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秋季艾灸哪些穴位?

秋季艾灸哪些穴位?

艾灸是中醫的壹種治療方法。它主要是用艾條或艾葉制成的艾條在人體穴位上熏烤,可以起到治療作用。艾灸也是壹種養生方式。不僅能排毒養顏,還能瘦身減肥。非常適合秋季養生。那麽,秋季艾灸哪些穴位呢?我們來看看吧!。

1,艾灸氣海穴

氣海穴是任脈的主穴,丹田之地,稱為氣海。按摩氣海穴效果很強,還能消食化積,益氣升陽。前人有“氣海穴壹穴暖全身”的美譽,說明氣海穴具有很強的全身功能。臨床驗證表明,氣海穴具有調節全身虛弱、增強免疫和防禦功能的作用。對先天體虛和後天勞損的人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按摩氣海穴的好處可以幫助解決便秘、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狀。

取穴:取穴時,可以仰臥。此穴位於人體下腹部,直線連接肚臍和恥骨,分成十等份,從肚臍3/10的位置,即此穴。

艾灸:溫和灸,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鐘。

2、艾灸關元穴

關元穴有固本培元、固下焦之功,可用於任何元氣喪失。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按振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經常艾灸關元穴,可治痛經,補腎腎虛,活血強身。

取穴:臍中下3寸,腹線上,背部(四指橫放時3寸)。

艾灸:溫和灸,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鐘。

3.艾灸足三裏

艾灸足三裏具有調節免疫、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通絡、祛風除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有些人吃東西會腹脹、噯氣、胃痛,也可以用來調理脾胃。達到壹定的刺激量後,它們可以增加胃腸蠕動。

取穴:自下而上摸小腿外側,右膝膝蓋骨下,可摸到凸起處(脛骨外側髁)。再向外,稍下方,還有壹個腫塊(腓骨頭)。這兩塊凸骨用壹條線連接起來,以這條線為底向下做壹個正三角形。這個正三角形的頂點是足三裏穴。足三裏穴在外側膝下3寸,距脛骨前脊1,在脛骨前肌上。

艾灸:溫和灸,每周2-3次,每次5-10分鐘。

4、艾灸合谷穴

根據經絡的理論和實踐,只要按摩合谷穴,合谷穴大腸經所屬的組織器官的疾病就能得到緩解或消除,健康就能得到保障。因為大腸經是從手開始的,所以頭面部的所有疾病,如頭痛、發燒、口幹、流鼻血、脖子腫、咽喉疾病等面部疾病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治療。

取穴:用拇指第壹關節橫紋面對另壹手虎口邊緣,拇指屈按,指尖指向合谷穴。

感冒的治療:如果是輕微感冒,可以按合谷穴,每側按摩十分鐘。按摩結束後,喝壹杯熱水,出出汗,感冒就會緩解。

鼻子過敏:平時鼻子過敏的人也可以經常按壓合谷穴。如果耐心堅持,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緩解黑眼圈:在床上、書桌旁、沙發上,按壓合谷穴非常方便,可以隨時按壓,對治療黑眼圈有壹定的效果。

牙痛的治療:按摩和經常艾灸合谷穴還可以治療牙痛、牙齦炎、舌炎、腮腺炎。比如牙疼的時候,按合谷穴5分鐘,疼痛就會減輕。如果患有牙齦炎,且持續時間較長,反復發作,經常按壓合谷穴可以起到壹定的作用。

艾灸:艾灸,偏熱瀉法,每周2-3次,每次5分鐘。

5、艾灸湧泉穴

湧泉穴是人體的足底穴位,是腎經的第壹穴。《黃帝內經》提到:“腎出於泉,泉滿於心。”意思是說,腎經之氣就像源頭之水,來源於足,傾瀉而出,灌溉身體和四肢的各個部位。因此,湧泉穴在人體健康、疾病預防、治療和保健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人的足底含有豐富的周圍神經網絡、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等器官,與人體各系統、組織、器官密切相關。通過推揉,可以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有效提高局部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的通透性和節律性流動性,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和淋巴的循環,調節人體的代謝過程。

取穴:取穴時,可坐直,仰臥,雙腳交叉。湧泉穴位於前腳掌凹陷處,第二、三趾縫合線頭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壹處。

艾灸:溫和灸,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鐘。

6.艾灸鐘山穴

在人體軀幹的黃金分割處。鐘山穴的具體位置是人體前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按摩鐘山穴可以擴張血管,調節心臟功能,還可以治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癥狀。

取穴:仰臥位,男性取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交點處,女性取胸骨中線水平第4肋間處。

艾灸:溫和灸,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鐘。

7.灸風池穴

風池穴是祛風散寒、疏通頭部經絡、治療頭暈頭痛的重要穴位。位於耳後稍靠後(即頸後凹陷處)。可治療頸椎病引起的眼部供血不足,如揉眼睛、眨眼等,緩解偏頭痛,治療鼻塞、頭暈。

取穴:采用坐直、俯臥或俯臥的姿勢,便於準確取穴,順利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顱骨下,兩大筋外緣凹陷於窩內,相當於耳垂齊平。(或者枕骨下時,與風府穴平齊,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為。)

艾灸:溫和灸加鳥啄灸,每周2-3次,每次10分鐘。

8、艾灸註意事項

1,皮膚薄,肌肉少,肌肉聚在壹起。孕婦腰骶部、下腹部、男女乳頭、女性私處、睪丸等部位不要施灸。另外,不要直接艾灸關節。另外,不要艾灸大血管和心臟。眼球屬於面部,不要艾灸。

2、面部等外露部位,不要直接艾灸,以防結疤,影響美觀。

3、極度疲勞、饑餓、過飽、醉酒、多汗、情緒不穩者忌灸。

4、某些傳染病期間,高熱、昏迷、抽搐,或體力極度衰竭時,忌艾灸。

5、沒有自控能力的人,如精神病人,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