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人五養脾胃,讓妳年輕二十歲。

古人五養脾胃,讓妳年輕二十歲。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直接影響生命健康,脾胃是健康長壽的根本。

國醫大師李宇琪說,“補脾益胃,使之有序化為水谷之精微”。脾胃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解密人體衰老的原因確實與脾胃虛弱有關。《黃帝內經》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開始燒,發開始落”。現代醫學證明,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的合成依賴於脾胃的功能活動。

目前病毒肆虐疫情,養脾胃有底氣,養脾胃有幹勁。

脾臟位於人體左上腹肋弓後方,與胃脾韌帶、脾腎韌帶、膈肌和脾結腸韌帶相鄰。脾臟顏色深紅,質地柔軟。成人脾臟約手掌大小,重110200g。它通過幾條韌帶從上腹部“懸掛”下來。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承擔壹定的免疫功能。

脾的三大功能:脾主運化,水液的運化,水谷的精微。脾臟可以將它吃的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水谷精微),並將它們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脾臟能將吸收的多余水分及時轉移到肺和腎,轉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

脾主升清:脾運化精氣於心肺之首,生成氣血滋養全身。清脾功能正常,這樣臟器就不會下垂。

脾主血:脾主血是通過脾吸血來實現的。保證血液在經絡中流動而不溢出靜脈。

消化道是壹個長的肌肉管,從嘴開始,繼續到咽、食道、胃、小腸、大腸,最後到肛管。

胃掌管接收。胃是水谷的地方,它被稱為水谷之海。食物先在口中咀嚼成細小顆粒再吞咽,然後通過食道進入胃中。

胃掌管腐敗。食物進入胃後,通過胃蠕動,分泌胃液幫助混合攪拌,研磨成半液態食糜,便於消化吸收。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是元氣之本。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和臟腑功能都依賴於氣血的供應,而脾胃是“氣血陰陽之根”,是氣血之源。

人體內的氣血主要來源於兩部分,壹部分是先天的,來源於父母;另壹部分來自後天的食物營養,人體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需要依靠這部分氣血。食物轉化為氣血的關鍵在於脾胃的運化。脾胃負責接收和轉化水谷的精氣(營養物質),然後分布和滋養全身。

脾胃健康,氣血自然充足。如果脾胃虛弱,自然氣血不足,皮膚缺乏氣血的滋養,膚色就會暗沈,呈現衰老的狀態。五臟是兄弟,脾胃好,臟腑安。

面色蒼白萎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皮膚暗黃消瘦。

口唇無色幹燥:“脾開竅於唇”。脾胃功能不好,往往會導致嘴唇蒼白,幹裂。

睡覺流口水:“脾主津”,“津”就是流口水。吞咽脾氣足的唾液有助於消化,脾氣固攝功能較弱,所以睡覺流口水。

睡眠困難,多夢:胃不和,難以躺下。脾胃不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導致入睡困難,願意醒來,多夢。

肥胖消瘦:脾氣虛弱,物質積聚導致肥胖,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營養不良導致消瘦。

胃脹、泛酸、噯氣、口臭:脾的升胃降胃功能正常。如果脾不能升胃理氣,那麽就會出現胃脹、泛酸、口臭和噯氣。

便秘便溏:脾陽虛,津液有限,導致腸道動力不足,出現便秘。如果脾失去了功能,水就會被內部的大便便滯留和排出。

胃痛:胃痛是脾胃虛弱的癥狀。

1,保護脾胃功能,改變六大習慣。

脾胃最怕暴飲暴食。最好是吃得適當、有規律、有定量、有規律,“餓與不餓之間”。

脾胃最忌偏食。要營養科學,肉厚肉薄,五味和諧,脾胃好。

脾胃最怕強,最怕厚。少吃煎、熏、鹹、苦、寒、辣、猛、熱、涼等。,保護胃黏膜,讓脾胃更健康。

脾胃最怕吃東西分心。避免在工作的餐桌上吃飯和討論。防止幹擾脾胃消化吸收。

脾胃最怕吞棗。建議每頓飯至少咀嚼30次,細嚼慢咽滋養脾胃,五味俱全享受生活。

脾胃最怕飲食不潔。飯前便後要洗手,少吃生食,避免細菌性痢疾、腹瀉和幽門螺桿菌感染。

2、科學飲食,保護脾胃

戒煙,少喝酒。我們知道吸煙傷害肺部。實際上,尼古丁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血管收縮痙攣,導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導致胃潰瘍。過量飲酒直接破壞胃黏膜的天然屏障,引起充血、水腫、糜爛和胃出血。戒煙或避免過量飲酒,用酒代替高度白酒,飲酒前適當進食,減少酒精對胃腸道的刺激。

防止寒濕入侵。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脾胃對濕冷最敏感。脾胃功能被寒濕阻滯,引起腹脹、疼痛、上吐下瀉,甚至潰瘍。飲食溫熱,不感冒,暖胃,脾胃更健康。

多補充黃色食物,健脾養胃。黃色食物多為抗氧化劑,能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小米補脾胃,黃豆、南瓜、胡蘿蔔,玉米、紅薯最有益。

3、簡單運動,健脾和胃。

動動腳趾,打通脾胃經絡。胃經經過腳的第二、三趾之間,活動腳趾,健脾和胃。站著可以動腳趾,幹活可以撓地,晚上可以用熱水按摩腳趾。

脾胃虛弱常導致腹瀉。最好對著腳趾按摩,增加脾胃功能。對於消化不良、胃火、口臭或便秘的人,最好沿著腳趾按摩,以清胃火。

大腳趾上有壹個隱藏的白點,是緩解腹脹、食欲不振的小專家。

按摩小腿,調理脾胃。大腿上有很多與脾胃相關的經絡穴位。腎、脾、肝經交匯處有三陰交穴,腿外有三陽經的胃、膽經。膝蓋以下三寸,有足三裏穴,健脾增加免疫力;膝以下脛骨內側凹陷處有健脾理氣的陰陵泉穴;每天堅持按摩、拍打、健脾養胃。

飯後百步走,促進消化,減肥,延年益壽。經常扭腰健脾胃,減肥防便秘。不要久坐多走路,健脾補腎,鍛煉肌肉。半蹲抱腿向前緩解腹脹,在床上扭動雙腿減少脹氣。

4、古法,常養脾胃青春。

咬著牙吞津液,滋養脾胃,減少皺紋。敲完後用紅龍攪拌,用舌頭在上下牙齦上攪拌36次。唾液增多鼓腮漱口幾次,最後分三次慢慢咽下。

揉腹,健脾寧胃五臟,清內病。《黃帝內經》說:“按摩腹部,養生。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勤揉腹部,百病可除”。睡覺或起床前,排空尿液並洗手。

仰臥,膝蓋彎曲,手掌朝向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順時針繞肚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揉腹50次。按摩結束後,將滾燙的雙手放在腹部(臍下3寸),充分利用熱量。

八段錦,壹手調理脾胃。自然直立,雙手放在胸前,手指並攏,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壹次調理脾胃十次。

按摩舒天和脾臟“信號燈”,增強胃動力。仰臥。肚臍左右三指寬,為天樞穴。雙手掌心向下,三指垂直向下向外,中指在施加點。增強胃動力,調節胃腸蠕動,治療便秘腹脹,每次按摩3分鐘。

太極拳。氣沈於腹,氣血通暢,能健脾和胃。

5、情誌脾胃,幸福長壽

脾立誌思,憂傷脾。胃口不好讓人憔悴,心情好肚子好。生氣肝不和,想多了傷脾。要註意調整心態,釋放壓力。平時多練習打坐,吃飯的時候不要著急,生氣的時候不要吃。學會傾訴和發泄,釋放不良情緒。

明代名醫張景嶽說:“土氣是萬物之源,胃氣是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就活,沒胃就死。所以養生家壹定要以脾胃為先。”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健康脾胃,年輕二十歲。

我是新宇,感謝您的閱讀。養脾胃是根本。祝妳年輕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