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可以減少壹些皮膚病、寄生蟲病、腸胃病、傳染病的發生。如: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沒有牙刷牙膏的時候,可以用鹽水代替。洗澡,換衣服,勤剪指甲,不挖耳朵和鼻孔,不用臟手揉眼睛,看電視時保持3米左右的距離。合理組織體育鍛煉,激發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養成鍛煉的習慣。
2、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孩子的睡眠習慣受環境影響。有的孩子讓他們抱著胳膊睡覺,這肯定是父母培養出來的,而熬夜往往是跟著大人的習慣熬夜造成的。要糾正這種現象,首先要培養孩子上床睡覺,自己入睡的好習慣。其次,要培養孩子按時入睡的習慣。到了睡覺時間,給他創造壹個睡覺的環境,比如保持室內光線柔和、舒適、安靜,不要發出任何聲音,睡前不要過分逗孩子,不要讓他過於興奮,不要講驚險的故事,讓孩子在睡前小便。如果孩子壹時睡不著,不要嚇他。不然孩子睡不好。孩子壹旦有了規律的睡眠習慣,就要保持這個習慣,不要輕易改變。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定時定量吃飯?
2.教育孩子不要偏食?
3.讓孩子們自己吃飯
4.慎重選擇零食和飲料?
4.培養良好的自理能力。
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服務是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壹個人的生活習慣總是和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關。現在,許多孩子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從小缺乏自我保健方面的鍛煉。
5.少看電視,少上網玩手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讀書的時候,看孩子感興趣的書,可以是帶圖的故事,也可以是孩子喜歡的電視劇劇本。等到孩子喜歡讀書了,再看大部分書。家長也可以陪孩子讀書,陪壹個階段後壹定要讓孩子自己讀。
6.培養禮貌。
培養孩子的禮貌,家長要從自己做起。因為孩子的禮貌語言和行為都是來自於模仿大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都在無形中感染和熏陶著孩子。如果家長平時不用“禮貌”來要求自己的言行,而是告訴孩子要有禮貌,這真的有點讓人應接不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身教勝於言傳”。
父母的良好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有效的教育。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講禮貌的習慣。
所以,家長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為孩子樹立文明禮貌的好榜樣。比如遇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用“妳好”等文明用語打招呼。對長輩說話要尊重和恭敬,即使在背後,小時候也不能叫長輩的名字;先請客人和長輩入席,註意餐桌禮儀。同時,要告訴孩子不要私自開始進食,正確使用餐具,不要制造噪音、夾食物或亂扔食物。
7.培養初步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家長要註意不要把壹些危險物品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如水瓶、藥品、火柴、刀具等。,並在陽臺或窗臺上有安全防護措施;使用安全的電源插座等。其次,要時刻提醒孩子註意安全,尤其是外出時,不要遠離大人的視線,不要與陌生人同行,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在河邊、路邊玩耍,遵守交通規則。第三,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環境中不安全的事情,不做危險的事情。如:不要動熱水壺,不要玩火柴、打火機,不要碰電源插座,不要爬窗戶、陽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