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辦法讓生病的孩子少打針少吃藥盡快好起來?
有什麽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在面對生病的孩子時不再手足無措?
有沒有辦法讓父母有信心、有力量、有能力給孩子帶來健康?
小兒推拿為家長提供了最有價值的防治小兒疾病的方法。
1.桂味
【位置】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捏,稱為揉龜尾。
【功能】調節大腸,消炎,止瀉,通便。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遺尿。
2.舒菲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緣(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之間)做壹個1.5寸的切口,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操作】用兩拇指或用第壹、二指揉捏舒菲兩側,稱為揉捏舒菲;用兩拇指從肩胛骨內緣推100次,稱為分推舒菲,或分推肩胛骨。
【功能】益肺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發熱、咳喘及所有呼吸道疾病。
3.脊柱
【位置】從大脊椎骨到長力量呈壹條直線。
【操作】自上而下直推,稱為推脊;從下往上揉捏叫做捏脊。揉捏3 ~ 5次,然後每3次提拉背部皮膚1,稱為捏三提壹法。
【功能】具有調節陰陽、調理氣血、調和臟腑、疏通經絡、培養元氣的作用,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主治:發熱、驚厥、夜啼、營養不良、腹瀉、嘔吐、腹痛、便秘等。
4.舒天
【位置】肚臍旁2寸(約壹指),左邊壹個,右邊壹個。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別按壓兩側天樞穴,輕按揉揉50~100次。
【功能】舒天為大腸腧穴,能疏通大腸,理氣消積。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主治:腹瀉、腹脹、腹痛、便秘、消化功能障礙。
5.腹部陰陽
【別名】腹部。
【位置】中脘穴及兩側下軟肉。
【操作】沿肋弓角邊緣向兩側推或從中間向肚臍推,稱為分腹陰陽分腹陰陽;手掌或四指搓,稱為搓腹。
【功能】健脾胃,理氣消食。
適應癥:腹痛、腹脹、腸鳴音等消化系統疾病。順時針揉腹可以緩解便秘,逆時針揉腹可以止瀉。
6.鐘山
【位置】胸骨上,兩乳頭連線中央,屬任脈。
【操作】中指揉揉;兩拇指從點到兩邊分椎骨,推到乳頭中間。
【功能】鐘山是氣的交匯點,氣藏於胸中。推揉鐘山可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嘔吐、惡氣、咳嗽、喘息。
7.退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側,從肘關節到腕橫紋是壹條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指、中指面從肘向腕部推,稱為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能】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壹切熱證。高熱、口渴、驚厥、咽痛、鵝口瘡(口、舌上有白斑,形似鵝口瘡)、腮腺炎、大便幹結等。
8.壹窩風
【別名】外面壹窩風。
【位置】手腕背面,手腕橫紋中央。
【操作】指端搓,稱搓壹窩風。
【功能】揉壹窩風能溫中、行氣、止痹、利關節。
主治:腹痛、感冒、關節痛、急慢驚風。
9.內勞宮
【位置】手掌正中,握拳時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即勞宮穴。
【操作】用中指揉捏,稱揉捏勞宮穴。揉100-200次。
【功能】揉左側發汗,揉右側瀉心火,除煩躁。
主治:發熱,煩渴,眼痛,牙齦糜爛,虛勞內熱。
10.正確的
【位置】在中指甲根兩側紅白肉處,橈側叫左直,尺側叫右直。
【操作】用拇指指甲捏或用拇指肋面揉,揉得恰到好處。
【功能】捏右側,治療嘔吐、流鼻血;捏左側有舉升作用,主要用於水樣腹瀉、痢疾。
主治:流鼻血、驚風、嘔吐、腹瀉、痢疾。
11.老龍
【位置】中指指甲根中央下方壹點。
【操作】拇指捏指甲叫捏老龍。
【功能】開導意識,退燒。
主治:突然昏厥、虛脫、氣滯、心火過盛、突然驚風。
12.小甜心
【別名】魚交配。
【位置】大魚際與大魚際交匯處的凹陷處。
【操作】用手指揉捏,稱揉捏天心;拇指指甲捏,叫捏小天心;用中指指尖或屈曲的指間關節搗實,稱為搗實小天心。
【功能】揉捏可清熱、鎮驚、利尿、明目;捏可以安神定誌。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夜哭、小便赤赤、目赤腫痛、痤瘡皮疹等。
13.手握陰陽
【位置】手掌腕橫紋。也叫大橫條。橈側(拇指側)為陽池,尺側(小指側)為陰池。
【操作】兩拇指從掌側腕橫紋中心(總筋點)向兩側推,稱為推大橫紋,又稱破陰陽、分陰陽。
【功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消食化滯。
主治:寒熱交替,腹脹,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煩躁不安。
14.木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壓搓板門稱為搓板門,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將腕橫紋推至拇指根部,稱為將橫紋推至板門,可止嘔。反之,叫板門推至橫條,可止瀉。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治療乳汁不通,食欲不振。
主治:消化不良,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暖氣。
15指接
【位置】手背上,第五指指間關節處(1)。
【操作】用拇指指甲捏,稱為捏五指,捏5 ~ 20次;用拇指和食指捏指關節100 ~ 200次。
【功能】捏或揉五指,可養精蓄銳,安神定誌,祛風化痰,清利竅。捏五指主要用於煩躁。
主治:心悸、驚風、咳嗽痰多、腹痛等。
16四條紋(四條縫)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壹指間關節橫縫處。
【操作】幼兒四指並攏,從食指橫紋處向小指橫紋處推四橫紋。用拇指指甲捏出四條條紋。
【功能】發熱,心煩,氣滯,行氣,氣血。治療腹脹、營養不良和厭食。
主治:腹脹、營養不良、消化不良。
17小恒文
【位置】掌面、中、環、小指掌指關節處。
【操作】用拇指指甲捏,稱之為小橫紋捏;拇指側推叫推小條紋。
【功能】開胸解郁,化痰生津。
適應癥:氣管炎、百日咳、肺炎及所有呼吸道疾病。
18手掌條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壓揉捏,稱為揉捏手掌小橫紋。
【次數】100 ~ 500次。
【功能】清熱散結,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於痰熱哮咳、口舌生瘡、急咳流涎等癥。是治療百日咳、肺炎的重要穴位,對流涎嚴重的嬰幼兒也有很好的療效。
19腎尖
【位置】小指上方。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按揉,稱為揉腎上。
【功能】揉腎上可斂腎氣,固表止汗。
適應癥:自汗或盜汗(白天或夜間出汗過多)、顱骨切除術(指囟門不相容)等。
20肩頸
【位置】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肌肉部位,屬足少陽膽經。
【操作】用拇指和中指對稱地將肩擡好,稱為肩擡好,壹般為5次;用手指把肩膀按好,叫做把肩膀按好。壹般按兩分鐘。
【功能】發汗解表,補益氣血。
適應癥:普通感冒、昏厥、上肢運動不利等。
21天竺骨
【位置】頸後發際線中心與大椎穴在壹條直線上。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直接從上往下推,稱為推天竺;或者用勺子蘸水從上到下刮。
[功能]降低不良反應,止嘔,祛風散寒。
主治:惡心、落枕、發熱、抽搐、咽痛。
22項英
【位置】鼻翼旁五穴,鼻唇溝內。
【操作】用食物和中指揉搓,稱為搓迎香。
【作用】鼻塞聞不出香味時,按壓可疏通鼻竅,使香味散發出來,故名項英。
主治:鼻塞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