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穴位可以治感冒?
肩井穴:此穴位於頸至肩中間,肌肉豐富的地方。用雙手拇指、食、中指分別取對側肩井穴。大拇指在前,食物和中指在後,舉10次就行了。能祛風散寒,解表,適用於風寒感冒。
大椎穴:此穴位於頸後正中,較大的壹個骨性突起的下緣,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壹手兩指,用力按壓大椎穴,揉捏100-200次。可預防和治療感冒,適用於治療感冒後的高燒。
風池穴:此穴位於頸後枕骨下緣,距耳後約兩指寬的凹陷處。雙手拇指指向風池穴,用手指摩擦數十次。本品能清熱、祛風、解表。
足三裏穴:小腿外側上端有壹個突出的骨頭叫腓骨小頭,足三裏穴在這個骨頭突出的前面和底部大約三指寬。壹手兩指,用力點同側足三裏穴,慢慢揉捏數十次。然後用另壹只手揉另壹側的足三裏穴。此穴具有祛風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龜尾:尾椎末端。按摩可以治療腹瀉、便秘、脫肛、遺尿等。(順便介紹壹下這壹點是因為介紹兒童捏脊療法的位置。)
缺失:前臂橈側緣1.5寸,橈骨莖突上方,手腕橫紋上。按壓後可治療外感頭痛、落枕、咳嗽、哮喘、咽痛等癥狀。還可以治療牙痛等癥狀。
合谷:手背第壹、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合谷具有清陽明、通經絡、止痛開竅的作用。按此穴可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咽喉痛。還可以治療牙痛、腹痛、便秘、上肢疼痛。
外關:前臂背面,腕橫紋與肘尖連線2寸時,尺骨與屈肌骨之間。按摩後可治療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以及目赤腫痛、耳鳴耳聾、上肢麻痹、胸脅疼痛等。
舒菲:在背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側切孔為1.5英寸。按摩、搓掌可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哮喘、咯血、皮膚瘙癢等癥狀。
風門: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開1.5寸。按摩、搓掌可治療感冒、咳嗽、發熱、頭痛、鼻塞、落枕,還可治療胸背痛。
池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放射狀凹陷處。按摩可以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痛、哮喘、咯血、肘臂攣縮等癥狀。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是尺側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按摩可以治療感冒引起的發燒、喉嚨痛、頭痛。還可以治療手臂腫痛、上肢癱瘓、月經不調等疾病。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搓掌可治療暑濕感冒引起的嘔吐、腹脹、腹瀉、咳嗽、氣喘、痰多等癥,還可治療胃痛、吞酸、失眠等癥。
大魚際:位於手和拇指的這個關節(第壹掌指關節)後面的凹陷處,約在第壹掌骨中點的橈側,紅、白兩種肌皮處。按壓後可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咽痛、發燒等。還能治療哮喘、失音、咯血。
太原:在腕掌橫紋的橈側,橈動脈搏動的地方。按壓後可治療感冒、咳嗽、咽喉痛、哮喘、胸痛、腕臂疼痛。
唐寅:在額頭上,兩眉之間。按摩後可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頭暈、失眠、驚風、眉骨痛等。
提示:人體幫助自己取穴的“尺子”。
1.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並攏伸直,中指附近與指關節水平的四指寬度為3英寸。
2.手指和拇指的寬度是1英寸。
3.彎曲中指,兩個指關節之間的距離為1英寸。
眾所周知,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穴位,不同的穴位對應不同的身體部位,而中醫按摩療法就是利用這些穴位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治療感冒等疾病。大家要長期堅持每天按摩這些穴位。這樣才能達到防治感冒,養生的效果。
2.冬天吃什麽預防感冒?
1,多喝雞湯,補充蛋白質。
美國科學家發現,如果在感冒期間多喝雞湯,可以抑制喉嚨和呼吸道的炎癥,因為感冒後大多會伴有喉嚨痛、咳嗽等壹些癥狀,還可能引起鼻塞、流鼻涕等癥狀。喝雞湯可以有效控制。
2.多吃蘿蔔,清熱解毒。
冬天吃蘿蔔就是蘿蔔的功效,因為蘿蔔富含蘿蔔。實踐表明,蘿蔔對預防和治療感冒有獨特的作用。當然最好是和姜汁壹起喝,效果會更好。
3.喝姜糖茶
生姜可以退燒。發燒的人可以用生姜擦全身。生姜可以帶走熱量,也有助於清熱解毒。建議將紅糖、紅茶、生姜壹起喝,不僅能溫補身體、祛寒,對預防和治療感冒也有很好的作用。
4.吃鹽
鹽有獨特的功效。有助於增加唾液中溶菌酶的含量,可以更好地保護口腔和咽喉的上皮細胞,使其分泌更多的免疫球蛋白A和幹擾素,可以用來對付感冒病毒。記得控制攝入量,每天不要超過5克。
5.喝蜂蜜
蜂蜜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激發人體的免疫功能,使感冒迅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