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德鎮景德鎮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和傳統。從五代開始燒制瓷器,從明朝開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這400年間,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壹個接壹個崛起,壹會兒成名,壹會兒紅紅火火,但大多時間不長,壹個個衰落淘汰。
明代以後,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系列瓷器已經無法與景德鎮的青花、彩瓷、彩釉瓷相抗衡,要麽停產,要麽走向衰落。
景德鎮制瓷工人在壹代又壹代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世界各地名窯的長處,加以發展和完善。從最初與世界各地名窯並駕齊驅的地位,逐漸發展到領先地位,成為全國瓷業的中心。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群山環繞,長江流經。景德鎮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浮梁縣的馬倉山及附近的幸子、樂平、婺源、余江縣、博陽等縣都是山區,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瓷石、琉璃果、耐火土等礦產。
這些制瓷原料不僅雜質含量低、工藝性能好,而且適合制造高檔瓷器,儲量極其豐富。景德鎮及其四鄉火焰長,燒瓷最適宜,為窯燒提供了豐富的燃料。
許多瓷窯位於長江及其溝通海岸,河水可以用來洗瓷土;設置水錘,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時,長江水路暢通,大量瓷器可以向下遊運到鄱陽湖,再轉運到九江、南京、揚州等重要貿易港口,銷往國內外市場。
宋代景德鎮主要燒制單壹品種的青瓷,因其釉色而稱青瓷和青花、白瓷。這種介於青瓷和白瓷之間的青瓷-白瓷,具有景德鎮特有的地域特色。
清末以後青花瓷壹般稱為“迎青”。宋文獻中只有壹件青花瓷,叫“無影青”。清末乃至民初出版的瓷器書籍,有“印青”、“迎青”、“陰青”等名稱,都是指青花瓷。
景德鎮發現了燒制青瓷的宋代瓷窯遺址,包括湖田、胡翔、盛美亭、石楠街、黃泥頭、劉家灣等。這些窯址留下了很多碎片,可以想象當時燒的是瓷器。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15個省區在景德鎮出土了青花瓷。上個世紀青花瓷的流通如此之廣,眾多的出土青花瓷與豐富的瓷窯遺址遺跡相互印證,反映了宋代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與繁榮。
景德鎮五代燒青瓷和白瓷,五代窯址尚未發現青瓷和白瓷。從中國瓷窯的發展概況來看,都是在前期繼承了傳統品種,又有所改進或發展。但景德鎮是個例外。五代時流行的青瓷和白瓷,到了宋代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瓷和白瓷。這種現象不能從壹般規律去探究,應該還有其他原因。自漢唐以來,陶瓷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但也有模仿同期其他品種的例子。如漢代北方彩陶模仿同期江南彩漆,唐代三彩、絞胎模仿同期絲綢印染、犀牛漆器特點燒制,宋代醬釉瓷器模仿同期醬漆燒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玉壹直是稀有之物,被統治階級壟斷。青花瓷是在青花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時候出現的。應該是景德鎮陶藝家利用當地的優質原料燒制出玉色青花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它從出現的那壹天起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很快就贏得了假玉的美譽。
南宋李清照《醉花吟》中有壹句“玉枕櫃子”。這裏的玉枕指的是壹種青花瓷枕,顏色像藍寶石;元代青花瓷碗上刻有“玉出昆山”、“玉出昆鋼”等字樣,表明青花瓷是仿玉而成,寓意明顯。
景德鎮青花瓷在宋代以日用器皿為主,有盛食物的碟、盤、碗,盛酒的碗、杯、碟,盛碗、洗和各種盥洗衛生用的香,照明用的燈,放藥材、香料或婦女化妝品的盒子。有壹個母盒,大盒上連著三個小盒,分別放上粉、黑絲、紅絲,供女性化妝時使用。此外,還有壹尊觀音像,是為壹個好男人和壹個忠實的女人燒的。隨葬有塔形瓶,寢具有雙獅、雕像、臥嬰、銀錠等各種枕頭,其中銀錠較多。下圖為清代雍正景德鎮窯的墨缸杯。
青花瓷多見於江南地區的宋墓,少數墓葬有確切的墓誌銘。通過對比年代墓出土的青花瓷,大致可以看出器物的演變和普及使用時間。註碗是壹套酒器,五代時非常流行。北宋墓葬中出土的鈔、碗較多,仍有仿金屬的特點,器身呈瓜棱形也很常見。早期墓葬所做的註解大多是有蓋的,蓋的上方有壹個獅子形狀的按鈕。這個碗最晚是由惠宗政治和時期的墓葬制成的。唐代盛行碗,體高。到了五代,碗演變成淺式,但仍保留了唐代口扁、口底大小相近的遺風。到了宋代,青花瓷碗由口部改為開折肩,肩以下逐漸收斂,口大底小,造型變化很大。流行時間和筆記碗壹樣。瓶蓋起源於北宋後期,盛行於南宋。瓶身細長,上下大致相等。頸上部細長,上面堆著龍、虎、龜、蛇、風、鶴、雞、狗的圖案。有壹個塔形的蓋子,上面有壹個小鳥圖案的按鈕,還有壹些是站立的起重機。瓶子的下半部分裝飾有額外的裝飾物。人們都堆在肩膀周圍,有的是勇士,有的是十二陳。瓶子壹直蓋到元末。瓶頸上半部只有瓶高的三分之壹,瓶身變長,與南宋相比有很大變化。宋代的箱子產量很大,南宋出現了專門制作箱子的作坊。景德鎮燒制的盒子小而扁,有圓形、八角形、六瓣形和菊瓣形。封面多以正片印花裝飾,盒底無釉。有的有作坊標記,如《吳氏傳》、《段氏傳》等,碑文均為陽語直條。國內外出土的有作坊標記的有“吳”、“徐”、“等”。姜奇冀濤中提到的“過去有300多個窯”的記錄是完全可信的。
宋青瓷除了具有白胎、瑩潤如玉的特點外,還進行了雕花、光柵、光柵、印花等裝飾,進壹步增強了青瓷的藝術感染力。北宋初期的青花瓷,以其多光澤、無紋路、形制規整、琺瑯如玉,贏得了人們的欣賞。中期以後,器物上大量出現雕花、格子點、格子紋,宗申元豐墓出土幾件刻花小盤,口無釉,說明采用了過燒的方法。南宋以後,印刷裝飾再次流行起來。在傳世和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有很多這樣的印盤和印碗,印盤被反復燒制。裝飾題材和布局方法與河北曲陽定遠窯相似,明顯受定遠窯影響。
景德鎮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優質的高嶺土,山區豐富的馬尾松薪材,便利的水運,特別是熟練的制瓷工匠,是江南地區任何壹個瓷窯都無法比擬的。
青花瓷玉色對江南瓷窯影響很大。出現了很多仿景德鎮青花瓷的瓷窯,包括江西的南豐、冀州、寧都、贛州、金溪、貴溪等瓷窯。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閩清、仙遊、連江、浦城、崇安、光澤、建寧窯;廣東的潮州、廣州、惠州窯;廣西的藤縣、容縣、桂平、北流窯;湖北孫藝程和武漢窯;湖南的益陽窯和衡陽窯;浙江的江山、泰順窯,8省34縣,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花瓷體系。青花瓷系是江南兩大瓷窯系之壹,影響很大,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
明代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為皇室和朝廷燒制瓷器,對內獎勵,對外交流。禦窯廠派出陶監,集中景德鎮最優秀的制瓷工匠,壟斷優質瓷土和青料,根據朝廷需要,不計人工成本和人力,用雄厚的資金燒制出最精美的產品。這樣,中國的制瓷技術被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
明代的瓷器生產也發展很快。雖然沒有官方禦窯廠的產品精美,但產量巨大。“北至,南至交趾,東至海,西至蜀,皆取景德鎮”(王:江西陶澍)。其中不乏高檔品,朝廷所需的“秦縣”瓷器均為私窯生產。尤其是明朝後期,隨著瓷器行業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私人瓷窯激增。嘉靖十九年(1540)“浮梁景德鎮人,以制陶為業,聚仆萬余人”。萬歷年間(1573 ~ 1620),“鎮幫”人數“每日不少於數萬”。官窯往往不如私窯,造成了“官民爭利”的局面,最終形成了“官造民燒”的新體制。此外,民窯的裝飾圖案自然大膽,尤其是描繪自然的寫實裝飾圖案,更能體現制瓷者豐富的創造力,體現勞動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景德鎮民窯瓷器值得關註。
明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制瓷工作分工非常精細。《天工吳凱》列舉,制瓷制作過程包括各種工序,如春土、泥料、制坯、水溫、過盈、制圈、字畫、噴水、過銹、填箱、填窯、烘烤等。從原料開采到燒制,“過了七十二手,才能做出成品。”也就是說,制作壹件瓷器需要72道工序。大部分工序基本都是各司其職,分工精細,技術精益求精,讓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景德鎮制瓷者還總結了中國南、北窯的優點,發明了蛋形窯,即景德鎮窯。窯爐的革新大大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就這樣,景德鎮的瓷業越來越繁榮。
在屹立在長江之濱的景德鎮,官窯和民窯的數百個煙囪日夜被紅色的火焰籠罩,煙花相向。“千嶺聲大,火爆蒼穹,人夜不能寐。”盛況空前,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
2.祁峰故裏朱仙鎮,朱仙鎮位於開封市祥符區。位於鄭州黃河沿岸“三點壹線”黃金旅遊線上,距鄭州國際機場僅40分鐘車程。自古繁華燦爛,歷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
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朱仙鎮古城村駐軍建城,稱“開封府”,意在“開疆拓土”。漢景帝時期,八朝古都開封為避帝諱,改為開封。戰國時期,這裏是俠客朱海的故鄉。為紀念他隨信陵君救趙有功,故裏改名為“朱仙鎮”。
朱仙鎮毗鄰賈魯河,水路最遠可轉淮河至揚州。自唐宋以來,壹直是重要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商埠。在明代,它是開封唯壹的水陸轉運樞紐。曾居華北水陸交通之首,商業繁榮,經濟發達。與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鎮、湖北漢口鎮齊名,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鎮”。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朱仙鎮人文景觀眾多,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有“中國三大嶽廟”之壹的朱仙鎮嶽飛廟,有被評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有建築風格被稱為“東亞最大清真寺”的朱仙鎮清真寺,也是有吉祥符號的“豫劇之母”的發源地。
隨著世界的滄桑,其他古鎮也越來越繁華。唯有朱仙鎮“因水而興,因水而衰”,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聲無息。
朱仙鎮的歷史不應該沈默,千年古鎮應該復興。新時期中原經濟區建設和鄭汴壹體化建設成效顯著。朱仙鎮奇峰故裏擁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將發展成為河南省建設文化大省和開封市文化旅遊體系的重要支撐點。
2012年5月9日,由河南開心壹方集團投資建設的朱仙鎮棲鳳老園景區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是河南省重點工程,河南省重點旅遊項目,開封市重點工程。項目總規劃面積約5300畝,總投資6543.8+0.2億元。* *分為古鎮風情區、環湖景區、休閑度假區、古戰場文化體驗區、生態農民體驗區、文化創意養生區、生態濕地體驗區、生態林地觀光區八大功能區。
朱仙鎮棲鳳故裏以“生態築城,文化圓夢,外古典,內時尚”的規劃發展理念,打造以水上觀光、娛樂、購物、休閑、度假活動為主的旅遊目的地,打造特色旅遊綜合體。
朱仙鎮開封故裏深度挖掘朱仙古鎮的歷史發展,生動再現了繁華的商業、燦爛的文化、連綿的舟楫、多姿多彩的沿江風光。以發展現代旅遊業為主體,以帶動周邊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為目的,加快朱仙鎮周邊美麗鄉村建設步伐;項目根據景區現狀,依托原生態自然環境,以當地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為資源,以城市人口為目標,開發符合現代遊客需求的特色旅遊項目。
朱仙鎮奇峰故裏深入挖掘朱仙鎮歷史文化內涵。在倡導文化遊、歷史遊、休閑遊、體驗遊等多種常規旅遊形式的同時,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旅遊設計規劃理念,提出全新的多業態綜合旅遊發展模式,為遊客提供原生態、人性化的服務。
目前,朱仙鎮開封故裏已建成開放,占地870畝。包括朱仙古鎮、糧食倉儲區、聚賢湖、狀元街、魁星街、下八星街等區域。大江南北古建築、濱水民宿、特產店的聚集,將為遊客開啟壹場浪漫溫馨的中原水鄉之旅。
朱仙鎮奇峰故裏以復古明清建築為主要建築類型,融入濃郁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向遊客展示了壹個中原地區獨特的水鄉風貌,“鎮湖相連,景湖相依,鎮在水中,水在鎮中,鎮湖壹體”,再現了朱仙鎮當年商船日夜穿梭,夜晚兩岸燈火通明,沿江風光蔚為壯觀的繁華景象。
3.佛山鎮佛山,原名季華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文歷史起源於禪城區石蘭街。大約在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著西江和北江來到這裏繁衍生息,以捕魚和制陶創造了原始文明。唐朝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城內塔坡崗上發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為佛教之地,遂立石表,將季華鄉改為“佛山”,又稱“禪城”。
唐宋時期,佛山的手工業、商業、文化非常繁榮。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嶺南重鎮,商人眾多,工商業發達。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鎮、河南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世界“四大聚會”。南方的陶瓷、紡織、鑄造和醫藥四大工業非常繁榮。清末,佛山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之壹,全國第壹家新式繅絲廠、第壹家火柴廠相繼誕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口廠”成立。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嶺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佛山被譽為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州紗中心、嶺南醫藥中心、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中心。
佛山是“華南陶都”,其陶藝有著7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古就有“石灣娃天下第壹”的美譽。南豐古竈建於明代鄭德時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燒柴龍窯。400多年來代代相傳,被譽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榮獲“中國陶瓷之都”稱號。
佛山是粵劇《南方紅豆》的發源地。粵劇藝人的綽號——“紅船子弟”,粵劇最早的組織——瓊花會館由此誕生。民間自發組織粵劇唱《私局》是佛山文化的壹大特色,經久不衰。每年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讓佛山呈現出“夜泊沙裏紅船,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是“嶺南醫藥之鄉”。古方正藥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產品齊全,可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遊必備的中成藥,湧現出了“黃香花”如意油、“風行”藥酒、“元極林”甘河茶等壹批老字號名藥。
佛山的鑄造工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佛山鑄造的壺、鍋、鐘、塔,全國聞名。到了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成為華南的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鑄造的大炮在抵禦外敵入侵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三角民間藝術的搖籃,孕育和保留了大量體現嶺南文化精髓的民間藝術和民俗,如秋景、舞獅、舞龍、龍舟說唱、賽龍舟等。秋色、剪紙、木刻年畫、陶塑、灰雕、磚雕等傳統手工藝品精美獨特。2005年底,佛山參與申報的舞獅、粵劇、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等6個項目進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山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自唐宋以來,廣東共有九位狀元,佛山占第五位。明清時期是“氣與氣並重的人文之國”。近代誕生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政治活動家張、戴宏慈、譚平山、何香凝、羅登賢、鄧培,民族實業家陳啟元、簡、簡玉潔,科學家詹天佑、鄒,文學家吳,粵劇明星、馬師曾,武術大師梁贊、、李小龍,名醫等。
近年來,圍繞建設文化名城的目標,佛山推進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融合,塑造開放包容創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舉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和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等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文藝活動。各類文化設施在全省、全國處於先進水平,多層次配套的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廣東粵劇大劇院、廣東粵劇博物館落戶佛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落戶順德。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會、佛山市孔雀畫廊視聽電器有限公司被認定為首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禪城區石灣鎮街道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三水區大旗頭村、順德區碧江社區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遊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竈、清暉園、皂屏風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廟被譽為“東方藝術的殿堂”,集古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壹體;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粵南兩大名山”的美譽;順德清暉園和佛山梁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屏山是佛山最高峰;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世界上品種資源豐富的大型荷花生態園。有李東華、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祠堂、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讓遊客領略獨特的嶺南文化。目前,佛山以歷史文化、南方武術、商務會展、工業觀光、休閑度假、購物美食、美化家園為主題的特色旅遊方興未艾。
佛山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是珠三角的“美食之鄉”。佛山是粵菜的發源地之壹,素有“吃在廣東,學在佛山”的美譽。佛山壹直以豐富的民間菜譜、眾多的餐館酒樓、高超的烹飪技藝而享譽海內外。2004年,順德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為弘揚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壹”期間舉辦的“佛山美食節”已成為集美食、旅遊、文化、藝術於壹體的盛大旅遊節慶。
4.漢口鎮在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有壹座非常重要的城市,那就是武漢,湖北省的省會,華中地區最大的大都市。但武漢形成統壹行政區劃的時間並不長。長期以來,實際上有三鎮隔江相望,分別是武昌、漢口、漢陽。
明清時期,這三個地方甚至不在壹個地級行政區內。以清代為例,清代的武昌縣屬於武昌府,隸屬於武昌府。漢陽縣隸屬漢陽府,漢陽府是漢陽府的附屬縣,漢口當時也在漢陽府管轄之下。
直到近代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國民政府才於1927年元旦將武昌、漢陽、漢口作為“京兆區”,正式將都城從廣州遷至武漢。這是歷史上第壹次在官方文件中將三鎮合並為壹個行政區劃。
那麽,武漢的核心在哪裏?真的不好說。現在“武漢三鎮”的範圍是今天武漢的七個中心城區,武漢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在武昌(現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中國,武漢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在漢陽(今漢陽區);武漢的金融、商業、外匯中心和主要交通樞紐在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_口區)。
但是,漢口無疑是武漢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