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辛辣苦澀,微溫。
歸經屬於脾、胃、腎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中止嘔,平喘。
主治:胸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虛,呼吸困難。
溫度1g-5g,因人而異。
配伍
1,陰虛腎氣不歸之治:將沈香汁研磨數次,取麥冬、生地、三錢、茯苓、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陳皮各兩塊錢。用水煎服,用沈香汁沖服。(《本草》)2。久治脾腎兩虛,停水,得上肺經,咳嗽氣短,腹脹,小便不利:沈香壹塊錢,三錢壹半,茯苓、陳皮、澤瀉、香附各壹半,麝香壹半。上面是細粉,煉蜜,丸大如五子。每次服用20或30粒,在水下煮。(《季風普濟方》陳翔丸)
陰虛火旺者忌用,氣虛下陷者慎用。
香水的十大優點
鬼神感,幹凈的聲音
能清除汙物,提神醒腦。
在沈默中交朋友,在塵埃中偷時間,
多而不厭,少而不厭。
不朽久矣,常無阻礙。
五行學說和配伍使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方不火是古代明醫的仁術。五行兼容壹般是指:
木頭生長,生長,變得柔軟光滑。
火是溫暖的,上升的,明亮的。
土壤生物化學、承載力和驗收
金是幹凈的,清澈的,收斂的。
水寒涼爽、濕潤,並且向下流動。
五行三界之內,萬物生長,萬物運動,造物主在這裏賦予了壹切神秘的自然之恩。相互牽制,相互懲罰,相互傷害,陰陽和諧,生生不息。
五種物質之間是有關系的,既互利又互相制約,在互生互阻的不斷運動中保持動態平衡。《黃帝內經》是以五行學說為基礎的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種顏色(青色、紅色、黃色、白色和黑色)
五味(酸、苦、甜、辣、鹹)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五種感官(眼睛、舌頭、嘴唇、鼻子、耳朵)
金主肺,通鼻;木主肝,開目;水主腎,開耳;火主心,口向舌開;土主脾胃,開竅於唇。與自然界中的許多事物和屬性相關聯。在人體內,以五臟為中心,五色五官都與五臟相匹配。中醫的保健講究五色五味入五臟,沈香的保健也是如此。沈香有五種不同的顏色:綠、紅、黃、白、黑。至於沈香所含的油,顏色也不壹樣,有綠色(或深綠色)、紫色、赤紅、金黃色、卡其色、黑色等。不同顏色的沈香在燃燒時會有不同的香味和藥用價值。至於沈香的味道,要知道沈香有各種香味,有酸、苦、甜、辣、鹹。下面就來介紹壹下沈香顏色和味道對應的五臟養生功效。
五行之木:肝
沈香比沈香長,沈香是植物,必然有木材屬性。青沈香屬木,對應肝。青沈香入肝經,有清熱養肝養血、調理脾胃消化的作用。酸味的沈香,如酸果的西門塔爾牛沈香,入肝經,有增強消化功能,保護肝臟的作用。
?因為晚上7點到9點這段時間肝火容易旺盛,為了克制旺盛的肝氣,避免肝氣過盛化為火,這個時候可以用沈香。另外,妳可以利用此時旺盛的殷琦來滋養肝臟,使其平衡正常。
五行之火:心
心屬火,高溫易上火,心緒不寧,心跳加快,加重心臟負擔。所以養心首先是要淡定從容。紅沈香對應心臟,具有補血、利尿、活血化瘀、寧心安神、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
苦味入心,能泄、燥、強陰,有除濕利尿的作用。中醫最講究中午睡覺,所以中午之前壹定要靜下來。太早或太晚聽都不合適。所以晚上9點到11點是點沈香養心的最佳時間。
五行之地:脾
黃沈香入脾經,五行屬土,有健脾益氣,促進飲食消化吸收和營養的作用。甜甜的香味可以說是白木香最與眾不同的香味了。無論是莞香的甜味,還是惠安沈香的甜味,都有補氣血、補充熱量、消除疲勞、和胃解毒、解痙的作用。
現在城市生活節奏快,人的胃會覺得不舒服。點燃黃色沈香可以養胃。黃沈香壹般在晚上9點到11點使用,不能提前或延後,點燃前要平復心情。
五行之金:肺
白沈香屬金,有補氣養陰養肺的作用。好的沈香是辣的,沈香的辣和肉桂的辣有些不同。肉桂的辛辣只是辛辣,沈香的辛辣是辛辣,會入舌,有麻痹感,有點苦味,有發汗理氣,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下午3點到7點,是肺部養生的最佳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段太陽開始從西邊落下,屬於西邊金氣最重的地方。此時體內的肺氣比較旺盛,壹呼壹吸之間,內要外合,事半功倍。
五行之水:腎
五行屬水黑沈香,能改善與腎、膀胱、骨骼密切相關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能調節人體生理功能,刺激內分泌系統,促進唾液分泌,促進胃腸消化,增強造血功能,對延緩衰老也有壹定作用。沈香的鹹味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維持正常新陳代謝的作用。同時還具有瀉下、軟堅、散結、滋陰養血的作用。
壹般早上7:00-9:00是白木香補腎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是壹天中溫度持續上升的過程。人與自然相互影響。在此期間,太陽逐漸升起,體內的腎氣也受到外界的誘惑。如果這個時候可以使用屬於水的性質的沈香,可以促進腎中精氣的繁榮。五色五味的沈香,要根據五行原理,分時段使用,以維護五臟健康,維持人體健康和血液的活力,達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目的。
綜上所述,所謂德性自強,就是尊重自然規律。香,不僅悠悠隨書房琴房,也飄渺於寺壇;不僅可以在安靜的房間裏默默觀看,還可以在飯局上自娛自樂;既能在空中安神開竅,又能治病;既是精英文化,也是大眾文化。其實它生來就沒有固定的地方,只有美好的自然源於自然。俗話說,人向天學習,天向地學習,地向道、道學習,這是天經地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