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脾胃的關系,搞清楚主次防治。
脾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與表裏相關。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消化功能。所以中醫把脾胃稱為“後天之本”。
胃主“受”,衰水谷。“接受”是指胃接受和容納食物,“分解”是指胃具有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胃消化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
清澈的體液被脾臟吸收,並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所以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如果是渾濁的,它會從胃下降到小腸,然後被進壹步消化。
脾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運輸我們每天獲得的能量。食物進入胃中,首先消化送到脾臟,然後脾臟進壹步消化吸收。
二是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脾臟出了問題,胃消化的營養物質就無法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同時也無法給胃補充營養。
脾臟疾病引起的主要癥狀有:脹氣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主收受。胃部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上腹痛、嘔吐、噯氣、打嗝等癥狀。
由此可見,脾胃病的癥狀基本上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很難解決“治胃痛”的問題。
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於脾胃病範疇,在治療胃病的同時要解決脾病,真正做到脾胃兼治。
第三,慢性胃炎多為脾虛,重在調理。
上腹部有不適感、飽脹感、隱痛感和灼熱感。大部分癥狀在進食後更加嚴重,繼而出現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壹般以上癥狀持續三個月以上。經胃鏡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於“預防”,因為該病主要是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寒性食物過多、精神壓力大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而這些因素都會引起“脾虛”,直接或間接引起胃部的癥狀。
慢性胃炎的主要特征是“反復發作”。在治療過程中,重要的是調理。在治療過程中,常使用具有“療養結合”作用的藥物預防復發,同時應養成按療程服用的習慣,減少慢性胃炎的反復發作。
第四,運動養生幫助妳滋養和保護妳的胃。
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腿腳鍛煉的養生作用。研究表明,經常運動腳趾可以健胃,促進消化,具有養胃護胃的作用。
具體做法如下
放松站立,用十個腳趾撐地。兩分鐘後,慢慢放松,重復幾次。這樣可以交替刺激腳底和腳趾之間的穴位。也可以練習用兩個腳趾和三個腳趾拿東西,或者坐著或躺著的時候有意識地活動腳趾。堅持下去,腸胃功能會逐漸增強。
除了簡單的活動腳趾,洗腳後還可以自己按摩腳趾。同時可以從上到下按摩小腿,效果會更明顯。
需要註意的是,老人不需要講究條條框框,力度要能承受,按完要舒服。不要在他們飽和餓的時候按摩。
五、胃痛胃脹,分清癥狀,合理用藥。
(1)肝胃不和
癥狀
胃脹脹痛,頻繁噯氣,反酸,舌紅苔白。
處理方法
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2)脾胃濕熱
癥狀
胃痛,口苦口幹,食欲不振,便溏(稀便),舌紅,苔黃膩。
處理方法
清熱燥濕,和中健脾。
(3)脾胃虛弱
癥狀
胃脹,飯後明顯,或隱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齒,苔白。
處理方法
健脾益氣,行氣止痛
如果有胃病,要及時治療,但是治療後,妳知道怎麽保養嗎?下面介紹幾種養胃的方法。
養胃法
1,溫暖關懷。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很大。慢性胃炎患者尤其要註意胃部的保暖,適時添衣,夜間蓋好被褥,以防胃痛或加重舊病。
2、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秋季飲食宜溫、軟、淡、素、稀,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內常有食物和胃酸中和,從而防止胃黏膜和潰瘍面的糜爛,加重病情。
3、口腔保養。胃病患者要註意忌口,忌吃生冷、太熱、太硬、太辣、太黏的食物,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此外,還要註意服藥方法,最好飯後服用,防止刺激胃黏膜,使病情惡化。
4.安息吧。專家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的情緒和心態密切相關。所以要註意心理健康,保持開朗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註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影響胃病恢復。
5、運動保健。胃腸患者應結合自身體征,加強適度運動,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復發,促進身心健康。
結論:脾胃病是當今青年人的常見病。年輕人因為工作學習不懂得照顧脾胃,經常生病。因此,我們應該現在就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脾胃,決不讓隨它去吧再次受損,否則我們自己也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