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穴
掌指關節選自合谷、後溪、二建、中柱、勞宮穴和四物穴。腕關節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裏等。肩關節應取肩真、天宗、肩井、臂_;踝關節選自昆侖、徐秋、吊鐘、斜溪、商丘、太溪、神脈。膝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裏;臀跳,秩邊,骨骺,支撐;下頜關節摘除、合谷、峰峰、頰車、內室;脊柱關節選自病變部位對應的督脈和膀胱經穴位。
(2)操作技術
①上肢。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先用推拿法和壹指禪推拿法,再用滾揉法,沿指、腕、肘反復進行手術,重點是患側關節。扭曲指間關節;壓四縫和勞動宮;點陽溪、大嶺、曲澤、何娜谷、曲池、守敬。屈伸、搖動、摩擦、牽拉和伸展受影響的關節。摩擦患處,然後輕拍,使熱量滲入關節。
②下肢。患者取仰臥位,先以推、壹指禪沿足太陽經絡推、滾、揉、運。取太溪、昆侖、衛中;點支撐,循環跳轉,秩邊;摩擦患處,然後輕拍,使熱量滲入關節。
③下頜關節。凡下頜關節受累者,可推下頜、頰部;據太陽、颶風、風俗;何娜谷,內室。
以上按摩隔天1次,30次為1個療程。在治療之間的休息期間,指導患者鍛煉關節功能。1個月後,下壹個療程為1。
按摩(2)
(1)四肢病變
①取穴。專註於患病關節的治療。八邪,陽西、陽池、陽谷、內關、外關、後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澤、守貞、天宗、馮跋、商丘、解溪、徐秋、趙海、昆侖、太溪、神脈、楊妃、成山、懸鐘、陰陵泉、陽陵泉常取。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操作者照常對患肢手臂內外側進行滾動治療。從肩膀到手腕來回3 ~ 4次。受勢後,施術者順著患臂循經手法,同時以肩、肘、腕為重點,揉捏曲池、曲澤、手三裏、合谷。扭轉指間關節,然後按摩患病關節內的局部穴位,緩解疼痛。最後以揉法施於患肢,以相關關節的被動活動結束上肢治療。時間大概是10分鐘。患者仰臥,操作者壹只手托住患者腳踝,另壹只手通過滾動從大腿前側、內外側到小腿外側進行操作,同時被動拉伸和移動下肢。隨即對踝關節進行滾動法治療,同時進行關節伸直內翻外翻。然後沿髖、膝、踝關節上下按壓揉腹兔、梁丘、徐秋、馮跋等穴位。時間大概是10分鐘。患者俯臥,操作者將滾揉法應用於臀部至小腿後側,重點是髖、膝,然後按壓揉環跳、秩邊、承府、承山、委中、楊妃、懸鐘、太溪、參麥、昆侖等穴位。時間5分鐘左右。
(2)脊柱有病變的患者
①取穴。重點是脊椎兩側的肌肉。常選用夾脊穴、大椎、大椎、風門、舒菲、心俞、舒歌、肝俞、脾俞、腎俞、命門、枳實、腰陽關。
②操作方法。患者俯臥,采用滾動法沿脊柱及其兩側在患者背部進行手術,擡腿活動約5分鐘。患者取坐位,操作者在背部頸肩兩側交替運用滾法和握法,同時配合頸部左右旋轉和俯臥,然後將肩部握好,持續2分鐘左右。接電位,沿經絡從頸至腰、臀部施於上述穴位,通過揉捏,先取夾脊,再取其余穴位,最後平推脊柱,使脊柱發熱(此過程患者可坐或臥),再按好肩部,結束治療。
時間大概是10分鐘。
以上治療持續10天,為1個療程,每天1次,療程間休息約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