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即和諧、平和、融洽,是中醫文化的核心精髓。中醫的健康、疾病、治療、養生、發展等理念都是圍繞著和諧展開的。首先,“和諧”是人類本能的內在要求和趨勢,“和諧”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內在、本質和本質特征,是生命的根本規律。為什麽這麽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是以陰陽五行為基本框架,以五臟功能為主要生理內容的組合體。人體氣機升降平衡、陰陽平衡、五行克制都影響著人體健康。從生理結構來看,人體不是四肢、大腦、軀幹等備用部位的組合,而是壹個元整體,人體的每個部位都包含著整體信息(這也是為什麽中醫可以通過脈診、面診、舌診等診斷方法來了解患者的整體情況)。就是“和”,按照壹定的規律和秩序,使我們的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的功能協調起來,達到和諧的局面。其次,“和諧”是治療的目的和歸宿。治療疾病,要充分發揮人體自我調和的能力,順應正氣祛邪的趨勢。中醫裏“正氣存內,邪不可為”就是對這種狀態的描述。“正氣存內”是指人體的各種機能能夠按照壹定的規律有序運轉,達到“陰陽皆秘”的和諧狀態。“邪不可為”說明外邪(致病因子)會幹擾人體,但不能破壞人體的有序運行,因為人體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系統恢復健康。那麽養生的“調和之道”是什麽呢?劉為民醫生將他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成以下“健康八卦”(後文)。保持健康,壹是要“和諧相處”,通過充足均衡的營養、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溫暖的手腳來保持身心的和諧。二是要“天人合壹”,通過自我減壓,平和慢生活,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來維持人體與外界的和諧。
“和諧生物”這個詞來自《周·鄭宇語》,意思是如果實現了和諧,壹切都可以生長和發展。
1.充足和均衡的營養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道出了飲食對人體的意義。飲食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基礎,飲食不慎是人類生病的根源。所以,養生從飲食的和諧開始。營養豐富均衡是基本,此外還要吃飽肚子,冷暖適中,食物適中,厚薄適中。
2.規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
人體內含晝夜節律,氣血在人體內的運行和生理功能以晝夜為周期。體內的陽從平旦之時起,在日本和中國達到頂峰,日落而衰,午夜進藏,而體內的陰正好相反。
最典型的違背人體晝夜節律的行為就是長時間熬夜和晚起。熬夜使得未央之氣在夜間不得不循著體表,無法在半夜進藏調理,直接損傷人體的陽氣,甚至是最根本的腎陽之氣;同時,如果妳在午夜仍不入睡,殷琦就不會成長。當妳起床晚了,楊燦就不能發芽,陽氣就弱了。因為肝主脾,肝氣不能生發,導致肝的止瀉功能紊亂。
合理鍛煉
人每天都處於運動與靜止的關系中。合理的運動使身體保持適當的運動和靜止狀態,這就是運動的“和諧”。合理運動的關鍵在於兩點:壹是“孜孜不倦”,即身體要運動,但又不能讓自己感覺太累而傷害身體;另壹種是“與時俱進”,即按照四季、晝夜的陰陽變化規律進行鍛煉。
4.良好的生活習慣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如今忙碌緊張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導致亞健康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5.宜暖手腳防寒保暖。
《蘇文》說:“天地若溫柔,則水貫之靜;如果是天寒地凍,它會通過水凝結而哭泣;等它熱熱的時候,就會沸溢。”古人通過觀察溫度對河水的影響,得出結論:溫柔是事物的最佳狀態,同樣的規律也適用於人體。冷空氣附著在人體皮膚上,皮膚會收縮,所以打在表面上,容易出現頭身疼痛;寒氣侵入,容易使血液凝結成瘀血,津液因寒凝結成痰。
人從出生開始就處於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離開了外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就不可能獨自生活,所以人的健康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
1.正常自減壓
如何與社會相處,是每個人壹生的必修課。如何與社會相處,有益於人的生存和健康長壽,這是每個人的現實需求。中醫的“少欲”和“仁”的思想,可以幫助人減壓,獲得平常心。是建立在清閑少欲的基礎上的,安心不怕。"
2.性格沈穩,慢生活
人都有世俗的欲望,但如果超出了人體的適度範圍,就會導致氣血失調,損傷臟腑。《內經》中反復強調,怒則氣生,怒過度則傷肝;開心了就慢,太開心了就難過;悲傷導致氣消,導致心肺悲傷;恐懼導致憤怒,過度恐懼導致腎損傷;驚則亂,驚則傷腎;思考導致氣滯,想多了傷脾。只有感情和諧才能養生。
3.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
“人管地,地管天,天管道,道管自然”是對人與外界關系的最好詮釋。自然是以“和”的形式存在,通過遵守壹些內在的規律,保持流動和運行。我們不僅要順應自然,按其規律辦事,而且要學習自然的方法來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建立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