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沒有佛高貴可當不了醫生,才華(醫術)沒有仙艷可當不了醫生。
華佗?華佗(約公元145-208),本名方,漢末沛國橋(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禦醫,與董楓、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年輕時留學,行醫遍布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學醫不求上進。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手術。並精通內科、婦科、兒科、針灸。晚年被曹操懷疑,在獄中折磨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大師”、“外科鼻祖”。後人習慣稱他為神醫華佗,也以“華佗轉世”、“元輪回”稱贊他是醫術超群的醫生。
主要成就:
醫療成就:經過幾十年的醫療實踐,華佗掌握了養生、驗方、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精通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診斷準確,方法簡便,療效迅速。他被稱為“神醫”。對此,《三國誌》和《後漢書》中也有類似的評論,說他善於養生(“養生之術,謂人以為百歲,身強體壯”),用藥準確(“治病的方子只有幾種,湯也只有幾種,所以不會再稱,煮了就喝,放棄努力。”《三國誌》有16篇醫案,《華佗別傳》有5篇,其他文獻有5篇,共計26篇,在先秦兩漢醫家中較多。從其治療範圍來看,內科疾病包括熱病、內臟疾病、精神病、肥胖和寄生蟲病,屬於外科、兒科和婦科的疾病包括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錯、避乳、死胎、小兒腹瀉等。他發明了麻飛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藥品的先河。歐美對全身麻醉手術的記載始於18世紀初,比華佗晚了1600多年。《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劑可能是從中國傳入的,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擅長此術”。《隋書經籍誌》有壹卷《華佗枕中針灸》已失傳。《醫心方》中引用的《華佗針灸學經典》可能是該書的佚文,《太平盛輝方》引用的是的《唐明》。從現存的佚文來看,《華佗針灸經》中的穴位名稱和定位與《黃帝唐明經》中的穴位名稱和定位有較大差異。
馬飛三:華佗最早采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鼻祖”。他不僅精通方劑學,而且在針灸方面也令人欽佩。華佗到處看了很多醫生,收集了壹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加工,他終於試制成功了這種麻醉劑。他還把麻醉劑和熱葡萄酒混合在壹起,讓病人服用後失去知覺。然後剖開腹腔,切除潰瘍,洗凈腐壞,用桑葚線縫合,塗上藥膏,壹個月就好了。所以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散。
醫療體育:華佗·華佗也是中國古代醫療體育的創始人之壹。他不僅擅長治病,而且提倡養生之道。他曾對弟子烏普說:“人體欲功,而用其極耳不當,搖之則俗氣,血行則不生,戶樞則不朽。”華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聖人不能自醫,未病先治”的預防理論,為年老體弱者編排了壹套健美操——“五禽戲”,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種動物的體態。
外科學:華佗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開創外科學的專家,也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麻醉劑“麻沸散”並用針灸治療疾病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馬飛散為外科醫學的發展開創了壹個新的研究領域。他的發明成功比發明乙醚麻醉的美國牙醫莫爾頓(1846)早1600多年。
醫學精神:華佗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當時軍閥混戰,水旱災害肆虐,疫病流行,百姓水深火熱。當時著名詩人王燦在他的七傷詩中寫了兩句話:“出門不見,白骨蓋平原”。看到這種情況,華佗痛恨惡毒的封建豪強,同情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拒絕做官,寧願保衛金箍棒,四處奔走,解除人民的苦難。華佗不為癥狀所惑,用藥節制,深諳身心互動之道。華佗不吸毒。華佗重視預防保健,“治人未病”,觀察自然生態,教人調息,和諧相處。但對於絕癥患者,不加針灸,坦誠相告。
歷史評估:
《三國誌》評價說:“華佗的醫診,杜葵的聲樂,朱建平的相面,周宣之的夢,關雎的手法,都是玄妙巧妙,非常獨特的。過去的歷史是從扁鵲、臧宮和日本流傳下來的,所以它廣為人知,奇跡不斷。故雲兒被錄。”(評《三國誌》)
據《後漢書》記載,於迅曾說:“方子若實用,民命危矣,宜加諸誤。”(評《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