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聽到酸性體質的說法,甚至有醫務工作者把它當成醫學常識,但其實這種說法是某些從事保健品銷售的人為推銷而編造的山寨版醫學理論。根據這壹理論,人體血液呈弱堿性,而由於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我們的體質逐漸轉變為酸性體質,血液呈弱酸性,進而導致身體各方面的不適或亞健康。如果繼續發展,會導致重大疾病,如腫瘤、糖尿病、高血壓等。而且根據這個理論,酸性體質的主因是吃酸性食物。所以為了防止體質變成酸性,就要多吃堿性食物或者壹些能改善酸性體質的保健品。
其實這個理論根本就是壹個騙局,根本得不到醫學界的認可。
這壹理論的倡導者說,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的劃分不是基於食物本身的酸堿度,而是基於食物在體內消化代謝後對體液酸堿度的影響。比如他們說檸檬是堿性食物,但是我們知道檸檬其實是明顯酸性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後會產生多種不同的物質,那麽應該用哪種物質來決定食物的酸堿性呢?如果要全面的測量所有的代謝物,應該怎麽測量?所以這樣的劃分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對於同壹種食物,不同的專家對它的酸堿度有不同的定義,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
我們的血液有自己維持酸堿度平衡的方式,很難通過食物的代謝產物來影響血液的酸堿度。即使由於某些因素導致血液呈酸性,也不應該屬於酸性體質,而應該是酸中毒,需要及時治療,比如腎功能不全使酸性物質無法排出而發生酸中毒,等等。相應的,如果某些因素導致血液呈堿性,則應歸為堿中毒的癥狀,需要立即進行治療。根本不能稱之為堿性體質,有的人還吹噓如果是堿性體質就能抑制腫瘤的發生或者殺死腫瘤細胞,純屬扯淡。總之,通過食物來影響體質的酸堿度是不科學的。健康的飲食就是食物的多樣性和均衡性,搭配合理,攝入適量,這才是科學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