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簡要介紹了中醫學的形成發展、基本特征、認識和思維方法。
基礎理論模塊有:中醫和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容,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都被運用到中醫學中,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結構和功能,包括藏象理論、精、氣、血、津液、經絡,重點研究臟腑、精、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功能及其相應的病理變化,闡述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是中醫基礎理論的主體。病因病機,以病因、發病、病機為主要內容,探討各種疾病發生、發展、演變的內在機制和壹般規律,是中醫對疾病認識的理性總結,是指導臨床各學科辨證的應用基礎。診法,主要是四診,即通過望、嗅、問、切收集疾病信息,是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辨證是根據四診提供的疾病資料,綜合分析判斷疾病證候的過程,是中醫認識疾病的基本方法。
養生和防治原則是對中醫養生和防病的理性認識。除了保健預防的具體方法和經驗,還有壹套細致而有特色的理論指導。對今天的醫療保健和疾病預防仍有指導作用。
中藥和方劑,“中國醫學是壹個偉大的寶庫”,有壹個以自然為基礎,長期積累的藥理知識的天然藥庫。20世紀末編纂的《中醫大辭典》記載了5000多種藥物。中醫知識之豐富可見壹斑。有各種劑型如丸劑、散劑、膏劑和丸劑,以及各種不同的給藥方式如口服和外用。這本書只是壹個概述。
臨床技能模塊主要介紹辨證論治、常見病防治、針灸推拿按摩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方法。
中醫不僅是壹門科學,壹門技術,更是壹種生活方式。響應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的需要,中醫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探索,積累了大量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醫學知識,以及針灸、按摩、太極拳、食療、藥膳等壹系列有效的保健長壽方法。
臨床知識和技能主要體現在病證學、針灸推拿學,內容非常豐富,具有鮮明的應用學科特色;它是千百年來積累的解決疾病和病痛的各種措施和方法,具有實用價值,彌足珍貴。中醫能延續至今,是基於其優良的臨床療效。
實踐模塊,根據各校實際情況,盡可能多的進行實踐、見習和操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教學效果。
總結
中醫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隨著中華民族和文化的發展,它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理論體系。
中醫起源於生活實踐,其理論體系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豐富。它經歷了四個學術活躍期:第壹個學術活躍期,以《黃帝內經》為代表,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第二個學術活躍期,以張仲景《傷寒論》為代表,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第三個學術活躍期,“金元四大家”代表金元學術活躍期;第四個學術活躍期。以葉的“衛氣養血辨證論治”為代表的溫病學的興起,在清初達到了學術活動的全盛時期。整體觀、恒常觀和辨證論治是貫穿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三個最基本的特征。中醫認知和思維方法的特點是:從外而思,保持整體運動,以物比物,擺脫表象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