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古人的經歷真的靠譜嗎?現代醫學對食物營養的客觀分析是怎樣的?
-米油營養人參,老人喝粥,如何有福長壽?
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對米油進行分析,發現‘米油’由糊精和少量單糖組成,是由未打磨的小米中的少量脂肪和營養物質漂浮在粥的表面,稍微冷卻後形成的。沒有切實的證據證明“米油”中的成分可以保護胃黏膜,對人體的滋補作用極其有限。
那麽究竟是什麽導致了古代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研究的相反結論呢?中西醫對待事物的認知差異真的是天壤之別嗎?其實,我們對知識的學習和分析,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簡單地按照字面意思去概括,機械地代入我們現在的生活。在古人的敘述中,無論“米油”還是“粥代替人參”,都有壹個施藥的前提對象,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黑瘦人”和“窮人”,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物資極度匱乏,糧食的加工也比較粗糙。普通人經常吃不飽飯,更不用說社會底層的“黑瘦子”和“窮人”了。如果結合寫書時的背景,再看米油,我們是不是也覺得它是美味的滋補替代品?
——得了胃病,喝粥養病好?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胃病的比例越來越高。看到胃病,醫生也會說:“回去喝點粥,多吃點清淡的。”小米粥作為養胃聖品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小米粥真的有這麽神奇的功效嗎?
在米粥的熬煮過程中,確實會發生糊化反應,導致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沈澱,更容易被腸胃吸收。對於部分胃腸功能下降、消化不良的人來說,適當喝粥確實有滋補疾病的作用,但對於胃潰瘍或胃穿孔患者,胃黏膜有傷口,喝粥吸收血糖的效率提高,更容易刺激潰瘍和炎癥部位,喝粥會加重病情。小米粥也不適合胃酸少的人,因為小米粥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會導致腹脹和消化不良。
大米粥容易消化,減輕腸胃負擔的說法是不全面的。經常喝粥必然會減少我們的咀嚼次數,但只有通過咀嚼刺激,唾液才能分泌促進消化的酶。長期喝粥不僅會降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率,增加腸胃負擔,還會影響腸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眾所周知,兩餐之間最好少喝水,以免稀釋胃液。粥的主要成分是水。喝粥其實和兩餐之間喝水是同源的。口腔和胃腸道分泌的消化液會被粥稀釋,使消化功能減弱。
長期喝粥,胃腸蠕動因為消化負擔小而變慢,相當於對胃的壹種過度保護。人體的所有功能都需要正常的運動,肌肉也需要運動,否則會有無力感,大腦越來越需要運動來使用。我們的腸胃功能也是壹樣的,需要適當的運動來保持健康的狀態。如果我們長期吃粥,腸胃蠕動就會壹直偷懶,就像久拖不決的機器會生銹壹樣,可能會導致消化功能下降。
我們正常人的胃有很好的防禦和修復機制,不用過多考慮要不要養胃。胃沒那麽容易壞,也沒那麽容易養。與其過分依賴老話喝粥養胃,不如看看我們的生活狀況,找出胃部不適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飲食不規律,還是幽門螺旋桿菌的困擾,還是與心理因素有關的腸胃疾病。只有采取適當的措施,才能遠離“老胃病”的困擾。
-妳想喝粥嗎?粥沒用嗎?我該怎麽辦?
應該怎麽做才能科學養胃?真正的胃需要做好:
1,粥料,不只是“飯”
說吃粥有益,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從食物多樣化的原理來說,如果以粥為載體,將粥的材料巧妙搭配加工,加入雜豆、其他谷物或土豆,可以大大豐富壹碗粥所含的營養成分,再食用壹定量的蔬菜和肉類,營養攝入會更加充分和全面。既豐富了口感,又增加了營養的攝入。
2.最好用開水煮粥。
用冷水煮粥會導致米粒被浸泡,增加熱膨脹的時間,進而導致糊化程度更高。雖然味道變濃,但是對於需要控糖的人來說非常不利。加拿大的壹項大學研究發現,低質量碳水化合物飲食,即高血糖指數食物,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原因死亡的風險。用開水煮粥,既節省了煮粥的時間,又增加了粥的粘度,口感更好。
3、按時吃飯,控制食量,遠離感冒。
在人體的諸多器官中,胃的守時性是最強的,少食多餐並不適合所有人。夏天臨近,很多朋友會用冷粥來消暑,但是頻繁攝入溫度較低的食物或飲料,會對胃黏膜造成非常強烈的不良刺激。時間長了,很可能導致脾胃受損,濕氣加重,對身體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