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純母乳餵養
嬰兒在6個月大時應進行純母乳餵養,不需要給嬰兒添加水、果汁等液體和固體食物,以免減少嬰兒的母乳攝入量,從而影響母親的乳汁分泌。從6個月大開始,在合理添加其他食物的基礎上,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
(1)建立良好的母乳餵養方式。
1)產前準備:母親孕期體重增加(12 ~ 14 kg),儲存脂肪用於哺乳能量的消耗。將母親孕期體重增加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剖宮產、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出生缺陷和圍產兒死亡的風險。
2)盡早開始母乳餵養:出生後2周是建立母乳餵養的關鍵期。產後1小時內盡快幫助新生兒進行第壹次吸吮,對母乳餵養的成功建立非常重要。
3)促進乳汁分泌
(1)按需哺乳:3個月以內的寶寶要勤吸吮,每天至少8次,這樣可以足夠刺激媽媽的乳頭,促進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引起的“射乳反射”可使嬰兒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都要強調,先空餵壹側乳房,再餵另壹側乳房。下壹次哺乳要從從未空餵過的乳房開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熱敷乳房,從乳房外側邊緣向乳暈方向輕拍或按摩,可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乳房感覺神經的傳導和泌乳。
④乳母的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睡眠充足,營養合理(需增加能量500大卡/天),可促進泌乳。
4)正確的餵養技巧
①哺乳前的準備:等待哺乳的嬰兒應是清醒的、饑餓的,並已換了幹凈的尿布。哺乳前,讓寶寶用鼻子推或舔媽媽的乳房。母乳餵養時,嬰兒的氣味和身體接觸可以刺激泌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媽媽在哺乳前要洗手。正確的持球姿勢包括斜握、橫握和持球。不管用什麽姿勢,寶寶的頭和身體都要在壹條直線上。嬰兒身體緊貼母親,支撐嬰兒頭頸部,嬰兒緊貼乳房,鼻子朝向乳頭。正確的姿勢是寶寶的下巴貼在乳房上,嘴巴大張,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在嘴裏,寶寶的下唇向外翻,寶寶嘴巴上方的乳暈比下方多。寶寶吸得慢而深,能聽到吞咽聲,說明乳房的姿勢是正確的,吸吮是有效的。哺乳期要註意母嬰互動。
③母乳餵養頻率:3個月內的寶寶應根據需要進行母乳餵養。在4 ~ 6個月大時定時餵食,每3 ~ 4小時壹次,每天6次左右,可以逐漸減少夜間哺乳,幫助寶寶形成夜間持續睡眠的能力。但是有個體差異,需要區別對待。
(2)常見的母乳餵養問題
1)奶量不足:正常乳母每天的奶量在產後6個月內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平均成熟奶量可達每天700 ~ 1000 ml。嬰兒母乳攝入不足可表現為以下表現:
①體重增長不足,生長曲線平緩甚至下降,尤其是新生兒期體重增長小於600g
②壹天尿量少於6次;
③吮吸時聞不到吞咽聲;
(4)每次哺乳後頻繁哭鬧,無法安心入睡,或睡眠時間少於1小時(新生兒除外)。
如果奶水不足真的影響了寶寶的成長,建議媽媽們不要輕易放棄母乳餵養,可以在每次哺乳後用配方奶補充母乳不足。
2)乳頭內陷或乳頭皸裂:乳頭內陷需要在分娩前或分娩後進行簡單的乳頭護理,每天用清水(禁止用肥皂或酒精)擦洗、擠捏乳頭。媽媽也可以用乳頭矯正器矯正乳頭內陷。媽媽要學會“母乳餵養”而不是“乳頭餵養”,大部分寶寶還是可以從扁平或者內陷的乳頭吸奶的。每次哺乳後,可擠出少許乳汁,均勻塗在乳頭上。牛奶中豐富的蛋白質和抗菌物質可以保護乳頭表皮,防止乳頭皸裂和感染。
3)溢出牛奶
①原因:嬰兒胃容量小,呈水平狀,具有賁門括約肌松弛、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等消化道解剖生理特點,使6個月以內的嬰兒常出現溢乳。過度吞氣或餵養方式不當導致的過量餵養也會導致溢奶。
②緩解方法:餵奶後,宜將寶寶的頭垂直抱在媽媽的肩膀上,輕拍背部,有助於排出吞咽的空氣,防止乳汁溢出。寶寶睡覺時要右側臥,這樣可以防止睡眠時乳汁溢出導致窒息。如果指導後溢乳癥狀沒有改善,或者增重不佳,應及時轉診。
4)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是指純母乳餵養的健康足月或近足月嬰兒出生後2周出現的黃疸。母乳性黃疸嬰兒壹般生長良好,無任何臨床癥狀,無需治療。黃疸可以自然消退,母乳餵養應該繼續。如果黃疸明顯,累及四肢、手足、心臟,要及時就醫。如果血清膽紅素水平高於1.5-20 mg/ml,且無其他病理情況,建議停止母乳餵養3天,待黃疸緩解後可恢復母乳餵養。停止母乳餵養期間,母親要定時擠奶以維持泌乳,嬰兒可暫時用配方奶代替餵養。再次哺乳時,黃疸可反復出現,但不會達到原來的程度。
5)母親外出時母乳餵養:母親外出或上班後,應鼓勵她堅持母乳餵養。每天至少哺乳3次,外出或上班時擠出母乳,以維持母乳的分泌。
(3)母乳保存方法
當母親外出或母乳過多時,可將母乳擠出,存放在幹凈的容器或專用的“奶袋”中,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袋中。母乳在不同溫度下的保存時間,請參考下表。吃母乳前,可以用溫水加熱到40℃左右再餵。
表1母乳的保存條件最長保存時間室溫(25℃) 4小時冰箱冷凍室(4℃) 48小時冰箱冷凍室(-20℃) 3個月(4)不適合母乳餵養。
如果母親正在接受化療或放療,患有活動性肺結核而未得到有效治療,患有乙肝且新生兒出生時未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感染艾滋病病毒,乳房上有皰疹,濫用藥物等。,不適合母乳餵養。當母親患有其他傳染病或服用藥物時,應咨詢醫生,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可以母乳餵養。
2.部分母乳餵養
用母乳和配方奶或其他奶類餵養嬰兒屬於部分母乳餵養,同時餵養母乳和配方奶有兩種方式。
(1)補充餵養法:6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時,仍應保持必要的吸吮次數,以刺激母乳分泌。每次餵養都要先餵母乳,再用配方奶補充母乳不足。補奶量取決於寶寶的飯量和分泌的母乳量,也就是“缺多少”。
(2)替代法:壹般在6個月齡後不能堅持母乳餵養的情況下使用,可以逐漸減少母乳餵養的次數,用配方奶替代母乳。
3.配方餵養
(1)餵養頻率:由於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小,出生後3個月內可以不定時餵養。3個月後,寶寶可以建立自己的進食規則。這時,他們應該開始定期餵食,每3至4小時壹次,每天6次左右。允許每次奶量有所波動,避免采用不當方法硬性要求寶寶攝入固定量的奶。
(2)餵養方法:在寶寶清醒時,采用正確的姿勢餵養,並註意母嬰互動。要特別註意選擇合適的奶嘴,奶溫要合適,奶瓶要幹凈,餵奶時奶瓶的位置要與寶寶的下頜成45°。同時,牛奶要即食,不宜用微波爐加熱牛奶,以免加熱不均勻或牛奶過熱。
(3)奶粉調配:奶粉應嚴格按照產品說明進行調配,避免過稀或過稠,或額外添加糖分。
(4)奶量估計:當配方奶是6個月以內嬰兒的主要營養來源時,需要經常估計嬰兒奶的攝入量。3個月齡嬰兒奶量約為500 ~ 750ml/天,4 ~ 6個月齡嬰兒奶量約為800 ~ 1000ml/天,夜間母乳餵養逐漸減少。
(5)治療配方奶的選擇
1)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對於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應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但母親應限制乳制品的攝入。如果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不能母乳餵養,應首選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不推薦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和大豆配方奶粉。
2)無乳糖配方奶:乳糖不耐受的嬰兒應使用無乳糖配方奶(以蔗糖、葡萄糖聚合物、麥芽糊精和玉米糖漿為碳水化合物來源的配方奶)。
3)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確診為苯丙酮尿癥的嬰兒應使用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
4.食物轉化
隨著生長發育,消化能力逐漸提高,單純的牛奶餵養已不能完全滿足6個月後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嬰兒需要從純奶流質食物逐漸轉變為固體食物。這個過程叫做食物轉換(以前叫輔食添加)。如果在嬰兒期切斷母乳,仍然需要維持寶寶的總奶量在800ml/天左右。兒童的營養需求包括營養素、營養行為和營養環境三個方面。在嬰幼兒的餵養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營養素的攝入,還要考慮餵養或進食行為和進食環境,讓嬰幼兒在獲得充足、均衡的營養素攝入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當資源匱乏,日常飲食不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時,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劑或以大豆、谷類為主的高密度營養強化食品。
(1)月齡:建議引入非乳糊狀食物的月齡為6個月,不能早於4個月。此時嬰兒的奶量穩定,約180ml/次,生長良好,提示嬰兒有接受其他食物的消化能力。
(2)類型:
1)第壹階段食物:首先要選擇能滿足生長需要、易吸收、不易產生過敏的谷類食物,最好是鐵強化的米粉,米粉可以和牛奶混合;其次,介紹的食物都是根莖類蔬菜和水果,主要目的是訓練寶寶的味覺。食物要用勺子餵,幫助訓練吞咽功能。
2)第二階段食物:嬰兒第二階段食物從7 ~ 9個月開始逐漸引入,包括肉、蛋、魚、豆制品等動物性食物。進口食品應以當地食品為主,並註意食品質地、營養密度、衛生和制作方法的多樣性。
(3)方法:寶寶的食物過渡期是壹個逐漸習慣其他食物的過程,食物的引入要由少到多。壹是給寶寶餵少量鐵強化的米粉,從1 ~ 2勺到幾勺,直至壹餐;食物的介紹應該從壹種到多種。壹般寶寶需要嘗試壹種新的食物8 ~ 10次,大約3 ~ 5天,等寶寶習慣了這種味道後再換另壹種,以刺激味覺的發育。逐壹介紹單壹食物的方法,有助於了解寶寶是否有食物過敏,及時確定過敏原。
(4)進食技能的訓練:食物轉換有助於嬰兒的神經心理發育,在引入的過程中要註意食物的質地和兒童進食技能的培養。比如用勺子和杯子吃飯,可以促進口腔動作的協調,學會吞咽;從糊狀食物到碎末食物的過渡,可以幫助妳學會咀嚼,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用手抓食物不僅可以增加寶寶吃東西的興趣,還有助於促進手眼協調,培養孩子獨立進食的能力。在食物轉換的過程中,嬰兒吃的食物質地和種類逐漸接近成人,進食技巧也逐漸成熟。
表2嬰兒食物轉換方法6月齡、7至9月齡、10至12月齡食物
粉食、碎食、丁食、手食的次數逐漸增加到1餐。牛奶4~5次,65438+其他食物0~2餐。牛奶2~3次,其他食物2~3餐。牛奶純母乳、部分母乳或配方奶;
定時哺乳(3-4小時),5-6次/天,奶量800-1000ml/天;
逐漸減少夜間哺乳。母乳、部分母乳或配方奶;
4~5次/天,奶量約800ml/天。母乳或配方奶的壹部分;
大約2~3次/天,奶量600~800毫升/天。谷類選擇鐵強化的米粉,與水或牛奶混合;
開始少量(1勺)逐漸增加到每天1餐。米粉,加鐵的稠粥或面條,每天30 ~ 50g左右。軟米飯或面食,每天約50~75克。蔬菜
水果的話,先試試1~2勺蔬菜泥(瓜、根、莢),再試試1~2勺水果泥,壹天兩次。每天25 ~ 50g切好的蔬菜和20 ~ 30g水果。每天50 ~ 100g切好的蔬菜和50g水果。嘗試添加肉類,開始添加肉泥、肝泥、動物血等動物性食物。動物肝臟、動物血液、魚蝦、雞鴨肉和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均有添加,每日25-50g。暫時不加雞蛋,加蛋黃,每天從1/4逐漸增加到1。餵養1個蛋
技術勺餵可以坐在高腳椅上和大人壹起吃飯,開始學會用手餵自己。嬰兒可以用手拿著“條狀”或“手指狀”食物學習咀嚼。學會用勺子吃飯;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和大人同桌用餐1~2次。註意事項:進食後可以喝奶,自然形成壹餐而不是壹餐奶,引入的食物不要影響總奶量;食物清淡,無鹽,少糖少油;不吃蜂蜜水或糖水,也盡量不喝果汁。
5.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餵養。
出生體重:4周或體重增長緩慢的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應在具備診療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定期隨訪,出院後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餵養強化母乳、早產兒配方奶或早產兒配方奶。
出生體重≥ 2000 g且無上述高危因素的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仍首選純母乳餵養,僅在母乳不足或無母乳時考慮嬰兒配方奶粉。哺乳期母親的均衡飲食和營養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尤為重要。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齡存在個體差異,這與他們的成熟水平有關。小於胎齡的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的引入時間相對較晚,壹般不應早於4個月齡,也不應晚於6個月齡。
(2)嬰兒和學齡前兒童的膳食指導
1.食物種類和食物攝入量
(1)兒童攝入牛奶的品種和量:每天應攝入350 ~ 500ml牛奶,對於2歲以下不能繼續母乳餵養的兒童,建議使用配方奶。註意飲食的多樣性,提倡天然食物和均衡飲食,每天攝入雞蛋1,動物性食物50g,谷物100 ~ 150g,蔬菜150 ~ 200g,水果150 ~ 200g,水果20 ~ 25g。孩子要吃大小合適、質地略軟、少鹽、易消化的家常菜,避免給孩子吃油炸食品,少吃快餐,少喝甜飲料,包括乳酸飲料。
(2)品種和數量學齡前兒童:每天應攝入乳及乳制品300 ~ 400毫升,谷類65,438+080 ~ 260克,肉蛋類65,438+020 ~ 65,438+040克,豆類及豆制品25克,蔬菜200 ~ 250克,食物65,438+050克。
(3)飲食安排:每天可安排3餐主食、2 ~ 3次奶和營養零食,零食可控制在兩餐之間。父母有責任給孩子提供安全、營養、易消化、美味的健康食物,讓孩子自己決定吃多少食物,定時進食,讓孩子體驗饑餓和飽腹感。
2.飲食行為
(1)飲食方式:1.2個月的孩子要開始練習用自己的餐具吃飯,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正確的反應能力。1 ~ 2歲孩子要分開吃,鼓勵自己吃。2歲以後的孩子要獨立進食。
(2)進食行為:定時、有規律、定量進食,每餐持續20-30分鐘。進食過程中,應避免邊吃邊玩、看電視,不要追著餵,不要用奶瓶喝奶。父母的飲食行為對幼兒影響很大,避免強行餵食和過量餵食,防止孩子拒絕進食、偏食和暴飲暴食。家長要少提供高脂高糖食物,快餐,碳酸飲料,含糖飲料。
(3)食物烹調方法:食物要分開加工,以蒸、煮、燉、炒為主。註意食物的色、香、味。可以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準備過程中,提高他們對食物的興趣。
(4)適量飲水:飲水量根據季節和兒童活動量而定,以白開水為最佳,以免影響兒童的牛奶攝入和日常飲食。
3.飲食環境
和家人圍坐在壹起,是孩子學會獨立吃飯的最好方式。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壹個輕松愉快的就餐環境和氛圍,避免嘈雜的就餐環境。吃飯時避免恐嚇、斥責和毆打孩子。
(3)食品安全
1.食物選擇
避免給3歲以下兒童提供容易引起窒息和傷害的食物,如小圓糖果和水果、堅果、果凍、爆米花、口香糖、帶骨刺的魚肉等。
2.食品衛生學
嬰幼兒食品的制備和保存應保證食品、用具和水的清潔衛生。兒童和照顧者在準備食物和餵食前應洗手,並為兒童提供新鮮食物,以避免食物汙染。牲畜肉、水產品等動物性食物應煮熟,以殺死有害細菌。殘留的食物要加熱避免汙染,固體食物要徹底加熱,液體食物要煮沸。
3.食物貯藏
食物煮熟後應立即食用,不宜放置過久,尤其是常溫下。剩下的食物要存放在冰箱裏,加蓋密封,減緩細菌的繁殖。1.在兒童體檢中,根據兒童的年齡階段和體質評估結果,進行兒童餵養和營養指導。
2.認真做好母乳餵養、食物轉換和兒童合理營養的咨詢指導工作,引導家長采取科學的餵養方式,盡快培養兒童健康的飲食行為,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3.開展多種形式的餵養和營養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兒童營養知識。1以內的純母乳餵養率。6個月=(調查前24小時內純母乳餵養嬰兒數/調查後6個月內嬰兒數)×100%。
2.6個月內母乳餵養率=(調查前24小時內母乳餵養嬰兒數/調查後6個月內嬰兒數)×100%。
3.家長科學餵養知識知曉率=(調查地區所有0-6歲兒童家長人數/調查地區0-6歲兒童家長人數)×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