不了後半句。“得到真相”這句話可以支撐全文。第三,從寫作意圖來看。本文主旨不是討論戰爭(從作者的介紹來看,孟子是思想家,不是軍事家),而是用大家熟悉的例子來討論治國之道,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前面的部分只是壹個例子。作者為什麽用戰爭這個例子?因為戰國時期,各國連年征戰,人們對這個話題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作者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引出自己想說的話題,這是百家爭鳴的文章中常見的做法。比如墨子第壹次把“殺”說得像公敗,他的本意不是“殺”,而是“止殺”。他的真實目的是勸阻楚王不要像公敗壹樣停戰,體現墨子“不攻”的政治主張。戰國時期的鄒忌,講過他比徐公還漂亮的故事。他不是只說家事,而是想讓齊王消除可諫之惡。同樣,孟子講戰爭,他的真正目的是勸統治者仁政,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總結起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得道少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兩個分論點。有些人認為“得到真相”的句子是壹個主題和結論的句子。我們知道,在議論文寫作中,中心思想、主題和主旨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是公認的觀點。也有人認為文中的“天氣”壹句和“啟示”壹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天氣”這壹句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後面的“多幫襯”“順從世界”等詞語與前面的壹致。我們認為,有些文章確實有兩句話可以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但這兩句話的基本意思是壹樣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然而,本文中的兩句話卻有著不同的含義。“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不等於“得道”,只有“得道”才能“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作者明顯強調的是“得道”。所以本文的中心論點只能是“得道多助,得道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