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
1910年,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
1911年,超導被發現。
1913年,玻爾提出了原子模型。
1915年,索末菲修改了玻爾模型,引入了相對論,解釋了塞曼效應和斯塔克效應。
1918年,玻爾對應原理形成。
1922,斯特恩-格拉赫實驗。
1923年,康普頓完成了X射線散射實驗,光的粒子性得到了證實。
1924年,愛因斯坦推導出普朗克黑體公式。2001年,美國和德國的三位科學家因為他們的實驗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4年,德布羅意闡述物質波理論。
192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森堡提出了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同年,海森堡提出了矩陣力學理論。
從65438年到092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在《物理編年史》上發表了6篇論文,宣布了量子力學的第二種形式——波動力學的誕生。這個方程後來成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
1927年,德布羅意和傑瑪通過實驗證明了電子的漲落。同年,G.P .湯姆遜在劍橋通過實驗進壹步證明了電子的揮發性。電子是壹種波。他們壹起獲得了諾貝爾獎。
薛定諤發現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他的波動力學在數學上是等價的。這時,泡利也獨立地發現了這種等價。之後狄拉克進壹步統壹了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
玻爾提出了“互補原理”,就是研究電子的“波粒二象性”。它與波恩的概率解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壹起,成為量子理論“哥本哈根解釋”的核心,影響至今。
192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狄拉克高速求解了物質的量子理論。
1930之後,量子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半導體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原理,為晶體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此後,量子理論被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半導體、微電子、芯片技術、生物學、醫學等領域。
1932年,後來成為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利用希爾伯特空間等數學工具證明了矩陣力學與波動力學的數學等價性。
1944年,薛定諤寫了什麽是生命。
1948年,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威廉姆·肖克利和沃爾特·布拉頓根據量子理論發明了晶體管。從65438年到095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理論提供了準確和壹致地解決原子、激光、X射線、超導和無數其他方面問題的能力。同時為量子醫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1980,核磁共振在臨床醫學領域的應用。生命信息探測器也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