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整體觀形式
中醫有鮮明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醫的哲學是整體的。“道”是中國人的理論來源,表現在醫學上的元氣、元陽、精氣、血氣等概念,是整體的感知;在這種情況下,中醫有陰陽、平衡、天人等哲學觀,都是整體觀念;中醫的支柱是“陰陽”二字,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是壹個陰陽失衡、正邪鬥爭的過程。陰陽的秘密是健康,陰陽失衡是疾病,陰陽分離是死亡。所以,調節陰陽的手段就是“與之相安無事”。與其說陰陽是二元對立,不如說它們是相互依存,服務於壹個無縫的整體。
其次,中醫眼中的臟腑是生命的主體結構,是整體的概念。以此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臟腑歸裏,關節歸表”,把奇而不變的臟腑、五體、五官、九竅、百肢聯系起來,通過精氣、氣血、津液的作用,形成壹個統壹的有機整體。臟腑功能的不同,也是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協作。生理活動依賴於各個臟腑的功能,依賴於臟腑之間的互補協同作用和對立制約作用,是局部和整體的統壹。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藏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經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構成並鞏固了整體理論框架。
第三,中醫把身體內外因素的影響作為壹個整體來對待。認為外邪六淫,內七情,都可能影響生理機能,引起疾病。例如,外感風寒證和皮膚表面的致病因素可導致營衛不和,從而產生惡寒、發熱和脈浮。這是因為肺和皮毛表裏不壹,外邪襲肺,使肺氣不利。肺失宣,氣上,就會引起咳嗽。
第四,診斷還體現了整體性。由於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相互聯系和影響,需要綜合判斷,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異常表現,由表及裏地了解和推斷內臟器官的病理變化,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這就是中醫四診的理論基礎。四診支撐的“證”,是人體復雜微觀變化的整體突現性。中醫認為人有陰陽表裏、寒熱八變,中醫辨證以陰陽為綱,以陰陽為出發點,進而嘗試回答以下問題:辨陰陽、辨虛實、驗寒熱,都是基於生命的考量。
第五,治療要從整體出發。中醫的治療,不管是中藥還是針灸推拿,都要以整體為基礎。在治療原則上,要註意陰陽、氣血、臟腑的失調,從協調陰陽、氣血、臟腑平衡的角度,扶正祛邪,切斷臟腑之間疾病相互傳變的連鎖反應,通過整體的治療效果,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中醫側重於生命如何失衡,然後寒則熱,熱則寒,虛則補。其實就是拉肚子。相信不管是什麽毛病,只要恢復平衡,癥狀就會消失。這種平衡的觀念也符合整個人生。
各個層面決定了中醫科學的整體性特征,中醫也有各種分解的嘗試。在細節上,很多中藥應該也起到了針對性的作用,但整體氛圍占主導。與西藥相比,分解的重量有限。
單擊以添加圖片說明(最多60個字)
基本沒有解剖學基礎
研究解剖學基礎也有助於理解醫學的整體特征。壹門醫學如果有豐富的解剖實踐,必然會更深入,追求對身體細節更透徹的了解,從而割裂甚至排斥整個生命。這個不言而喻,不存在休學。
中醫是否以解剖學為基礎,答案不能以表象為基礎。中醫典籍中有初步的解剖嘗試,但缺乏連續的、循序漸進的解剖實踐。首先,人們必須打開身體才能看清楚。《魂樞》說:“人若八尺,其肉在此,可從外量,其死可解剖。”但唯壹能停下來的方法就是打開身體,用眼睛觀察內臟的位置,用尺子量壹下大小,簡單猜測壹下功能,完成解剖工作。古人根據這些結果,結合當時的醫學實踐,從當時的文化和哲學中吸取營養,總結出壹套想象力極強的宏觀描述體系。
解剖對於中醫來說足夠簡單,讓人們了解壹些大的器官和空洞的思維,所以敢於揣測醫學的實用價值不大。比如討論脈診的合理性:“心臟跳動的動力來自體內的元陽,血液在血管中運行的動力來自氣,血管壁的彈性取決於袁茵的潤澤作用”;比如在痰飲的概念中,有形的痰液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無形的痰液往往大行其道。
在這裏,詳細的、易於觀察和思考的,會采用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理解,而關鍵的、決定性的因素往往會使用想象的概念。換句話說,解剖學是為醫學思想服務的,西醫是反過來的,醫學理論是跟著解剖學走的。
中國更註重理解,輕視實踐,這也阻礙了中醫對身體的進壹步探索。有學者指出:“雖然中醫早就知道人死後可以解剖,但對於廣大臨床醫生來說,重要的知識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內知人’、‘四診合參’等中級和臨床實用知識,而不是解剖學等以理解為目的的知識。”就連中醫自己也認為“得精神者昌,失精神者亡。”在這種情況下,解剖失去了“上帝”的肉體,還有多大的現實沖動?
後來解剖學的實踐基本停止,北宋時期也有過壹些解剖學的嘗試,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清朝中後期,王清任在瘟疫流行地區觀察到300多具未埋葬的兒童屍體,逐壹解剖觀察,並繪制了大量的內臟圖。他認為前世的醫書很多都是不正確的,需要糾正。
這是壹次很有價值的科學嘗試,但沒有得到同行的支持,沒有形成科研潮流。人們對他的看法褒貶不壹,甚至有人諷刺說,《糾正醫學森林中的錯誤》這本書越寫越錯,忘記了相關行動的意義,因為短期的缺陷否定了長期的正確(從實踐意義上說,這留下了醫學的整體觀,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贊揚這些反對者)。關於中醫的模式已經固若金湯,人們已經習慣於從經典中尋找答案,並長期沈迷於主觀推斷。後來西醫解剖學的成果並沒有對中醫產生重大影響,中醫仍可視為沒有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科學體系。
為了彌補缺陷,中醫進行豐富的主觀創造,將生命視為壹個整體,重視七情引起的身體反應,基於環境影響認識生命和疾病;形成由表及裏的外推法,發展辨證論治的思路,註意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實踐中,註意藥物和針灸的發展,探索燒傷、放血或針刺不同方式後身體不同部位的反應;還積極思考預防疾病等先進理念,探索食療、養生、健身的醫學用途。
很多方法和思路減少了對人體解剖的需求,走了壹條與還原論醫學完全不同的道路。
中醫是壹種基本的整體觀
中醫在整體理解生命方面是無知的。畢竟缺乏深思熟慮,缺乏預先規劃,缺乏對整個格局的充分考慮,缺乏對未來的洞察。再加上科學意識薄弱,技術無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方法的有效性不高,只能算是壹種初級的整體觀。
整體醫學關註生命,和中醫關註生命不完全壹樣。中醫長期執著於疾病的治療,導致生命意識淡漠。比如在“有病就是醫”的觀念中,在中醫現代化的進程中,在中西醫結合的實踐中,生命並不壹定存在。但人們並不因此而悲傷。
整體醫學淩駕於還原論之上,中醫遠非理想,與西醫在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的,處於同壹水平。
目前中醫往往以病情為依據。在這種狀態下,中醫和西醫並行,都是治病救人。各種醫學只是擅長的領域不同,只有效率的差異。以後妳到了健康的狀態,要把握小病,這是人生的層次,當然更高。
從技術角度來說,中醫和西醫,銀針和手術刀往往是並行的。以後可以根據生活來控制西醫的工具和方法,中醫的水平就會上升。
從形式上看,中醫的結構並不完善。完美的結構是壹切從道出發,先形成全面涵蓋生命特征的哲學觀點,再提煉為反映生命特征的理論和觀點,再提煉為認識生命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思路,再提煉為協作生命的藥方和方法。只要是圍繞生活展開的,每壹個細節都是完美的,每壹個組成部分都是相互印證、相互支撐的,每壹個環節都是可以承上啟下、相互支撐的。
事實上,中醫遠遠不夠,部件之間的連接也不夠。許多理論不能追溯到哲學觀點,更不用說的“道”。制度漏洞很多,繁瑣的東西太多。同壹個對象經常重復,夾雜著表達式,冗余冗長。
中醫的本質是辨證論治,是對生命的認識和協調。既然要感知生命,就要了解整個循環。目前只有壹個橫斷面的了解。醫生只能在接觸患者的那壹刻用心去體會,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從時間開始,到前期和後期。
從準確性和有效性來看,中醫的缺陷非常明顯;理論上,中醫對生命的理解不夠,對生命的感知有限;中醫在治病能力上還有很多短板;中醫在預防疾病和保證人們健康長壽方面並不有效。
這些很多都說明中醫只是初級階段的整體醫學。
需要在兩個方向改進:前移,到病前階段;往上走,往那些生命意義重大的領域走,努力突出生命的整體,才能發揮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