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維持課堂紀律

如何維持課堂紀律

先在課堂上討論、整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規則”讓大家遵守。在這些規則中,以下是最根本的,因為它指出了師生在課堂上最常見的四種行為:“說”、“聽”、“討論”、“打斷”:

1,無論是老師還是某個同學說(包括提問和回答問題),全班同學都必須保持安靜,認真聽講。如果任何人有壹個想法或不同的意見,他不應該“舉手”來“打斷”,直到發言者表達了他的意思。當有很多學生想“插話”時,老師要按照“舉手”的順序逐壹點名,不要急著說。講完了,不用等老師示意,就可以自己坐下了。如果妳在聽的過程中有了想法,就按照上面的要求表達出來。

2.站著說話的同學要盡量側身面對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不要只是看著老師(或者壹個同學)或者和老師(或者壹個同學)說話。特別是不能把老師當成課堂的中心,讓自己和老師成為“二人對話”而忘記了學生,這樣其他學生就會不耐煩,必然會吵架。所以,站起來發言或提問的同學,要把開場白“老師”改成“同學”,比如“同學,我覺得……”“同學們,我的想法是……”這樣可以直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妳說的話。另外,坐在左右兩邊的同學站起來要轉身,前面的同學站起來也要轉身。

3.老師讓大家自由討論時,可以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同桌或前後桌;當老師要求被點名的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時,對“說”和“聽”的要求都是基於上述壹二。自由討論(包括其他形式)的開始和結束取決於老師的手勢,如使用語言:“現在!”“請安靜!”諸如此類,還可以配合“開始”“安靜”的手勢,同學之間也要互相提醒。

4.經過壹段時間的實踐,壹些“規則”可以在師生討論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優缺點進行改進、補充和完善。

第二,讓學生遵守“課堂規則”成為壹種習慣。

教師的“立場”要明確:這些“課堂規則”剛開始執行時,學生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記,所以教師要反復強調提醒,尤其是教師的“立場”要明確,不能含糊其辭,敷衍了事。比如,如果壹個正在坐著聽課的學生沒有保持安靜,沒有發出聲音,或者沒有等別人講完就“打斷”,打斷的時候沒有“站起來”,老師就應該立即暫時“停止”上課,及時指出個別學生的“違法”行為,讓他立即改正。同時鼓勵學生互相督促,有問題立即提出並制止。只要老師持之以恒,用不了多久,學生就能形成條件反射,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師要善用自己的表達方式:當學生能按照課堂規則聽、說、打斷、討論時,教師不僅要用語言,還要用欣賞、微笑的表情來肯定,否則,教師要用嚴肅、批評的表情來否定、制止。只要老師的“立場”明確,再加上明確的表達,時間長了,學生的行為就能得到積極的強化。

好習慣的形成在於行為的重復。壹旦老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松有時嚴,那麽所謂的“課堂規矩”就會變成“紙上談兵”。即使課堂教學進行得津津有味,只要有“違法”行為,就要及時提醒和制止。另外,當老師使用“嚴肅”和“批評”的表情時,如果學生糾正了,就不能在課堂上繼續采取這種表情,而應該“改造”成溫和的微笑表情。這樣做相當於用無聲的肢體語言告訴學生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老師們不妨用改變“相聲演員”表達方式的能力來武裝自己。但現實中,有些老師往往做不到這壹點。壹旦被個別學生的“違法”行為打擾,他們總是虎著臉,怒氣沖沖地上課。這是老師情緒化的表現,會讓學生覺得老師把他們當“出氣筒”,對學生上課良好習慣的養成肯定是有害的。課堂情況如何有時是老師自身情況的體現!

第三,是否“懲罰”的問題

在執行“課堂規則”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違反的情況,無非是兩種情況:壹種是無意的,大部分是忘記了。老師可以通過時不時的提醒,主動糾正這類“違規”學生。畢竟好的“規則”對大家都是有利的。所以,沒必要“懲罰”。第二,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乎是針對“規則”的。觀察分析後會發現,這類學生的“違規”背後壹般另有目的。他們要麽是學習上所謂的“差生”,被老師忽視;要麽和同學關系不好,沒有朋友,性格有些“問題”,被大部分同學孤立;要麽是在生活和心理上“迷茫”“壓抑”,尋求驅逐和發泄等。我認為這些學生“違規”行為的本質並不是抗議“規則”的失效。如果他們為此“受罰”,無異於抓了治標不治本,甚至更糟。教師應該在課外多關註、關心和幫助這樣的學生。只有解決了他們生活、學習、心理上的“問題”,才能遵守課堂上的“規矩”。當然,這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老師也不能因為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就否定“規則”對大多數學生的作用和好處。至於“懲罰”,我只有這個看法:懲罰是壹種手段,如果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就可以用;如果用不好,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處罰之前要三思——慎用!

第四,敢笑敢罵,樹立老師的威信。

教師不應該軟弱和回避,應該從壹開始就敢於正視、教育和體現自己的原則。否則很難扭轉不利局面,直到所有同學都欺負到頭上。但這需要新老師盡快了解學生的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大部分學生外強中幹,大聲訓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有些學生自尊心非常強,如果反復公開批評,可能會導致師生對立。多鼓勵和表揚這樣的學生,即使課後批評,也要及時安撫;對於特別困難的學生,不要在課堂上和他們對抗。壹個老師沒風度,壹個容易讓自己尷尬。暫時冷處理,下課後叫到辦公室教育,必要時聯系家長做思想工作。

第五,以愛感化,以情感動人。

如果老師總是很嚴厲,學生可能會心服口服,不滿意。也要多關心學生,用愛去影響他們,用親情去打動他們。平時上課,我擅長讀詞讀感。如果我發現學生沒有認真聽講,我可以讓學生先了解情況。有時候學生不認真聽講,是因為思想有問題或者某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如果學生真的有問題,能幫他們解決就幫他們解決,不能解決就向班主任反映。即使妳知道學生沒有任何問題,妳也可以和學生談談,讓他知道老師關心他,重視他。對於關心和重視自己的老師,學生即使不想聽也會給面子。另外,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交流。最好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在辦公室師生對話容易給學生造成壓力。下課後不要馬上離開。在教室裏呆壹兩分鐘,聊壹聊教室內外的話題。這樣會使師生關系融洽,有助於改善課堂紀律。除了多關心學生,我們還應該多關心我們所教班級的事務。因為分工不同,老師不是班主任,對班裏的事情關註較少。但從改善課堂紀律的角度來說,新老師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妳教壹個班,桌椅總是擺放得不整齊。上課第壹件事就是要求他們把這些事情做好。在班裏獲得榮譽,要及時鼓勵,有問題要提出建議或幫助解決。學生覺得老師不僅關心自己所教科目的成績,也關心自己的班級,願意在情感上接近和配合老師。

第六,節約提問時間和時間,靈活處理回答。

提問不僅是教學的需要,也是駕馭課堂紀律的需要。如果是教學需要,問題壹定要精心設計,如果上課紀律有問題,也可以隨意提問。對於走神的同學,提問是壹種提醒;對於愛說話的同學,提問是壹種警告;愛睡覺的同學,提問就是懲罰。善用提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鞏固課堂紀律。學生的正確答案應該得到肯定和表揚,但應該暗示他們在專心聽講。如果不知道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確,不要輕易放過學生,否則達不到警告或懲罰的目的。對策就是要有說服力,從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提問,或者給予暗示,讓每壹個站起來的同學都要發言。

七、與班主任建立密切的“同盟”關系。

在學生眼中,班主任的威信毋庸置疑。新老師可以和班主任建立親密的“同盟”關系,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做好課堂紀律。能經常向班主任反映班級情況,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只反映情況不好,別說學生不愛聽,連班主任都反感。發現好的現象及時反饋,班主任更願意幫忙。有些棘手的問題,班主任可以解決。

8.盯著那個淘氣的男孩。老師不說話。如果不行,就去找他,繼續看著他,甚至用手輕輕撫摸他的頭。

九、老師突然調低了講課的音量。當學生發現聽不到老師講課時,他自然會停止胡說八道,紀律自然會提高。老師甚至可以小聲講課。如果沒有,老師可以突然走到教室後面,學生就會因為老師的異常行為而停下來,等到學生安靜下來再講課。當紀律過於混亂時,老師和學生壹起玩單詞或其他英語遊戲來轉移註意力。

十、老師反復表揚愛聽課的好學生,以身作則,亂說話的自然向他們學習,有榮譽感。

XI。控制教學節奏是世間萬物的運動規律,教學節奏是影響課堂紀律的重要因素之壹。

學生上課出現問題行為,老師教學節奏太慢是原因之壹。據調查,人的思維速度比壹般說話快三四倍。如果教學進度太慢,接受的內容就會落後於思維,學生不得不經常調整思維來放慢速度。壹些接受能力強或者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利用調整時間去做其他事情,往往會形成習慣,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如果教學節奏過快,單位時間信息量過大,學生就會喘不過氣來,沒有思考的余地,導致學習情緒低落,註意力不集中,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所以教學要緊湊,快慢結合,靈活處理好各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時,學生精神狀態良好,對新知識充滿好奇。這個時候教學要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在理解和新教學階段,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對於難點,要多安排時間,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消化每個教學信息點,沈醉於學習和思考。在練習階段,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進入語言鞏固和運用階段,讓學生體驗解題的成功感,集中精力學習。

十二、及時鞏固課堂管理制度。課堂管理規則壹旦形成,就要反復鞏固,必要時還要修改。教師鞏固管理制度的行為主要包括:

1.仔細監控。意味著教師要仔細觀察課堂活動,講課時時刻關註學生動態,做作業時經常巡視全班。善於引導學生行為的教師應該能夠在學生的不當行為造成混亂之前發現它。

2.及時恰當地處理問題行為。僅僅發現問題是不夠的,還要采取壹些措施來處理問題行為,這要看問題的性質和場合。壹些學生安靜地坐在座位上但不上課,看漫畫書或趴在桌子上睡覺,不打呼嚕。這種問題行為是內向的,不會明顯幹擾課堂教學。停止課堂教學並公開指責他們是不合適的。可以給信號,接近控制,問他們問題,課後說。壹些學生大聲說話,戲弄他們的同學。這種行為外向,對課堂幹擾大。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給予適當處罰。

3.獎懲的靈活運用。以獎勵的方式鼓勵正當行為,以懲罰的方式制止不良行為,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壹。獎懲的具體方式有很多,比如老師的認可和不認可,表揚和批評,給學生壹些榮譽或取消榮譽,發獎,課後留校,暫停講課等等。實施獎懲時註意以下幾點:壹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獎勵為主;二是維護課堂規則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則實施獎懲;第三,懲罰手段不應濫用,更不用說體罰學生。

4.讓學生熟悉壹些英語課堂用語和英語密碼。例如,當學生小聲朗讀時,我們經常大聲使用請。兩個人練習的時候,經常會請兩人壹組使用。小組活動經常用壹、二、三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等等。

十三、降低課堂焦慮水平。

1.焦慮是壹種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但過度的焦慮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問題行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在焦慮成為問題之前幫助學生降低焦慮的強度。控制焦慮有兩種方法:壹種是通過交談了解和診斷原因,然後誘導學生發泄煩惱。二是針對焦慮原因適當調整教學情境,如調整教學要求和進度,調整教學評價方式等。課堂上不僅有學生的焦慮,還有老師的焦慮。通常,課堂紀律是教師焦慮的重要原因。有些老師因為擔心班裏的問題行為,往往會采取壹些生硬的手段來控制班級,頻繁指責和訓斥學生。這就激化了矛盾,擾亂了課堂,進壹步加重了老師的焦慮。課堂紀律能否維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以及教師與全體學生的人際關系。如果能真正關心和愛護學生,了解他們的要求,講求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也會維護和支持老師的工作,紀律也就容易維護,老師的焦慮也會大大降低,課堂管理效率也會相應提高。

2.開展行為矯正和心理咨詢。行為矯正就是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來代替或消除他們的不良行為。行為矯正的方法更適合簡單的問題行為,比如說話,上課活躍。行為矯正的具體步驟包括:確定需要矯正的問題行為;設定矯正目標;選擇合適的強化劑和強化時間;消除維持或強化問題行為的刺激;用好的行為逐漸取代或消除問題行為。心理輔導有助於提高課堂紀律水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理咨詢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整學生的自我意識,消除自我潛能的障礙,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從而改變學生的外在行為。心理咨詢是由內而外起作用的,不像行為矯正是以徹底改變外在行為為目的,所以更適合調整更復雜的問題行為。心理咨詢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取決於師生之間是否真正建立起信任、和諧、合作的人際關系,能否進行真誠的思想情感交流。教師應註重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和溝通,以不斷提高課堂管理的效率。

十四、學生也可以有壹個競賽。它們可以分成小組,如太陽組、月亮組、星星組、哆啦a夢組等。在黑板上少留些空間寫他們組的名字,然後在課堂上不僅進行知識上的比較,還要進行紀律上的比較。表現差的組會被扣分,表現好的組會被加分,表現好的組會在課後得到獎勵。3.因為小學生的有效註意力時間只有20分鐘,也許在20分鐘之內還能坐得住,但超過這個時間就不會太註意了。這時候可以玩短遊戲或者20分鐘後進行活動,讓學生的神經稍微放松壹下。如果覺得浪費時間,可以把備課時本來要做的活動放到這段時間裏,效果會不錯的。4.備課的時候要註意課堂紀律的準備,在什麽環節加什麽會引起他們的註意等等。5.在課堂上,妳可以隨時說點什麽,比如“現在大家都做得很好,只有兩個同學讀書不認真。”“我看到有三個學生沒有看黑板。”“老師剛才聽到有人說話,讓我猜是孩子”等等。學生們會在壹段時間內意識到這壹點。

十五、責任法。也就是讓違紀的學生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如果壹個學生在操作課上經常走來走去,沒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可以在課後留下來,要求他把浪費的時間補回來或者重新做壹遍。還可以在課前和學生先生約定,違反任何紀律會受到什麽樣的處罰。當學生違反時,讓他自覺承擔違反造成的後果。對後果負責的方法鼓勵學生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減少課堂違規行為。

十六、書面陳述法。對於中學生嚴重違紀行為,課後可以要求當事人以“說明文”的形式書面陳述行為過程,分析原因,註重自我反思。學生有壹定的理智水平,在課堂上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後壹般都能悔改。通過自己的書面分析,重新喚起潛意識中美好的東西,從而達到自省自律。每天對課堂行為做壹個書面陳述,以日記的形式保存幾個月。課堂違紀現象大幅下降,效果明顯。避免使用“自我批評”等詞語,既可以緩解違紀後緊張的師生關系,也可以迫使學生學會以更平和的心情進行反思。二是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既要把握課堂原則,又要給學生壹個臺階下。第三是錯不懲眾。當違紀行為比較普遍時,可以先進行批評和警告,等違紀行為減少到壹兩個人時再采取處罰行動,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每節課結束時,聽課最認真、舉手最多的同學將得到評判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