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華
在六合美食節期間,我發現了壹件奇怪的事情。
有時候,走在小鎮的壹條街上,突然走出來,看到壹片開闊的田野,或者壹大片稻田,或者壹個池塘。我興高采烈。我怎麽會突然消失呢?於是我走了回去,沒有覺得遺憾,走了回去,有更好的風景在等著!
有時候走在街上,街道突然分成三條路,壹條西,壹條東,壹條南。看著這幾條路,如果妳對自己的去向沒有壹個概念,就會不由自主的猶豫,不知道該選擇哪條路。這條街雖然會走到盡頭,但風景會不壹樣。
鎮上有許多道路。新城鎮總是這樣:先鋪路,然後在路兩邊蓋房子和商店。但是六合至少以前不是這樣。小城鎮先有房,後有路。這裏壹棟房子,那裏壹棟房子,非常不規則,不守規矩,所以路多了。這從另壹個方面說明。小鎮真的很古老,鎮上的人都很隨意。
還有壹個原因:河流和港口多。老六合,主幹道,彎彎曲曲穿過城鎮,像壹個上玄月把城鎮壹分為二。小剛到處走,像壹張網,網住了全鎮。網絡和路密不可分,像壹對孿生姐妹,轉來轉去,仿佛調皮的被妳迷住。
以明清古街為例。街道雖然沿河蜿蜒,但彎彎曲曲,有的地方開闊,有的地方狹窄。窄的地方有房子,寬的地方雖然沒有房子,但是那裏也沒有種樹,也沒有紀念碑什麽的,就當馬路用了。
總的來說,六合的路很多,非常復雜,不規則,自然形成,不加修飾。像我認識的壹些六合人。
這些路現在被稱為街道或小巷。巷子不是很長,但是很安靜。街道也沒閑著,臨街的人都開了店:有的賣布,有的在賣雜貨,有的開小吃店,有的甚至開夜店...店鋪都是老式的,木質結構很難裝修。最多是用舊漆塗上去的。卻掩不住被歲月風霜浸染的滄桑。
我在老浮橋上看了看老六合河岸邊的房子。古建築看起來古色古香,輕盈雅致。老房子都高出水面,窗戶也很小。推開窗戶往下看,像是懸崖,讓人頭暈目眩,擔心那排房子會倒下來掉進水裏。然而,這都是杞人憂天。我記憶中的房子相當破舊,陰暗,長滿了青苔和狗尾草,在夏風中搖擺,好像很驕傲。但是現在墻已經粉刷過了,映在水中,壹片亮白。
著名的鄭和紀念館和天妃宮就在這條街上。此時,鄭和紀念館和天妃宮沐浴在晚霞中,給人壹種壯麗的悲涼感。
我不知道我有這種感覺。鄭和紀念館之前就有天妃宮。天妃宮的天妃是鄭和七下西洋朝拜的對象。但是時間很長。此時的天妃,已不再是鄭和過去看到的天妃形象。供奉在天妃宮正殿的天妃雕像似乎有點古老。天妃原名莫林,綽號墨娘。960年生於福建省莆田市,後在海上救援中遇難。他被殺的時候,才二十多壹點!
鄭和紀念館,我以前來過幾次。我喜歡的是“錨定穎雅”的雕塑和鄭和親自種下的海棠。雕塑《錨定英雅》依然霸氣十足。海棠深情,每壹片舒展的葉子都附著著主人的智慧與謙遜;每壹片花瓣都吸引著遠方的風和西方的古雨。鄭和的彩塑,三面墻上創作的巨幅漆畫壁畫,還有“錨定鶯鶯”的大型雕塑,都不如這個海棠,因為只有海棠真正延續了鄭和的生命。海棠的身體浸透了鄭和的體溫,海棠的靈魂附著了鄭和的思念和溫暖。
鄭和紀念館遠比她之前的天妃宮更有價值。鄭和七下西洋,起於六合,為六合歷史作出了輝煌而深遠的貢獻。鄭和為什麽下西洋?是為了建文帝嗎?鄭和第壹次發現南極大陸?鄭和比哥倫布早72年。美洲的發現?鄭和是第壹個環遊世界的人?唐人街是鄭和七下西洋形成的?鄭和七下西洋前也到過東海?
這壹連串的神秘迷霧給這個小鎮蒙上了壹層又壹層的神秘色彩。鄭和應該知道這些秘密,矗立在老六合河上的軟管橋和老浮橋,還有海棠廠也應該知道。
當太陽落山時,天空呈現出長長的藍天。我在舊浮橋上坐了很久。在這裏,我發現了另壹個奇怪的現象。所以軟管橋和舊浮橋存在於同壹個地方?軟管橋的鼻頭撞在老浮橋的鼻頭上,老浮橋的胳膊搭在軟管橋的胳膊上,兩人都有壹種“寄生的快感,如何光明”的感嘆。
這座橋存在於公元778年,當時日本女子Xi娘來到蘇州學習蘇繡。當時她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把壹條絲巾掉在了軟管橋下。壹個路人,或者說是壹個長期存在於岸邊的人,跳進水裏撈起了絲巾。Xi娘非常感動,送給他壹條緞帶。據說軟管橋的名字由此而來。那麽軟管橋以前的名字是什麽?水龍橋穿越的北漕,是隋唐時期的漕口。當時的漕口是“天下需津,舟楫聚。”曹操的名字叫曹雲。水橋應該是這段歷史的唯壹證據。
老浮橋建於1671,後倒塌。民國23年,當時的市長黃松生出面集資,設計者是上海鹿根園建築廠。大橋建成後成為當時現代化的鋼混結構橋梁。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看來軟管橋和老浮橋都是六合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舊浮橋上思考這些問題,震驚之余才知道周圍是壹片燈海。燈光慢慢開啟了黑夜。紅燈、藍燈、紫燈、粉紅燈、靜態燈、流動燈、炫目燈伸展在道路兩旁,蜿蜒循環,倒映在水中,染紅了天空。再看明月,它悄悄穿過海上的船林,沿著壹條路,從容登上了小鎮上空。銀色的月光,充滿柔和,溫暖地照耀著假日小鎮。人們悠閑地看著夜景,享受著這種安靜舒適的浪漫生活。婚禮上,街邊的壹家餐廳,有壹對對年輕男女,好同事,還有外地來的食客。他們壹邊享受著三江和海河的美食,壹邊享受著自由和舒適。
小鎮的繁華在中央大街,在人民廣場,在美食街。那裏的熱鬧和現代與這裏的寧靜和古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河對岸到河對岸,思想從“古代”到“現代”,需要很長的時間。古老的六合用她的絲線把兩個世界隔開,卻又是那麽的契合。這時,壹只小船滾到舊浮橋下,進入橋口,漂向遠處的水面。
依稀,耳邊似乎有音樂的聲音。我仔細壹聽,是絲竹之聲,好像是壹首《春江花月夜》。擡頭望去,只見對面絲竹亭的墻上鐫刻著“絲竹之鄉”四個字。著名作曲家張曉風和江南絲竹大師張曉風是地地道道的六合人。
壹曲《春江花月夜》震撼了我的靈魂,把我帶回了現代。小鎮的古典與現代,被絲竹之聲詮釋與浸潤。月光下,那個溫柔鄉的表情更是淋漓盡致。委婉的琵琶,刺激的古箏,悠揚的新笛,深沈的笛聲,柔和的胡琴...把人帶入壹種奇妙的意境,讓人遐想。小鎮的魅力也在此時得到了豐富和充實。
月光下的路也更值得回味。
沿著壹條路,妳可以來到梅花草堂,這是百歲畫家朱屺瞻先生年輕時畫的。百歲畫家朱屺瞻是土生土長的六合人,老人熱愛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老人的百歲人生,和小城壹樣,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最後還是罪有應得。小鎮人民熱愛老人,老人對這片熱土有著深深的眷戀。另壹位和百歲畫家朱屺瞻壹樣對六合產生巨大影響的六合人,是被稱為“居裏夫人”的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吳健雄女士屬於六和,屬於世界。沿著另壹條路走,妳會來到六合明德中學的校園,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將在這裏安息。
鎮上有許多道路。到了晚上,這些路變成了有燈的路,照著回來晚的人,照著迷路的人,照著想家的人,照著創業的人,照著為這個小鎮做出不懈貢獻的人。這些路範仲淹、戚繼光、林澤都走過...如果妳遵循這些道路,妳將走出去,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