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是幸運的,因為司馬老爺足夠優秀,在權力交接的時候帶領壹家人度過了最危險的歲月。司馬師雖然名聲不太好,但是才華壹流。
司馬懿死後,關於接班人沒有爭議,但關鍵是如何讓司馬師合理合法地接班。
曹操死了,曹丕才得以順利繼位。這是因為曹操不僅名義上是漢臣,而且早就稱王了,所以曹丕繼承了曹操和王維的爵位。而曹操的主力隊伍也扣押在王維,自然要曹丕接班。
但是司馬家不壹樣。司馬懿生前仍婉拒縣令,至死只有舞陽侯的稱號。要知道,爵位是可以繼承的,官職是不能繼承的,司馬家也不能正常交權。
如果妳的行為沒有合理的解釋,雖然操作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聲譽上就不好了。畢竟當時朝廷內外反對司馬氏家族的人也不在少數,不要太囂張。
當時人們非常重視效法古代的榜樣。比如劉備當漢中王的時候,因為找不到法理依據,只好采用東漢初年* * *推都榮為元帥在河西五郡對抗肖偉的先例。也就是說,即使妳有實力,也不能為所欲為。妳必須找到壹個令人信服的先例。
好在司馬的智囊團,熟讀史家經典,找到了壹個合適的先例。商朝著名人物伊尹死後,他的兒子支壹繼位為丞相,並最終成為名臣。不得不說這個例子還是挺合適的。
就這樣,司馬師順利繼位,被任命為伏軍將軍,記載了歷史。
這位福軍將軍沒什麽稀罕的。魏文帝曹丕剛剛即位的時候,司馬懿也擔任過這個職務。二品官位和三公位還是有差距的。
但真正厲害的是尚書的職銜,這是司馬師控制朝政最有力的依靠。
《尚書》的雛形源於西漢霍光對《尚書》的領導。作為皇帝的機要秘書,他的權力很大。東漢建立後,主簿史正式改為錄相史,權力地位進壹步提高,成為三公之上的事實上的宰相。
也就是說,輔政大臣記載大臣歷史是標準。司馬師雖然名義上不是三吏,但實際上是毫無爭議的朝廷首腦,有著記錄大臣歷史的頭銜。
當然,司馬師也不會壹直是富軍的二流將領。252年春,晉升為將軍,同時被授予中外軍事統帥的稱號。
顧名思義,中外軍事統帥是指揮皇軍和地方軍事力量,名義上是國家最高軍事統帥。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權力,地方上還是有地方長官的。
但無論如何,司馬師名義上成為軍事上的最高統帥,再加上他記錄大臣控制國家大事,可以說是軍事政治,成為國家的實際決策者。
那麽司馬師的政治水平如何呢?事實證明,他不僅軍事素質過硬,而且是治理國家的壹把好手。
早些年,蔣濟做中國警衛時,索賄成風。當時有句民謠說:“要壹顆牙,就要壹千匹馬;五百督得五百馬。”司馬懿後來問起此事,姜姬卻毫不掩飾,可見買官賣官是常事。
但司馬師上任後,壹改不良作風,重賞公平正義,不徇私情。就這樣,帝國軍在他的整頓下煥然壹新,這也成為高平陵之變期間的壹大助力。
司馬師用人的特點是實用主義,只重能力,不問其他,與司馬懿不同。
比如司馬懿不滿他所看重的史寶是個好女人,品行不好,但司馬師認為有才能的人不應該拘泥於這些細節,品行好的人未必有才能。事實證明,他的眼光很準。
司馬師的用人理念和曹操的任人唯賢很像。他舉了管仲貪財、陳平輕率卻有大作為的例子,最後說服了司馬懿。
當然,司馬師敢於這樣用人,也源於他極度的自信,他有信心駕馭各種人才。這真不是吹牛。支持死人三千多年不出任何差錯,真的超出常人能力。需要很強的領導力和人格魅力。
司馬師執政時間不長,前後只有三四年,但他在這短短的幾年裏把政事管理得有條不紊,足見其能力。
當時曹魏剛剛經歷了高平陵之變和兩次淮南之亂,吳、蜀在外虎視眈眈,可以說局勢還是比較緊張的。
司馬師此時接班,威望遠不如其父司馬懿。要輕松控制局面並不是那麽簡單。畢竟作為第二代功臣的曹爽在輔政大臣的時候,沒幾年就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天怒人怨。
其實司馬師早年也是個崇尚浮華,喜歡清談的貴族子弟。他與言和和夏侯玄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最終他成為了如此傑出的治國人才。看來環境對壹個人的影響很大。
魏明帝平定浮華黨後,司馬師很長壹段時間內都無職在家。終於在曹芳時期再次出山,希望能有大作為,但沒多久就被曹爽壹行人嫉妒,不得不蟄伏。
正始時期十年的隱忍造就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終於等到高平陵之變壹鳴驚人,從此成為壹個老練的政治家。
潛伏裏有句話:“人事就是政治。”這是永恒的真理。
朝廷進進出出的官員那麽多,有的出身名門,有的出身寒門;有的德才兼備,有的名聲顯赫;有的是司馬家的班底,有的是不和他家打交道的。
把這麽多種人安排好,讓他們發揮最大的作用,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司馬師卻把他們安排的井井有條。
當時有人提出,要改變現行制度。這其實有點挖坑的嫌疑。當初曹爽是怎麽失了心的?司馬師自然不會忘記。所以他回答說:“我不知道古今,但遵循天道,這是詩經裏所描述的。”舊的規則應該遵守,除非發生戰爭,否則不能輕易改變。"
這裏給司馬師壹百個贊也不為過。這就是無為而治的大智慧。動亂剛剛平息,這個國家需要休息壹下。這個時候,不宜做任何改動。最好順其自然,恢復國力。但這個簡單的道理,大多數所謂的改革者都不明白。
至於後半句,闡述了壹種先進的戰時體制思想。治國需要放松,長期處於戰爭狀態。這根弦遲早會斷,然後就會出事,比如農戰體制下的秦國。
和平時期無為而治,面對戰爭轉而戰時為之,這才是治國的高超境界。文武雙全的司馬師,真的是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才。
與此同時,東吳已經度過了孫權去世的短暫陣痛,已經逐漸恢復正常。雄心勃勃的老師諸葛恪也渴望證明自己。魏、吳兩位侍郎之間的較量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