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好,養胃健身。
首先,胃病和性格有關,要避免“焦慮”和“狂躁”。這個“焦點”就是焦慮的“焦點”。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凡事追求“快”,大家似乎都失去了耐心,焦慮感在蔓延。健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身心疾病。想要有個好胃,心理調節不可忽視。
國外研究表明,胃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胃腸疾病與情緒密切相關。快節奏的生活和緊張焦慮的氣氛是促進人類疾病發病的社會因素之壹。調節心情對於治療疾病非常重要,對於慢性胃炎更需要加強心理調節,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情緒過多,會對相應的臟腑造成損傷,即怒傷肝,喜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能損害脾胃功能的人,大多是擔心,就是想太多,想太多,心理負擔重。
人體的壹切生理活動都是在神經的控制下完成的,包括胃腸道。胃腸道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二者相互制約,維持體內陰陽平衡。
交感神經興奮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抑制胃腸蠕動。緊張焦慮的時候交感神經會興奮。交感神經興奮時,副交感神經會受到抑制,胃腸蠕動和分泌受到抑制,時間長了就會出現消化不良。
副交感神經能促進胃腸運動,興奮胃腸道,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蛋白酶原的合成,是胃腸運動的“正能量”。
肝火旺盛,情緒急躁時,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相應抑制,導致胃蛋白酶原分泌不足,胃腸蠕動緩慢,消化吸收不良。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肝木能碾壓脾土”,肝木容易碾壓脾胃,導致脾胃虛弱。如果壹個人長時間想太多,副交感神經長期受到抑制,就會出現腸胃問題。這個道理類似於中醫的“思傷脾”。
要恢復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要減少交感神經的興奮時間,冷靜下來,讓身體平靜下來。所謂“好性格養胃法”,是指糾正不良性格和習慣,不急不躁,有條不紊。認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不要被欲望控制,不要同時做那麽多事情。慢慢說,不要打斷,有話慢慢說。放慢吃飯的速度,不要吃得太快,讓食物與口腔中的唾液充分接觸,讓唾液澱粉酶先消化壹部分食物,這樣可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
調整性格有助於恢復健康,養成良好的性格,慢性胃炎會好得更快更徹底。疾病不是壹夜之間形成的,而是潛移默化中產生的。只有糾正平時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心情和良好的性格,才能從根本上減少胃病的發生。
中醫辨證分型
慢性胃炎屬於中醫胃痛的範疇。臨床上可分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弱、脾胃濕熱、胃陰不足、胃絡瘀血、脾虛氣滯六個證型。對於慢性胃炎,應采取休養與治療相結合的原則。
其中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證以疏肝理氣、健脾祛濕治療,常用經方為柴胡桂枝幹姜湯。對於慢性胃炎的上腹疼痛不適、性格急躁、腹脹等癥狀,可疏肝、溫脾、健胃,消除胃部炎癥,增強胃腸蠕動。若慢性胃炎氣滯明顯,脾陽虛、腹脹便溏明顯,可用支竹丸、沈淩白術散,加強健脾理氣功能,促進胃腸蠕動。如果慢性胃炎沒有太多癥狀,中醫辨證不明顯,可以直接用蘇祥散和四君子湯。兩者結合可以理氣健脾,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促進胃黏膜的恢復。
慢性胃炎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在藥物治療前調整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
嚴守禁忌,* * *構建醫患聯盟。
在慢性胃炎的治療過程中,要做好忌口工作,知道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本草求真》說:“食之入口等於藥之治愈,同理。”飲食禁忌的重要性可見壹斑。食物對疾病的影響很大,最好的康復治療不只是在醫院,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難經》指出:“傷脾者,宜調飲食,以適其寒溫。”最好能讓腸胃休息壹下,飲食要保持清淡。胃功能恢復後,要繼續註意規律飲食,保護胃腸功能。
禁忌是醫生和患者最容易接觸到生命信息的地方。“服藥期間有什麽禁忌嗎?什麽能吃,什麽不能吃?”這大概是消化科醫生和患者之間談得最多的了。看病的時候要告訴醫生妳平時的飲食習慣和特點,醫生也要告訴病人吃什麽食物,少吃什麽或者不吃什麽。讓患者享受到適合自己的健康食物,也是消化科醫生的職責之壹。
對於消化系統疾病,要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包括吸煙、大量飲酒、吃過分辛辣的食物、飲食不規律等。除了藥物治療,很多患者還要多了解自己疾病的飲食禁忌,從小細節做起,規律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築起免疫長城,需要醫生和患者的智慧,需要醫患聯盟的形成。讓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習慣,自發成為自覺,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