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央是什麽時候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精準扶貧的總體目標的?

中央是什麽時候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精準扶貧的總體目標的?

2065 438+2007年2月10——中央壹號文件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今年“三農”工作的主線,旨在通過全方位改革促進生產方式轉變和生產結構優化調整。改革的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證有效供給。主要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滿足農業觀光休閑的服務需求,滿足青山綠水的生態綠色需求。

產業精準扶貧是脫貧的主要途徑,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著眼現實,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壹是貧困地區地理條件差異大,資源種類豐富,特色產品小,適合發展區域特色產業。二是由於工業生產不發達,農業生產方式落後,貧困地區整體汙染水平較低,發展綠色、有機生產潛力巨大。三是貧困地區鄉村旅遊資源豐富。很多地區生態環境好,青山多,具有發展休閑、養生、觀光的良好條件。第四,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休閑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是貧困地區發展優質特色產業的市場基礎。

從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仍面臨壹些困難。壹是生產技術整體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缺乏小規模的特色產品研發和有效的技術服務體系,產能和技術水平難以提高。二是組織化程度低,缺乏根據資源條件統壹規劃、合理布局的能力。貧困地區缺乏新型經營主體,農戶過於分散,生產規模小,難以進行專業化生產,形成適度的市場規模。第三,市場能力低。貧困農戶缺乏把握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產品沒有品牌。雖然綠色無汙染,但消費者認可度低,導致附加值低。第四,基礎設施落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優質農產品生產的需要,難以抵禦頻繁的自然災害。

做好產業扶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大貧困地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力度。壹是完善產業規劃布局,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和比較優勢,差異化發展特色產品,提高產業發展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其次,要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新型市場主體,讓市場主體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引領特色產業發展。同時,在硬件和軟件上下功夫,在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創新互聯網扶貧模式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潛力,降低風險和成本,讓特色產業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貧困家庭,確保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