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調養心神是長壽之本。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安心:《內經·蘇文》指出:“無所淡泊,真氣隨之,神藏於內,病常平安。就是遊手好閑,欲望少,心安理得,不怕累,不倦,順從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段話的本意是說,善於養生的人,要清靜,不受各種雜念的幹擾,這樣真氣才能暢通,精神才能藏在裏面。
病不能生。雖然外觀對身體有作用,但不會讓妳累。它能如妳所願滿足妳的願望,讓妳健康無病。
這就需要人們以寬廣的胸懷對待生活。壽的版本裏有壹句話:“事未發生先不打招呼,事已發生先不打擾,不記筆記,吸進去再放出來。”鄭板橋的名言“很難被迷惑”也是眾所周知的。
四季調節精神:人的思想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基於此,古人提出了四時調神強身健體的方法。也就是說,按照季節的觀點,精神和情感要做到:春熱鬧,夏順暢,秋安靜,冬藏不泄。以這種方式培養精神,壹定會適應外部的變化,保持精神和情緒的穩定。
以心治神:俗話說“心臟病需要心內科醫生”。心理療法指的是壹種現代心理療法。心臟病從自己開始。所以“解鈴還需系鈴人”,心臟病是不能用藥物治愈的。所以“以心待神”就是提醒人們隨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獨自思考,不要生氣。否則壹旦生病,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情緒的節制:生活中情緒的節制是壹種修養的表現。老話說得好,當有人批評自己的時候,他不是生氣而是高興,也就是“克己能治怒”。《賢文》雲:“忍壹時之氣,避百日之憂”。這些都是忍氣吞聲,忍讓,控制感情的方法。顯然,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壹種養生之道。
精神寄托:人到老年,會有失落感。退休後,無所事事,沒有精神寄托,難免會有失落感。建議老年朋友,離職後還是要找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可能的話可以“補補差價”,發揮余熱;或者在家學習繪畫、下棋聽歌、種花種樹、做家務、教育兒孫。老年人只要有精神寄托,對生活有信心,就不會覺得老。
等妳老了,身體強壯了,妳就會放棄余熱,熱愛生活。悲傷和憤怒可以引起疾病,促進健康和慶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