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四句是第二層次。這壹層是全詩的中心。寫作方面,這壹層和第壹層有壹些相似之處,也使用了隱喻。老馬蹲在馬槽裏還想馳騁千裏,說明想建功立業的先烈暮年還是雄心勃勃的。老馬是老邁的千裏馬。在古代,千裏馬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戰爭中。所以曹操對老姬的比喻充滿了對老姬的尊敬和愛戴,也是他自己幾十年軍旅生涯的象征。在內容上,這壹層繼承了第壹層。壹方面說明曹操已經清楚地看到自己已經到了暮年,另壹方面也說明了他進入暮年時可貴的精神狀態。這壹層開頭寫的是“老馬潛伏”,寫的是千裏馬和龜蛇壹樣,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是老馬。千裏馬如此,人也如此。他寫《烏龜雖活》的時候已經53歲了。古人雲,人“五十而衰”。所以在這首詩裏,曹操承認自己已是暮年。但曹操的過人之處主要不在這裏,而在於他面對老年並不滿足於自己的晚年,他必須保持壹種生生不息、奮鬥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境界。這真的是難能可貴。
壹個成功的人總是珍惜自己的歲月,總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長自己的生命,從而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建功立業。曹操就是這樣的人。曹操的思想感情都集中在第三層圭思壽身上。在曹操看來,“盈縮之期,不止於天”,即人的壽命長短與“天”有關,但並不完全由“天”決定。只要人們能註意自己的健康,他們就能活得更久。在這裏,曹操壹方面看到了人的壽命與自然屬性的關系,另壹方面又突出了人在壽命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這種樸素辯證的唯物主義精神否定了長期以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迷信,在當時是相當進步的。
“龜雖長壽”的中心是表達壹種剛強好動的精神。這種精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精神,也是我們中國文化傳統的壹個特點。這壹特點激勵了無數仁人誌士在“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中努力奮鬥,即使到了暮年,“仍望立新功。”《歸雖壽》所表現的正是這種思想感情,所以從古至今引起了很多人的* * *歌。
《歸壽壽》雖是壹首抒情詩,但與其他抒情詩不同。普通的抒情詩重在抒發感情,但這首詩顯然有哲理的內容,使感情和哲理相互交融,使哲理寓於意象之中。所以,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不僅可以被詩所激動,還可以通過具體的意象去領悟重要的人生哲理。這恐怕也是“貴雖壽”千古傳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