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註意飲食,做到有規律、有節制、有限度。中醫認為,吃辛辣刺激食物者,可助火散氣;重甘者,助濕生痰,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誘發腦血管疾病。所以要註意飲食,做到定時定量,不要吃得太飽和太鹹,少吃肥肉、辣椒、生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3)生活有節奏,作息要適度,因為過勞傷氣,過度逸則肥臟,易患腦血管疾病。所以從事腦力勞動進入中老年人後,要註意勞逸結合,可以適當參加壹些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正如宮廷格言中的格言所說:“凡夫以勞為福,逃為禍。”"少吃少喝,謹慎生活確實是治病的良方."
(4)註意控制性生活,保護腎精。房事過多會導致腎水不足,肝木營養不良,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腦血管疾病。所以要註意控制性生活,保護腎精。
(5)保持大便通暢。便秘,排便過猛時,可使血壓突然升高,發生腦血管疾病。因此,患有高血壓或有腦血管疾病先兆的中老年人應保持大便通暢,以防便秘。
如果妳了解並掌握了腦血管病的相關因素,妳就會意識到腦血管病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遺傳是腦血管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的後代壹定會患病,只是風險率增加了,而這種遺傳因素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有很多環節,其中有主次因素,有單壹因素和綜合因素,有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等等。盡管醫學科學發展迅速,在腦血管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但大多數都是腦血管病發生後的措施。至於如何在腦血管疾病發生前積極預防,人們還是重視的。很多腦血管病患者對預防壹無所知。有些人知道這壹點,但他們從來沒有采取預防措施。更多的人依賴毒品。如何加強自我保護,盡量糾正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避免誘發因素,認清腦血管病的先兆,采取自我保健的方法等。,都屬於“壹級預防”措施,已經開始引起醫學界的重視。比如壹個年輕的高血壓患者,從早期就要註意並采取包括生活、飲食、運動等預防措施;對於患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采取自己的預防保健措施仍有積極意義。除了遺傳因素,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和發生還有壹個重要因素就是環境因素,外界環境的控制靠人的主觀努力。比如情緒控制、生活規律、合理飲食和體育鍛煉、避免肥胖、減鹽、不吸煙、少喝酒、不要太累等。全靠自己的掌握和安排。醫學指導和醫學保障固然重要,但很多有效措施的實現,都屬於個人的努力。單純依靠藥物而不調動人體的積極因素,會使健康處於被動狀態。在易患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中,如果我們能夠加強自我保健,重視各種預防的具體措施,那麽預防腦血管疾病的鑰匙必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預防腦血管疾病的復發,應註意以下幾點:
(1)警惕復發的早期癥狀。腦血管病癥狀緩解後,如果出現頭痛、頭暈、口齒不清、手指不靈、半肢麻木等癥狀。,大部分是復發,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2)消除復發的內在病理因素。腦血管病的復發和首次發作壹樣,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應該積極治療。尤其是高血壓,無論有無不適,都要堅持長期正規治療,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其次,要盡可能避免壹切對動脈硬化的加重因素。
(3)避免復發的誘發因素,如情緒激動、過度勞累、氣候變化、煙酒刺激等是誘發腦血管疾病的外因,應註意避免。要保持樂觀的心情和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要過度勞累。還要註意氣候變化等客觀環境的影響。
(4)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註意飲食的營養結構,科學合理安排飲食。飲食適當,不要過飽和饑餓。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
(5)堅持服藥,加強體育鍛煉。腦血管病康復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少量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和活血化瘀的中西藥。如雙嘧達莫、腸溶阿司匹林、復方丹參、腦益嗪等。,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正常血流,並結合自身條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腦血管疾病多見於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人群,尤其是過度疲勞、情緒波動劇烈時。因此,有效治療和控制高血壓,避免精神緊張和疲勞是預防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環節。但是,氣候變化也是誘發腦血管疾病不可忽視的因素。據調查,約有壹半的患者發生在氣候突變的深秋和初冬。這是因為:(1)低溫可使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從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2)冷刺激還可興奮交感神經,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從而使小動脈痙攣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3)寒冷還可使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含量和血濃度增加,促進血液中栓子的形成。
高血壓大多進展緩慢,對心、腦、腎、血管的損害是“壹步壹步”的,其危險程度與高血壓的級別成正比增加。根據上海高血壓研究所對原發性高血壓自然史的觀察,從發現高血壓到腦血管病的平均病程約為65438±05年,但也發現許多高血壓患者雖然病程已達20 ~ 30年或更長,但仍死於高血壓合並腦血管病。這是長期防治的結果,所以對於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壹定要堅持長期治療和控制高血壓,偶爾治療,會使血壓反復波動,加重對腦血管的損害。有些人因為癥狀少,沒有認真治療。對於這些患者來說,病情變化會悄悄發展,逐漸升級,並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國外有人選擇舒張壓大於105mmHg的高失血患者。他們分為兩組,壹組進行降壓治療,另壹組不進行藥物治療。三年隨訪,治療組只有壹人有腦血管疾病,未治療組為65438。還發現未治療組患腦血管疾病的幾率比治療組高4倍。因此,對於已經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應該認識到治療將是長期的,甚至是終身的。那麽,如何進行長期治療呢?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方法。藥物主要指各種降壓藥。非藥物治療包括:低鹽飲食、控制肥胖、減肥、戒煙、減少飲酒、避免興奮等。理療(如氣功、太極拳等。)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是理想的方法。
降壓藥在什麽情況下需要治療?壹般情況下,舒張壓為12。
壓力高於0kPa(90mmHg)時開始用藥。應該明白,高血壓的治療只是為了達到控制,而不是治愈。認為血壓測量降到正常就治好了病的想法是錯誤的。長期治療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服藥,小劑量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更好。如果壹種藥物無效,應更換另壹種藥物,治療方法可逐步升級,直至血壓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常用藥物作用溫和,副作用小,如噻嗪類利尿劑或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升級為利尿劑和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或血管擴張劑如硝苯地平和肼屈嗪。壹些復方降壓藥,如復方降壓氣、珍菊降壓片、復方羅布麻片等。,降壓作用溫和,副作用小,更適合I期或II期高血壓患者。降壓治療後血壓已基本控制時,應用維持劑量鞏固療效,並根據血壓水平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和次數。如果用兩種藥,就減為壹種。1天3次改為1天2次。但不要停藥,吃了就停,反而使血壓波動甚至反彈現象影響腦血流。當血壓升高,或氣候轉涼,血管收縮時,可適當增加藥物劑量。血壓正常或天氣轉熱,血管擴張時,可適當減少藥物用量,有的人隔天服藥,鞏固療效。對於老年高血壓患者,由於常合並血管硬化,且對藥物敏感,使用降壓藥時應更加謹慎,劑量不宜過大,否則血壓快速下降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影響腦血流,有缺血性卒中的風險。
為了降低高血壓引起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長期控制高血壓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好處,也是預防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但長期堅持用藥並不容易。據粗略統計,只有25%左右的高血壓患者能堅持長期治療藥物,只有經過治療,但控制不徹底,治療不理想,約占25%。所以,除了患者的堅持,醫生有效控制高血壓也很重要。總之要改變不正確的觀點,雖然血壓高,但是不知道癥狀就放棄治療沒有錯,而是要面對科學的長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