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我們都是“盲人摸象”

我們都是“盲人摸象”

壹個古印度故事:講的是幾個從來不知道大象是什麽的盲人,壹起摸大象,最後得出針鋒相對的結論:有人說大象像壹堵墻,有人說它像壹根柱子,有人說它像壹根粗繩子。。。旁邊的人都覺得很可笑,原因很簡單,他打開了“上帝之眼”,看到了整頭大象。

佛教用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對世界缺乏全面的認識,個人會因為把片面的認知當成全面的認知而產生紛爭。我們認知世界的過程和盲人是壹樣的,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只是客觀世界的壹個片段。如果我們把認識世界的過程看作壹個開環系統,這個系統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輸入信號、傳感器和處理器。

1.信號傳輸失真

這個輸入信號不是所謂客觀實體發出的信號。客觀實體發出許多信號,如聲波、各種輻射等。,但我們的傳感器最多只能接收到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的信號。

在這些信號之外,我們沒有感知能力,這是第壹個扭曲。其次,接收到的信號需要轉化為電信號才能在神經元間傳播,電信號需要轉化為神經遞質才能在神經元間傳播。學過信號與系統的人都知道,信號在變換的過程中會產生失真,這裏就產生了二次失真。所以我們處理器接收到的信號已經是嚴重失真的信號了。

2.依賴模型的現實性

壹般認為,我們對世界的所有知識都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事實應該是那些傳輸到我們處理器的信號的表達方式,就像我們的感官所感知的壹樣。但即使不考慮我們說話的信號失真,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仍然不是真實的世界。這種現象的原因被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設計》中稱為模型依賴現實主義。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依賴模型現實主義符合我們感受對象的方式。當我們看壹個物體時,大腦會接收到壹系列信號。可惜大腦讀取的是二維數據,而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三維的。為什麽?因為大腦整理這些二維數據,自動補充缺失的維度,制造三維空間的印象。換句話說,大腦從二維數據中構建三維模型。目前在人工智能中,因為數據缺失維度而補充維度來建立模型的做法和大腦非常相似。

所以我們看到的所謂客觀實體並不是真正的客觀實體,而是大腦在壹系列扭曲信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模型。

3.“金手”的啟示

金手的故事:壹個非常喜歡金子的國王,希望他周圍的壹切都是金子做的。後來,他如願以償。上帝給了他壹雙手來制造金子,他觸摸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金子。當國王的世界變成黃金的世界,他就活不下去了。

我們的知覺類似於“金手”:只要我們看到、聽到、聞到、聞到、摸到,這些東西都沾染了我們的痕跡,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我們還以為是原來的。我們所認為的“客觀實體”,其實是被感知系統扭曲的對象,被稱為“對象”,而不是實體本身。我們只能看到物體,看不到物體。

4.認知是壹種工具

自然界的任何物種在形成自身感知能力時都遵循壹個原則——尋求生存優勢,我們人類也不例外。在形成生存優勢的前提下,我們的認知足夠就好。

山友教授說,光是壹種能量。當我們感知光線時,我們的人眼保留其顏色屬性,但過濾掉其他特征。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當人類是猿類的時候,誰能敏銳地發現不同顏色的水果,誰就能獲得競爭優勢,而那些顏色感知能力差的猿類,生存的幾率會低很多,最終會被淘汰。至於光的其他感知能力,由於我們在采集食物時無法使用,擁有這種能力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反而會成為生存的負擔,自然會被淘汰。這些猿最終進化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認知的本質不是認識世界,而是讓我們這個物種更好的生存下去。在自然選擇下,我們認識世界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真理。

現在的商業社會是建立在現代西方哲科思維基礎上的,對求真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和我們進化了十幾萬年的大腦是矛盾的。也許我們永遠不會感知這個客觀世界,但我們需要意識到,妳看到的不壹定是真的,對我們感知的世界保持壹點懷疑。商業社會也是壹個競爭的社會,妳不必達到真理的地步,妳只需要時刻考驗自己的認知系統,比別人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