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5年初,被告人張註冊成立瀚耀(上海)投資有限公司等公司,向他人借款900余萬元,投資養老保健項目,均以失敗告終。
2015至10,多次投資未果的張以明顯偏高的轉讓價格2248萬元租下泰軒溫泉酒店有限公司。為償還轉賬款和之前欠下的債務,他組織人員在上海、南昌、宜春等地利用泰軒酒店進行非法集資。此後,為擴大影響力,吸納更多資金,策劃成立了嶽明天山年會俱樂部,註冊收購了漢耀國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數十家空殼公司,並對外宣稱上述公司和酒店均為漢耀集團所有,隱瞞公司真實經營狀況,吹噓漢耀集團的實力和投資前景。
打著打造冥想、養生、旅遊、休閑等養老生態產業鏈的幌子,以每年65,438+00%至65,438+08%不等的回報為誘餌,或編造公司上市、認購原始股的投資騙局,以發放宣傳資料、舉辦推介會、免費旅遊、酒店住宿體驗等方式,在上海、宜春等地公開宣傳。,誘騙集資參與者預存健康卡並訂閱。至案發,* * *非法吸收2358人資金2.9億余元,造成損失654.38+6億元。
其他4名被告人,公司主要管理人員或營銷團隊負責人,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巨大,分別獲得非法所得53.86萬元至654.38+02.47萬元。
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人張某作為漢藥集團的實際控制人,以投資養老、保健等項目為名,以高息、高回報為誘餌,向他人非法集資,騙取集資款2.9億余元,造成損失6543.8+0.6億余元,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集資詐騙罪。其他4名被告人參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數額巨大,均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法院根據被告人的犯罪情節,駁回上訴,維持壹審判決。
熊誌集團的觀點:
不要被高額利潤誘惑,拒絕盲目投資。
每個人的資產都來之不易,要以謹慎的態度投資。凡是在介紹中明示或暗示“保本、無風險、高收益、穩賺不虧”的項目,都需要高度警惕,因為這些承諾在當前真實的市場條件下,是非常難以實現的。
就目前的經濟形勢而言,壹個真實可行、利潤穩定的投資項目的理想收益不應該超過6%。壹旦承諾收益大大超過這個數字,就要高度警惕了。即使有信譽度高的投資產品,也需要做進壹步的深入評估,最重要的是項目背後是否有底層資產支持,分擔風險。為什麽這很重要?因為這保證了即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收回大部分資金。
在高度波動的投資市場中,只有房地產具有較高的價格確定性,這極大地抑制了作為底層抵押品的預期損失。熊誌集團正是基於對這壹理念的深入理解,最終創造了房地產債權市場的領先地位。集團始終堅守合法合規的底線,以珠三角地區優質的房地產資產為債權投資提供支持,實現高資金安全性,幫助各參與方在風險最小化的前提下獲得長期持續穩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