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雪兒)
為義舍命無疑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但只是這樣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為義舍命。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絕不能認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可以“套用到別人身上”。舍身取義是妳的事,但不能強迫別人舍身取義。
基於人道主義,西方認為生命是第壹位的,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西方人文精神發源於希臘,但在中世紀受到壓制,直到文藝復興後才重新成為人們意識的主流。中國精神不是妳說的那樣。義重於命,這是幾千年來的壹貫觀點。以孔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學,有很多人文思想。比如孟子愛他的愛人卻不愛國。他可以接受那些仁義的外國人的征服。他認為只要人民好,國家就不是問題。在當代,他害怕被扣上漢奸的帽子。
然而,以朱為代表的後世儒學對孔孟精神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正。比如孔子說:“君君陳晨。”意思是君主要盡責,大臣要盡責。而且按照孔子的理論,君子的本分比大臣的本分更重,類似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但後來儒家刻意曲解為“君臣之綱”,意思是臣要服從君臣,而不是原來的相互義務關系。又如朱提出的“存義滅人欲”,完全違背了孔子的“仁”的精神。仁者也是人之常情,但後來儒家壓制了人性,使得中國的精神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魯迅認為儒家是“吃人的禮教”,這是對的,但吃人的是朱,而替他背黑鍋的是孔孟。
中國的五四運動作為啟蒙思想是失敗的。西方的文藝復興從自己的文明中挖掘人文主義精神。然而,中國的五四運動變成了壹場反對傳統文化的自我閹割運動,因為中國人對在自己的文化中尋找出路失去了信心。中國完全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完全接受西方的人文主義也是好的,但是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麽,為什麽自己的文化不能接受,所以不知道應該移植什麽西方文化。於是,各種西方文化蜂擁而至,中國人接受了最接近自己中世紀傳統(而非孔孟傳統)的專制文化。這也是類似的味道。北京大學的朱蘇力提出了“法律的本土資源”理論,認為法律制度的移植需要本土資源。其實法律只是文化的壹部分,文化的移植不需要本土資源!
中國有點像笑傲江湖的林平之,因為忍辱負重壹心修煉世界最高武功——葵花寶典,但中國沒有林平之幸運。林平之自宮以來就修煉了葵花寶典,報了仇,而中國沒有。中國更像是網絡上眾所周知的閃電俠裏的黑客。黑客偷了葵花寶典,這是第壹部,說:“要想練魔法,得先進宮。”他照做了,但翻開第二頁,看到上面寫著:“即使妳進宮,也未必能成功。”中國今天到此為止,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