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斷奶仔豬的飼養技術有哪些?

斷奶仔豬的飼養技術有哪些?

在養豬生產中,斷奶至70日齡的仔豬壹般稱為斷奶仔豬。斷奶是仔豬生活條件的第二次大變化,由此產生的壓力也很大。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壹是食物的變化。吃溫的液體母乳代替固體生幹飼料,不僅影響適口性,還會增加消化道負擔。第二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從依賴母豬生活到獨立生活,從產房轉移,伴隨著重新分組。三是體內消化能力和免疫力的變化。此時本來就不足的消化酶活性降低,本來就不足的鹽酸更少,免疫系統也不健全。此時母乳中的抗體丟失,免疫力下降。

上述因素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甚至引起發病和死亡。因此,生產中應選擇斷奶時間和斷奶方法,減少和消除疾病的侵襲,促進仔豬健康發育。

壹、仔豬斷奶時間的選擇

仔豬的斷奶時間不能壹樣,要根據母豬、仔豬的生理特點和各豬場的飼養管理條件。從提高母豬利用效率的角度來看,仔豬斷奶時間越早,母豬利用效率越高。而母豬產後子宮恢復需要20天左右,子宮未完全恢復就交配,導致受胎率低,胚胎發育受阻,死亡增加。考慮到仔豬的生理特點,當仔豬體重在8公斤以上或4周齡時,仔豬已經利用了母豬的大部分乳汁,免疫能力逐漸增強,具備了通過飼料獲取營養的能力。從飼養管理的角度來看,仔豬斷奶時間越早,對飼養管理條件的要求越高,斷奶時間越晚,對斷奶應激的抵抗力越強。在周齡時,仔豬基本上具有抵抗斷奶應激的能力。因此,在目前的生產中,仔豬在4周齡時斷奶。

二、斷奶仔豬的飼養與管理

1.飼料和飼料系統的轉變

(1)進給過渡。仔豬斷奶後2周保持原飼料不變,仍飼餵泌乳期飼料,2周後逐漸過渡到斷奶仔豬飼料,讓仔豬有壹個適應過程。斷奶仔豬的飼料組成應與哺乳期基本相同,但應調整飼料營養水平,避免突然改變飼料降低仔豬食欲,引起胃腸不適和消化功能障礙。

(2)飼養方式的轉變。斷奶後,仔豬從吃飼料和母乳轉變為完全吃飼料。胃腸道往往不適應,容易消化不良,拉肚子。斷奶後3 ~ 5天要適當控制仔豬的采食量,壹般讓其吃到八成飽。5天後,逐漸增加餵食量,逐漸過渡到自由餵食。如果飼餵過多過快,仔豬往往會因暴飲暴食而腹瀉,所以生產時要特別註意。

2.環境變遷

仔豬在斷奶後的前幾天非常躁動,經常對母豬大吼大叫。為了減輕斷奶後的應激,要求在斷奶時將母豬趕走,將仔豬關在原欄內壹段時間,待仔豬適應斷奶的刺激後,再轉移到斷奶豬舍,即趕走母仔豬,留下仔豬。同時,原窩仔豬不分組,直接作為壹組轉移到斷奶仔豬舍,但如果壹窩仔豬過多或過少,就需要重新分組。

3.小豬的訓練

訓練仔豬養成斷奶後定點排便、轉群的習慣。仔豬排便多發生在早晨醒來的時期、餵食前後、臨睡前。所以在這幾個時期要把仔豬趕到圈舍內的排便區排便,並人工觀察壹段時間,排便完畢後再放生。同時,在排便區域留壹些糞便,讓仔豬根據糞便和尿液的氣味來確認排便區域,從而快速養成定點排便的習慣。豬在指定地點排便,既能保持圈舍清潔,減少汙染,又有利於仔豬健康,減輕飼養者勞動強度。

4.防止小豬咬尾巴

斷奶後經常發生咬尾,不僅影響豬的休息,還可能造成豬的嚴重傷亡。

(1)小豬咬尾巴的原因。

①?管理措施不當。餵食密度太高,接觸太頻繁,躺下就傷尾巴;濕度大、通風不良、空氣汙濁、空氣中氨、硫化氫、二氧化碳、壹氧化碳過高、光照過強、群體應激、睡眠和餵食時間短、活動時間長、環境單調等因素都容易誘發仔豬咬尾巴。

②?飼料營養不均衡。飼料中營養元素不平衡或飼料中原料質量差也是咬尾的重要原因。比如飼料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壹種或多種營養物質的缺乏,尤其是鹽的缺乏,容易導致仔豬異位,喜歡咬糞便等含鹽的東西。小豬尾巴上經常粘著糞便和尿液,有鹹味,容易誘發小豬咬尾巴。

③?感染了寄生蟲。當小豬感染寄生蟲(尤其是疥瘡)時,會導致尾巴發癢,所以小豬會不斷摩擦,導致尾巴出血。血鹹腥,小豬喜歡啃咬導致咬尾。

(2)仔豬咬尾的預防措施。

①?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保持豬舍內適宜的溫度,加強通風減少有害氣體,控制光照的時間和強度,減輕應激,使仔豬生活舒適;飼餵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特別註意微量元素、維生素、鹽分的充足,保證飼料質量。

②?合理分組。根據品種、年齡、體重合理分組,最好采用壹窩壹圈的飼養方式,防止分組後打架。如果把不同來源的豬轉移到同壹個圈裏,戰鬥激烈,可以對整圈豬噴灑蘇爾等臭氣,減緩戰鬥。

③?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不僅能防止咬尾,還能促進仔豬生長。

④?擺好玩具。在小豬屋裏掛鏈子或者放石頭,可以滿足小豬的好玩習慣。

⑤?早期剪尾是解決仔豬咬尾問題的重要途徑。斷尾應在仔豬出生後1 ~ 3天內進行,只能保留尾巴的1/3。

⑥?發現咬尾,要及時處理。按照消炎、止痛、控制繼發感染的原則,隔離被咬傷的豬,肌肉註射青黴素80萬IU、安痛定5mL、止血敏2mL,外用2%碘酊或紅黴素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