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出生於波蘭但澤(今格但斯克)。他的父親海因裏希·弗洛裏斯·叔本華是壹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他自殺了。她的母親約翰娜·叔本華是當時著名的作家,與歌德等作家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系壹直不好,隔閡很深,最後關系破裂。但是因為他繼承了父親的財產,結果他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去世後,他把所有財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
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精通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他最初被迫選擇經商來繼承父親的生意,父親去世後他才得以進入大學。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學醫,但興趣轉向了哲學,並於1811年在柏林學習了壹段時間。在那裏,他開始對費希特和施萊爾馬赫感興趣。他在《充足理由法則的四個根源》壹書中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非常欣賞這篇文章,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傾向,警告:如果妳熱愛自己的價值,那麽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他稱柏拉圖為神,康德為奇跡,並尊重他們的思想。但我討厭後來費希特和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辨哲學。
1814-1819期間,他在壹種理性的孤獨中完成了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這部著作受到印度哲學的影響,被視為第壹部融合東西方思想的著作,但出版後無人問津。叔本華這樣評價他的書:如果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麽這個時代也配不上我。然而,通過這項工作,他獲得了柏林大學兼職教授的資格。這裏最著名的壹件事是,他選擇和他認為是詭辯家的黑格爾同時教書。但黑格爾正處於名望的巔峰,叔本華自然失敗了。很快他班就只剩下兩三個人了,壹個都不剩,他只好黯然離開柏林大學。
1833在大學受挫後,他搬到了法蘭克福,在那裏度過了孤獨的最後27年。1837年,他第壹個指出了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壹版和第二版的主要區別。之後,他出版了多種作品。1841年,他發表了兩篇論文的合集,《論意誌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因為這兩篇論文是丹麥科學院的獲獎論文,他鄭重解釋說,第壹篇論文是科學院表揚的,第二篇沒有。在隨後的書中,他多次嘲諷丹麥科學院。他成名後,但這本書幾乎沒有興趣。1844年,在他的堅持下,《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了第二版。第壹版此時已經絕版,未能引起評論界和學術界的絲毫興趣,第二版的購買者也鮮有成果。在1851中,他完成了對世界作為意誌和表象的補充和解釋。結果,這個用警句寫成的附錄和補遺,讓他獲得了名聲,讓他瞬間成了名人。有人寫過叔本華的字典,叔本華的全集。有些人評論說他是壹位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
1859年,《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了轟動。叔本華說“這本書全歐洲都知道”,並在第三版序言中寫道:這本書第壹版問世時,我才30歲,但我看到第三版時,不可能早於72歲。最後,我在彼得·德雷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走了壹整天,傍晚才到達,誰就該感到滿足。叔本華在最後十年終於獲得了聲望,但他仍然過著孤獨的生活。伴隨著壹只名叫“世界之魂”的獅子狗,有人說這個名字是用來諷刺黑格爾的,也有人說不是。叔本華於1860年死於肺炎。他在遺言中說:我希望熱愛他的哲學的人能夠公正獨立地理解他的哲學。
作為壹個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的生活並不完全與世隔絕,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以稱得上是性情中人:他談過戀愛;他還被稱贊為壹個能與侃侃交談的幽默的人。他每天閱讀倫敦的《泰晤士報》;脾氣火爆的他曾經把壹個女裁縫推下樓梯(因為受不了她的噪音,反復勸阻,沒有效果,所以專門寫了壹篇關於噪音的文章)導致她殘疾,所以叔本華需要按季度支付她終身賠償金。這個人死的時候,叔本華寫道:“壹個老婦人死了,她就卸下了沈重的負擔”(abit onus)。他的人生飽受詬病,與他的哲學相矛盾更是令人不齒。羅素在他著名的《西方哲學史》中說:如果我們根據叔本華的壹生來判斷,我們知道他的論證也是言不由衷的。
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和《論充分理性法則的四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