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
簡單來說,生物多樣性是指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資源,如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的生態系統,以及染色體、基因和DNA,這些都是生命的重要基石。
我們人類自己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壹部分。生物多樣性使生命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沒有生物多樣性,妳很難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就算妳能活下來,妳也不可能喜歡上這個陰郁、死氣沈沈、光禿禿、枯燥無味的世界。沒有生物多樣性,妳就感受不到森林帶來的綠色,海洋帶來的藍色,呼吸的空氣,吃的食物,喝的水。
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生態系統的集合。因此,生物多樣性有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那麽什麽是生態系統呢?生態系統是不同物種生活的環境。壹個生態系統可大可小,小到壹滴水,大到壹片森林、壹個公園、壹座城市甚至整個地球。我們露營的森林或海灘、紅樹林、沼澤和沿海河口都是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支撐著地球上的生命系統。
生物多樣性可以幫助清潔我們呼吸的空氣和飲用的水,為我們提供食物,為我們建造房屋提供原材料,給我們帶來自然界無盡的美麗。
事實上,正是生物多樣性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續。通過吸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我們可以呼吸我們所依賴的空氣。只有通過土壤、微生物和氣象的變化,把水中的汙物清除掉,我們才能喝到幹凈的水。可以說,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維持地球上生命活動的肺、肌肉、胃、腸、腎和心跳。
然而,不科學和不可持續的人類發展活動已經威脅到許多物種的生存,並正在威脅著構成地球的宏偉和不可替代的生命支持系統。
妳可能會問,壹些無名物種真的那麽重要嗎?如果把這個世界上的物種減少到牛、羊、雞、豬和動物園裏足夠多的動物,難道我們就不能活得舒服嗎?為什麽我們要關註壹些不知名的動物或者壹種生活在遙遠沼澤的小植物?它們滅絕了跟我們有什麽關系?妳可能還會問,即使有些物種滅絕了,不是還有大量的物種留下嗎?我們已經鑒定了654.38+0.75萬種。據科學家估計,地球上最多有1.3萬甚至1億個物種。那麽我們在擔心什麽呢?
重要的是,所有物種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就像我們依賴植物和動物獲取食物,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食肉動物以其他動物為食。如果壹個特定的物種失去了棲息地或者再也找不到它通常的食物,它就會滅絕。因此,每個物種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生存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它在地球的全球生態系統中也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被農藥汙染的農田生態系統會威脅到以昆蟲或魚類為食的鳥類,尤其是候鳥。壹方面會導致鳥類將汙染物帶到其他生態系統,另壹方面會迫使鳥類在其他地方尋找食物和停留,從而導致鳥類的季節性遷徙規律發生變化。另壹個例子是,鳥類用蜜蜂、蝴蝶、飛蛾和蝙蝠為許多植物授粉。如果不接受授粉,這些植物就會滅絕,消失。由此可見,如果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失去了壹個物種鏈接,整個網絡就會開始崩潰。修復食物網非常困難,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足夠多的物種滅絕將會動搖整個地球上生命系統的結構。最後,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所作所為最終會傷害到我們自己。
森林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
全球陸地三大生態系統——農田、森林和草原——支撐著世界經濟,為人類提供了除礦物質以外的幾乎所有原材料。除了海鮮,它們為人類提供了幾乎所有的食物。在這三個系統中,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類型,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分布中心。熱帶森林是森林生物系統中重要的分布中心。世界熱帶森林的面積只占陸地面積的7%,卻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物種、80%以上的昆蟲和90%以上的靈長類動物。在全球已描述的6.5438+0.75億種物種中,有超過6.5438+0萬種昆蟲和高等植物,大部分分布在熱帶森林中。
廣東省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北臨南嶺山脈,南臨熱帶海洋。北回歸線從中間穿過。它有三種氣候,即北熱帶氣候、南亞熱帶氣候和中亞熱帶氣候。地質結構復雜,地形地貌特殊,河流、港灣眾多,海域廣闊,是國際候鳥的主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廣東起源古老,種類繁多,成分復雜,特有種多,是華夏植物區系的起源中心之壹。廣東也是“七山壹水兩田”的林業大省。據統計,全省有林業用地10831000公頃,其中有林地933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3.50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7.3%。全省森林植物種類豐富,其中維管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分別占全國總數的76.9%、51.6%和26%,其中木本植物4000多種,占全國木本植物的80%。陸生野生動物771種,其中哺乳動物110種,鳥類504種,爬行動物112種,兩棲動物45種。如此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不僅維護了全省的生態平衡,而且對農業、林業、園藝、醫藥衛生、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態旅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多樣性為什麽會被破壞?
今天對生物物種的威脅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所有這些威脅的本質都是由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不當管理造成的,而這種行為往往受到誤導的經濟政策和不完善的制度的鼓勵。物種的自然滅絕是生活的事實和自然法則。目前,估計至少有壹兩百萬個物種是曾經生活過的數十億個物種的幸存者。在過去,滅絕是由於自然過程發生的,即自然滅絕,但在今天,人類活動無疑是加速物種滅絕的最重要原因之壹。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食物、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無知和冷漠
不顧長期影響的短視行為
空氣、水和土壤汙染
缺乏對生物多樣性經濟利益的識別
未能防止資源的過度使用和適當管理
人類遷徙、旅行和國際貿易的增加導致外來物種的入侵。
過度捕殺和過度捕撈
收集珍稀的蝴蝶、鳥類、古樹、根莖等物種作為標本或移植到園林樹木、雕塑、盆景中。
科學家認為,現在是65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最大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是我們不合理的經濟發展,亂砍濫伐,無節制的排汙等等。,這極大地破壞了物種的自然棲息地。比如地球上45%的森林被砍伐,大部分發生在過去的100年。
歷史上,廣東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森林的變化與人口的增長、經濟、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先秦時期,廣東全境被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覆蓋,就連樹海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也很遼闊,到處都是水柏、竹子等樹木。秦漢時期,人口增加,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壹定發展,對森林的開發利用與日俱增。然而,與廣闊的土地相比,人口密度仍然很小,對森林的破壞並不明顯。隋唐時期,全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廣東雖然進壹步發展,但在全國範圍內仍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大部分地區仍是森林茂密,這壹點可以從當時許多古籍中對瘴氣和大象的描述中得到證明。元宋時期,廣東經濟開始高速發展,人口大量增加,森林資源利用明顯加快,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沿海地區,基本上遭到嚴重破壞。據記載,珠江三角洲從宋代開始就沒有大象了。明清時期是廣東發展的鼎盛時期,人口增長迅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耕地不足,平原枯竭,山區森林資源大量砍伐和利用。到清朝末年,除粵北、粵東北、粵西山區有茂密的森林外,其余大部分地區已成為耕地或荒地。民國時期,由於連年軍閥混戰和外來侵略,廣東森林遭到的破壞更加劇烈。漢江流域的森林受到的破壞最為嚴重。水土流失也最嚴重,東江、西江、北江流域多被人工杉木林、竹林或馬尾松林替代。迄今為止,天然闊葉林僅限於少數地區。
可見,廣東森林的歷史變遷與人口的增長、農業生產的發展、統治階級的掠奪和戰爭的破壞密切相關。由於原始天然林面積減少,森林覆蓋率降低,人工生態系統增加,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增多,直接或簡單地誘發了越來越頻繁的自然災害。據統計,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約有360種,隸屬於87科209屬,其中列入第壹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ⅰ級重點保護)的有8種,列入二級重點保護的有65種;國家壹級保護野生動物35種,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51種。因此,廣東省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建設自然保護區是保護野生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的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在於:保護自然背景,使人類更準確地認識生物之間的制約關系;保護後備物種,實現生物物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持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存自然的審美價值;自然保護區也是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自然保護區是為了保護自然及其自然資源而設立的具有壹定空間範圍的區域。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區的總稱,如地帶性的天然林植被、珍稀動植物的自然分布區、重要的自然風景區、水源涵養區、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地質或化石產地,以及為科研、教育、文化、娛樂而劃定的保護區等。
早在1956,廣東省就率先建立了全國第壹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50年的發展,廣東已成為中國自然保護區數量最多的省份,也是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和人員配備最好的省份。截至目前,廣東林業系統已建立以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陸生野生動物和陸生野生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237個,總面積1.071.500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9.78萬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42個,面積441.2萬公頃;市、縣級自然保護區190個,面積53.25萬公頃;此外,全省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88萬個,面積42萬公頃。全省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071.500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96%。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省級自然保護區為網絡、市縣級自然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為渠道的自然保護區體系,保護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學,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物種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目前,廣東省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仍存在保護區數量多、單個保護區平均面積小、保護區總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低、保護區地理分布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壹些珍稀瀕危物種,特別是廣東特有的植物物種沒有得到保護,如粵西特有的豬血木,壹些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沒有被指定保護,如石灰巖地區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面對“綠色廣東”和“和諧廣東”的建設形式,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十分必要。
可喜的是,廣東省林業系統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十壹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已經完成,即將實施。到“十壹五”末,廣東省林業系統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將達到36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2個,縣(市、區)級自然保護區290個,總面積1426500公頃,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94%。初步建立自然保護區資源監管網絡體系;開展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效果評估,實現自然保護區分類分級動態管理;加大自然保護區宣傳教育中心設施設備建設;制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完善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積極開展生態旅遊和多元化經營,發展自然保護區經濟。其最終目標是充分保護廣東省的森林生物多樣性。
我相信,在廣東和諧社會的建設中,自然保護區壹定會成為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區域;在生態建設中,自然保護區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起著基礎性作用;在生物資源保護方面,自然保護區在維護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通過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給下壹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資源和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體的自然精神家園。