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四季密不可分。
二十四節氣是把太陽在黃道(360°圓周)上壹年的位置變化分成24等份,間隔15,太陽每前進15為壹個節氣。壹年12個月有24個節氣,每個節氣約15天。太陽位置的變化必然導致地面氣候的演變,所以節氣的“氣”有氣象、氣候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來源於中國古代人擡頭看天象,低頭看地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節氣,但只有中國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太初歷是中國古代歷法體系形成的標誌,因漢武帝元年實行而得名。其特點是以銀月為正月,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以立春為二十四節氣的開始,以李思(立春、長夏、立秋、立冬)為每個季節的開始。每個季節都有六個節氣。
需要註意的是,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天文意義上的,而氣象意義上的四季劃分並不統壹。氣象學上,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在10以上的第壹天稱為入春。所以,以我國北方地區為例,雖然節氣已經到了立春,但春天仍然時常寒冷,生活中經歷的立春並沒有春天那麽溫暖,所以要“蓋好衣服”。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指的是古代黃河中下遊和壹些長江流域的四個明顯的季節。但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很大,氣候不可能與黃河流域壹致。
2016 11,我國申報的24個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指導農業生產,而且對人們的日常保健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節氣的作用之壹就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節氣反映了古人對壹年中四季、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認識。季節有季節的含義。節氣的氣候特征要符合其所屬的季節氣候特征,即春季氣溫高,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比如,盛夏、酷暑、冬季小寒、大寒等節氣,都清晰地體現了季節性氣候特征。從降水來看,春季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初霜等秋季節氣也明顯反映了節氣所在季節的降水特征。
節氣的劃分與太陽密切相關,太陽對大自然的影響不言而喻。因此,節氣的變化必然導致自然界物候的變化。比如驚嚇的意思就是上帝用雷聲喚醒休眠動物的那壹天。《管子·形勢解》認為:“春為陽之始,故萬物生。當太陽在夏天升起時,萬物生長。秋始於陰,故萬物皆收。冬天,因為陰氣耗盡,萬物都藏了起來。所以春夏生長,秋冬采集,也是四季之節。”作為自然界的事物之壹,人類的日常生活和飲食也必然會受到四季節氣的影響。比如,人在冬天往往睡得多,入睡早,但在夏天往往比冬天睡得少,往往睡得晚,起得早,這是人的生物特征。
節氣具有自然屬性,最基本的功能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四季節氣的確立,人們可以適應自然的時間順序進行生產和生活。
“天人相應”是中醫養生的核心觀點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是這樣表述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內有四家,王居易是其中之壹。人之法以地為本,地以天為本,天以道為本,道法自然。”其含義之壹是人與自然的對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壹”也是中醫養生的核心觀點。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之氣相生,四時可達”,“人與天地相關,與日月相應”,說明人與自然是壹個整體,人受自然四時的影響。順應自然界節氣的變化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是“五臟得病在時,而不在時,相互傳染”,可見節氣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風、寒、熱、濕、燥、火是六種正常的自然氣候,稱為六氣。季節和節氣的變化產生六氣,六氣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正常人體無害。節氣交接失調,六氣過多或不足,使六氣成為致病因素,成為六淫之邪,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古代天文著作《開元詹靜》記載了節氣異常引起的疾病:“立春,未至之時,兵將起,麥不作,瘧出;不到的話,最多就是生病幹癟。雨,沒到就幹,麥子沒熟,疼;不到則病。”類似的關於二十四節氣致病性的論述,在《壹通卦言》中也有記載。不是每個人在節氣失常的時候都會受到六淫之邪的攻擊。如果人們能始終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使自己及時適應外界的氣候變化,那麽季節性節氣紊亂的影響就會很小。所謂“虛邪偷風有時避”。
除了六淫之邪,人體本身失控,“以酒為漿恣意妄為”“生活無節制”也會導致早衰。結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特點,在工作壓力、過度娛樂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生活不規律似乎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常態,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亞健康甚至患病人群的出現,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鑒於此,有必要強調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四時節氣,以天人相應、天人合壹的理念貫穿中醫養生的全過程。
關於日常養生要遵守的原則,《黃帝內經》給出了答案:“四時寒暑要適,生氣要和,陰陽要剛柔並濟”,提出自然界要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調戲誌向,生活要慎,陰陽要合。《黃帝內經》從季節養生的角度,強調四季養生,並給出了四季養生的具體方法,如“春三月,意為變老...夜臥早起,大步繞庭,緩形,以使生”。除此之外,還給出夏三月、秋冬季的養生方法,涉及日常生活、情緒、運動、飲食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是順應四季陰陽變化的關鍵,這也是“冬吃蘿蔔,夏吃姜”的道理。這樣才能做到“內守正氣,邪不可為。”
(作者:張聰,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健康康復科副教授)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