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壹級景區龍脊梯田、位於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旅遊度假村的溫泉、距離旅遊中心城市最近並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華坪原始森林保護區。
組織沿革龍勝古稱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屬桂林郡管轄。
龍勝自治縣,在漢代和三國時期,屬於荊州武陵縣的昆城縣。
龍勝圖賞析晉至隋,屬石安縣(縣轄桂林);
唐隆碩二年(662),設立靈川郡,隆盛屬靈川郡。五代以後,金天府八年(943)設伊寧縣,龍勝屬伊寧縣。宋元明時期,龍勝仍屬伊寧縣。明朝在伊寧縣西北三十裏的四平設置巡檢司(桑江口),管理伊寧縣(今龍勝境)西北的政事。明朝末年,桑江口的檢查被“消滅”了。
清順治末年(1657 ~ 1161年)恢復桑江寺,仍屬伊寧縣管轄。乾隆六年(1741),桑江寺所轄的伊寧縣西北,設“龍勝李渺分署”(又名龍勝堂),直屬桂林府,設“李渺通官(知府職),統管全府總務。政府統治在“桑江之地,中等繁華”(引自《龍勝堂年譜》)。還有威爾。桑江師移至龍勝,改稱龍勝師,並派李妙傳判、伊副釋、杜師、龍勝師巡察至龍勝師。又增設“廣南司”,右營駐廣南(今萍鄉廣南城),廣南司巡防駐漂裏(今漂裏鄉漂裏街),“龍勝”之名開始載入史冊。民國元年(1912),“龍勝堂”改為“龍勝郡”,隸屬桂林府。
建國後仍稱“龍勝縣”,屬桂林地區。1951 19年8月,龍勝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更名為“龍勝聯合自治區(縣級)”,9月1955更名為“龍勝聯合自治縣”,2月1956更名為”。
行政區劃1953 65438+2月26日“官邸”名稱改為“和平”,“鄭偉”改為“瓢”。
6月7日起,1959,興安的中路、大新、小寨、煙滿天、劉江五個旅劃歸龍勝縣。
從6月20日起,1959,興安金良公社愛玲大隊劃歸龍勝縣。
5月30日起,1961,興安金良公社江口、銀礦、朱波、皮峁四個大隊劃歸龍勝縣。
從5月4日起,1962,三門公社梳子大隊劃歸三江縣。
臨桂縣廟坪鄉從1951的7月份調回龍勝縣,廟坪公社從1962的8月份以後調回臨桂縣。
9月5日1987,從馬迪人鄉16個村中,設立甘家、楊灣、布弄、中東、新寨、莉姆、林聰、大灣等8個村,組成姜維鄉。17年9月,漂裏鄉23個村中,金平、樂江、江口、石井、時嘉、梁平、光明、杜菁、地嶺、大雄、寶增、樂瞳、姚希等13個村成立樂江鄉。全縣有10個鄉,1個鎮。
2014 1,和平鄉更名為龍集鎮,平等鄉改為平等鎮。
龍勝自治縣轄5鎮5鄉:龍勝鎮、漂裏鎮、三門鎮、龍集鎮、泗水鄉、帝江鄉、馬體鄉、姜維鄉、鄧萍鎮、樂江鄉。縣人民* * *在龍勝鎮。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各族龍勝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西北部,嶽城嶺山脈西南麓,湘桂交界。以東經109 43 ' 28 "-110 21 ' 14 ",北緯25° 29 '-26° 12 '為界,東與興安、資源縣接壤。全縣南北最大縱向距離78公裏,東西最大橫向距離60公裏,總面積2538平方公裏。縣城龍勝鎮到自治區首府南寧距離371 km,公路裏程531 km。距桂林直線距離63公裏,高速公路裏程87公裏。
地貌是“山溪環繞,五溪分流”,東、南、北高,西低。嶽城嶺來自東北,向西南延伸。有千山萬崖,深谷激流,壯麗景觀。全縣海拔1米以上山峰21座,平均海拔700-800米的山區占全縣國土面積的47.26%。縣城最高點為海拔1.940米的大南山,最低點為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口石門塘,從最低海拔到最高海拔的垂直高差為1.777米,1.6度以上的陡坡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7.2%,65438+以下為緩坡山地植被發達,森林覆蓋面廣。如今,還剩下花坪和西江坪兩處原始森林。
龍勝梯田龍勝縣城平均海拔700米,最高峰富平堡海拔1916米。最低處石門塘,海拔163米。該縣為山區,高差大,峰巒連綿,山谷幽深。海拔1500米以上有21峰。
水文縣水系發達,溪流480余條,全長1.535公裏,年徑流量262438+0億立方米,雨水收集面積3867.65平方公裏。桑江幹流自東向西,幹流分為南流系和北流系,呈樹枝狀。河流沙灘多,差距大。理論水力儲量48.83萬千瓦,可開發21.02萬千瓦,已開發7837千瓦,1.987年發電量654388+0.622萬千瓦時。
龍勝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8.1℃,平均無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
縣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最高年份(1979),最低年份(1984)17.3℃。極端最高氣溫39.5℃(1962年7月30日),極端最低氣溫4.8℃(1977 65438+10月30日)。65438+2月至次年2月為全年最低氣溫。3月氣溫逐漸升高,但3、4月仍出現3~7天< 12℃。7月和8月是全年氣溫較高的月份,月平均氣溫在26℃以上。溫度呈現水平分布和垂直變化。境內氣溫水平分布自北向南逐漸升高,但由於北部大南山、平等鄉的阻隔。
龍勝江心洲園區2000年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0796人,其中龍勝鎮各鄉鎮(人)人口32598人,炮李鎮14559人,三門鎮15531人,和平鄉158人。有彜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佤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等。
龍勝自治縣居住著10個民族。2001年全縣總人口1675438+00000人,少數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苗族2.2萬人,瑤族2.7萬人,侗族4.5萬人,壯族3.3萬人,漢族4萬人。
2004年全縣總人口654.38+0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654.38+02.88萬人,占總人口的77.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8‰,計劃生育率為99.18%。
龍勝境內山川眾多,素有“九山半水半田”之稱。梯田層層疊疊,森林廣闊,宜農宜林。在森林和田野之間,有豐富的牧草和經濟作物,可用於放牧和多種經營。但山區交通不便,工商業發展緩慢。
各歷史時期工農業總產值按不變價格1980增長情況如下:
清朝道光年間(1821至1850),工農業總產值約800萬元。其中農業760萬元,占95%,工業40萬元,占5%。
民國37年至38年(1948年至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1715.7萬元。其中:農業1611.8萬元,占93.9%;工業為654.38+0.039萬元,占比665.438+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農業總產值為195731335000元。其中:農業2734.7萬元,占87.27%;工業為398.8萬元,占比12.73%。
1980,工農業總產值3753萬元。其中農業2930萬元,占78%,工業823萬元,占22%。
1987工農業總產值6513.3萬元。其中農業4362萬元,占66.97%,工業265.438+0.51.30萬元,占33.03%。
65438至0999年,全縣生產總值6.44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壹產業2.96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6543.8+0.6億元,增長9.654.38+0%;第三產業6543.8+870億元,增長9.3%;固定資產投資6543.8億元,增長3.58%。本級財政收入4420萬元,82%的行政村通車,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數字程控電話覆蓋全縣。
2008年,龍勝南門於風大橋全縣總產值24861.2億元(現價,下同),增長16.8%;第壹、二、三產業分別完成56350萬元、131097萬元和61165萬元,分別增長12.7%、21.3%和12。組織財政收入20040萬元,增長2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168億元,增長34.4%。
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7.49億元,增長14.9%;第壹、二、三產業分別完成5.82億元、654.38+0.468億元和6.99億元,分別增長3.9%、654.38+09.3%和654.38+06.4%。組織財政收入2.28億元,增長1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5438+7300萬元。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40.6億元,同比增長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79億元,增長44.9%;規模以上工業完成32.96億元,同比增長36.9%;財政收入41.3億元,同比增長2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8元,同比增長13.73%;農民人均純收入4602元,同比增長17.6%;金融業儲蓄存款和貸款余額分別為36.03億元、2654.38+0.57億元,分別增長20.63%和65.438+0.2%。
工業200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24633.6億元,增長32.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14654.38+007.7億元,增長40.5%。工業增加值11.6841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2387萬元,同比增長34.6%;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由上年的44.5%提高到47%。
工業總產值35.44億元,同比增長65.438+08%,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23.22億元,同比增長23.84%;工業增加值達到6543.8+0.539億元,同比增長33.48%,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85.34%,占全縣生產總值的43.57%。工業企業入庫稅收654.38+6040萬元,占全縣稅收總額2.84億元的56.48%,占全縣組織財政收入32995萬元的48.67%。
2012年完成工業投資1329億元,同比增長68.52%。全年工業總產值39.5億元,增加值1715億元,分別增長3015%和24.6%,位居桂林市前列。
農業1999,全縣耕地面積19.8萬畝,其中水田10.2萬畝,旱地9.6萬畝,荒山荒坡12萬畝。全縣農業人口654.38+0.45萬人,人均耕地面積654.38+0.36畝,其中人均水田面積0.7畝。1999年糧食產量達到60600噸,水果總面積53760畝。主要水果有柑橘、梨、板栗、柿子和銀杏。大牲畜30多萬頭,年出欄家禽57萬只,肉類總產量達8233噸。全縣農業機械總功率49519千瓦;水電裝機容量21.80萬千瓦;滑石粉年出口654.38+50萬噸,創匯2000萬美元。
201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6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5.6萬噸,比上年增長3.7%。特色優勢產業將進壹步提高效率。羅漢果種植面積達654.38+0.5萬畝,產值7500萬元。種植番茄、高山蘿蔔、茄子、辣椒等高山商品蔬菜5萬畝,總產量654.38+0.621.00萬噸,產值654.38+0.86億元。
2012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610000畝,糧食總產量616000噸,肉類總產量增長18.4%,水產品產量增長13.08%。農民專業合作社增長35.48%,全縣成立專業合作社83家,2家企業成為市級龍頭企業。新增農機具3739臺,全縣水稻機械化耕作水平達到59.69%。
社會事業2012年,農村勞動力新增就業6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4%以內。重點優撫對象補助標準穩步提高,建成13個五保村。城鄉貧困人口醫療救助和農村居民政策性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全年社會救助資金投入達4962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基金使用率從83.6%提高到94.5%。保障性住房開工719套,竣工342套。
教育1999,全縣有小學105所,教學點198個,在校生18899人;有14所初中,8577名初中生;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34人;1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人才培訓中心1,教師培訓學校1,在職人員2310,正式人員1869。
龍勝自治縣2065年投入11.36萬元,風景438+0,確保學前教育順利實施,在和平、帝江、三門、馬體、姜維、樂江6個鎮建設中心幼兒園,秋季學期201,學齡前兒童三歲。按照“小學集中鄉辦,初中集中縣辦”的布局調整思路,經過幾年的努力,* * *投資2億多元,布局調整重點工程基本完成。
衛生1999,全縣有民族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縣直屬6個,住院床位247張,幹部職工473人,技術人員387人,本科學歷29人,大專學歷65人,中專學歷268人。高級職稱4個,中級職稱171個。1999年,全縣自然科技人員4394人,其中高級職稱107人,中級職稱1397人,初級職稱2890人。目前,全國共有21個示範基地、33個示範村、2416個示範戶,實施了1199個科技普及示範項目,舉辦了300多期培訓班,舉辦了165438次科普講座。
龍勝風景名勝區是壹個多山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自然景觀獨特,民族風情濃郁。它不僅是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也是廣西的旅遊大縣。2006年,該縣接待了近百萬遊客。2012年接待遊客224.37萬人次,增長32%,旅遊總收入6543.8+0.904億元,增長47%。
龍脊臺龍脊臺,因山勢如龍背而得名,是廣西著名景點,始建於元代,至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龍脊梯田景區主要分為平安莊寨梯田和金坑姚宏梯田。平安莊寨臺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大著名景觀。金坑姚宏臺有“大世界千層梯”、“西山少樂”、“金佛頂”三大景觀。這裏的壯族、瑤族世代居住在青瓦木樓裏,淳樸善良。金竹莊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北莊典範。黃落姚宏村是上海世界吉尼斯集體常發村中最好的壹個。龍脊古莊村至今保存了許多文物古跡。
魅力龍脊龍勝溫泉龍勝溫泉位於龍勝縣城東北32公裏的愛靈溪附近的龍勝溫泉,從縣城坐車40分鐘就可以到了。溫泉從地下1200米深處的巖層中湧出,水溫在45℃-58℃之間。水中含有鋰、鍶、鐵、鋅、銅等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龍勝溫泉水是優良的天然飲用礦泉水和醫用礦泉水,其輻射和生化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水中還含有鋰、鍶、鋅、銅等十余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龍勝溫泉* * *擁有16個溫泉,由兩個泉群組成,總流量6.12m3/s,恒溫60。c龍勝溫泉有20多個水池。
龍勝溫泉花坪花坪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臨桂兩縣交界處,總面積15133.3公頃。其前身是桂林光復林區,1960批準為廣西保護區,1978批準為國務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壹種珍稀瀕危樹種,落羽杉。華坪自然保護區是珠江源頭,是國家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57年5月6日,在華坪首次發現“植物熊貓”——銀杉。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將華坪自然保護區選為世界上銀杉數量最多的地區。
民族風情龍勝自治縣居住著苗族、瑤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無山無瑤無林無苗無侗無水無壯”形象地概括了龍勝少數民族的基本分布。
1.“紅色節日”
“紅衣節”是龍勝姚宏同胞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在這壹天,姚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人們聚集在壹起進行文化和貿易交流。
“紅衣節”定於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紅裝節”的內容包括女子焰火、瑤族、苗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瑤族女子長發比賽等。其中女子花槍由原來的花槍活動發展而來,是全縣首創的活動。龍勝“紅裝節”被自治區定為全區民族旅遊節之壹。
2.白臉瑤寨
白面瑤寨位於距龍勝溫泉六公裏的路邊,這裏住著35名姚宏村民。村邊楓樹參天,村口立有清代石碑。矗立在村前的“紅瑤柱”是瑤族人民的圖騰崇拜。村裏人都懂山歌,都很好客。歌舞項目有:扒衣、背新娘、長鼓舞、長發打扮等。
3.三門瑤寨
該村位於龍勝溫泉10 km處,依山傍水,民風淳樸。它集瑤族的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於壹體,在這裏可以見證和體驗栽桑、養蠶、人工編織、瑤繡。
4.西門瑤寨
西門瑤寨位於龍勝到溫泉的路上,距離龍勝溫泉8公裏。這是壹個古老的瑤族村莊,村前的梯田像龍壹樣。瑤族古老的民間歌舞和濃郁的珍珠油茶是招待客人的最佳產品。歌舞節目有:五彩集體舞、糍粑、龍鼓勵、送別新娘等。
龍勝西門瑤寨5。黃羅瑤寨
黃落瑤村位於龍脊風景區,是龍脊十三村中唯壹的壹個瑤村,居住著所有的紅瑤人。自古以來,姚宏婦女就有蓄長發的傳統習慣。村裏60戶人家,有60戶的頭發超過壹米,最長的有1.9米,獲得了“吉尼斯最長頭發”的稱號。
歌舞節目有:長發表演、紅棒舞、傘舞等。
6.金朱莊寨
金朱莊村位於龍勝縣和平鄉龍脊風景區,距縣城約17公裏。它因金竹林而得名。朱槿壯村是壹個典型的壯村,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2譽為壯村典範。金朱莊村是旅遊團隊接待的定點村,歌舞項目有:竹竿舞、舞獅、板鞋舞等。
作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名優特產品植被良好,無汙染,綠化率高達76.4%。整個地區就像壹個大森林公園。龍勝的茶油、椪柑、南山梨、茶葉、獼猴桃、香菇、木耳、羅漢果、花椒、薏米等土特產久負盛名,都是無汙染的天然綠色產品。
1.龍勝椪柑是柑橘中的優良品種。多次榮獲廣西優質水果獎、中國農產品博覽會銀獎。以外形美觀,保存期長著稱。其年產量超過20000噸,鮮果收獲期為11,保鮮供應期為1。
2.南山蘋果梨是龍勝選育推廣的優良水果,產於海拔800 ~ 1500m的高山地區。由於早晚溫差大,果實鮮嫩無渣,特別脆甜,是梨中之寶。南山梨8月成熟,年供應量150噸。
3.茶油是我國主要食用植物油之壹,油而不膩。龍勝現已建成22萬畝油茶基地,是廣西茶油主產區之壹,年供應茶油1.5萬噸以上。生產周期:1-3月。由於耐儲存,可以全年供應。
4.龍脊茶主要產於龍勝龍脊旅遊區的吳韻。是中國28大名茶之壹,清代貢茶。此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以醇香著稱,年產量5噸,壹年四季均可供應。
5.香菇香菇有“植物性食物之峰”、“素食中之肉”的美譽,除食用外還可入藥。香菇營養價值很高。鮮菇年產量450噸,幹菇30多噸。以春夏為高峰期。
6.龍脊胡椒種植在海拔500-800米,主要產於著名的龍脊梯田風景區的吳韻。辣椒皮厚籽多,辣味純正,是壹種獨特的食品調料。年貨產量150-200噸,幹貨25噸。生鮮商品的生產周期為165438+10月。
7.竹筍,又名“龍角菜”,是“山野大酥”之壹。新鮮的竹筍甜、脆、嫩,在山野有壹種獨特的天然風味。它們是食品科學家極力推薦的壹種健康食用山野菜。龍勝盛產各種竹子,其中毛竹、冬筍、竹筍產量最大。建成筍用兩用林基地110000畝,年產鮮筍1000噸。
8.蕨菜又名鳳爪、吉祥菜,是“山野大酥”之壹。是壹種美味的純天然山菜。科學公認,蕨菜含有蛋白質、糖、有機酸、粗纖維、鐵、鈣及多種維生素,含量是普通蔬菜的幾到十倍。
9.薏米又名六谷米,是制作清涼飲料的佳品。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和糖,具有祛濕、健脾、健胃、利尿、清熱的功效。是龍勝傳統出口商品之壹,出口東南亞國家,年供應量60噸。
10.八珍楊梅地瓜脯(蜜餞系列)是以品質優良的野生楊梅和當地紅薯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精制而成。它們不含任何添加劑,產品色澤鮮艷,年產鮮楊梅幹10噸,楊梅幹5噸,紅薯脯20噸。
11.脫水蕨菜、脫水竹筍、脫水南山蘿蔔年產量100-15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